电池大战想打败中国?日韩美欧洲加起来也比不上我们的份额

全球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拉动着电池需求的增长。

中国企业正在席卷纯电动汽车(EV)电池市场。包括全球第三大车载电池企业比亚迪(BYD)等在内,中国企业在全球车载电池市场占据六成以上份额。也就意味着,其他国家加起来的份额也比我国少了20%。

我国企业,依托国家战略,已经占据了市场的主动权。

我国电池制造技术在最近几年快速进步,与液晶面板和光伏电池一样,“设备产业化”趋势愈发明显。

能够进行大量生产、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越来越占据优势,技术领先的日韩企业的处境却越来越难过。

我国企业宁德时代从德国博世、大陆集团(Continental AG)、法国法雷奥集团 (Valeo)等全球零部件巨头大量挖来技术人员,与其他企业拉开差距,巩固基础。

比亚迪也很厉害:他们同时开展车载电池和纯电动汽车业务。其作为中国纯电动汽车的先驱,占据国内纯电动汽车市场份额的首位。

英国《金融时报》5月报道称,中国的电动汽车供应预计将是全球锂需求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

高盛预计,到2030年,中国供应的电动汽车将占全球的60%,高于2016年的45%。

《日本经济新闻》5月初报道称,宁德时代成为多家跨国车企巨头的电池供应商,尤其是进入他们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意义非凡,标志着中国电池公司开始与日韩电池企业展开全球竞争。

电池大战想打败中国?日韩美欧洲加起来也比不上我们的份额

中国企业不怕与国外竞争作战。

和中国竞争的企业很多:为抢占市场,LG和三星采用低价策略导致当前均处于亏损状态,仅松下盈利。

2016年松下、三星和LG平均售价为190美元/kwh(约合人民币1285元),这个价格远低于同期中国2000元/kwh的均价,低价策略带来了市场份额的扩大,但是也带来了持续巨额的亏损。

电池厂商与车厂合资生产电池系统成为趋势,中国电池将于国际巨头开展直接竞争。

电池大战想打败中国?日韩美欧洲加起来也比不上我们的份额

到2020年,中国动力电池或将占世界70%的市场份额

中国之所以有这种趋势,和我们的布局和投资眼光也有关系:钴是一种制造新型电池必需的金属,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核心动力单元、3C消费电子钴酸锂电池、航空航天精密设备等诸多领域。中国作为全球钴最大的炼化和消费国家,储量仅占全球总量1.11%。近年来,国内企业纷纷切入上游钴矿开采环节——在全球钴储量最大的刚果(金)布局矿业资源。

钴矿,运往中国加工制成可充电的锂离子电池,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和电动汽车提供动力。

据了解,以钴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三元电池是新能源车的动力单元核心。目前,国际市场锁定并竞相争夺对钴矿的控制。随着电动汽车产量的上升,市场对钴的需求可能会更大。迄今为止,中国在该领域遥遥领先。

对于电动汽车来说,刚果(金)的意义就像是沙特对内燃机的意义。中国企业敏锐地意识到刚果(金)对电动汽车的重要性,试图控制从钴矿开采到电池生产的整个生态系统。

电池大战想打败中国?日韩美欧洲加起来也比不上我们的份额

除此之外,中国还正在研发镍锰钴三元电池。它们比不含钴的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从而使汽车行驶更远,占用空间更小。

虽然我们份额占据很大,但是不得不承认,我国也有很多劣势和不足之处。

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锂电池体系,掌握了动力电池的结构特点、制造工艺、生产技术等,但单体电池产品均一性、稳定性、一致性及安全性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从企业角度来看,美国有比较强的研发设计能力,日本生产方面的规范比较严格,而我国在市场份额上超越日本,占据世界第一位。我国与国外的差距主要是单体电池方面,但是在材料方面,甚至在一些基础电源基础研究方面,包括一致性、电池的安全性、核心技术方面,仍有较大距离,这也是我们企业创新的第一步。

希望国家越来越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