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也不敢說理財保本了,還敢存錢嗎?

九-王子

資管新規落地以後,銀行理財產品不得剛性兌付,也就是說保本型理財產品已經成為歷史。但是,除了銀行存款以及國債以外,沒有哪種投資方式可以說是百分之百安全的,大家一定要正確、客觀的看待此事,理財投資我們還是要做的!

  • 不保本的理財產品安全性依然很高

銀行理財產品的背書機構是商業銀行,安全性相比互聯網理財產品來說還是極高的。全國有幾千家商業銀行,每家銀行每年發行的理財產品少的有幾十款、多的甚至達到幾千款,而大家聽說的到期沒有達到預期收益率的理財產品一年能有幾款?可以說,99.9%以上的理財產品都是按照預期收益率進行發放的,如此高的安全性大家還有什麼不放心的?

  • 互聯網理財不再“吃香”

常見的互聯網理財方式包括寶寶類理財產品、P2P、基金以及股票投資等,它們的優點在於靈活性強、操作簡單以及收益率高等,但風險係數高的缺點同樣突出。尤其是進入2018年以來,不斷爆出P2P平臺暴雷、基金和股票一跌再跌的負面消息,相對銀行理財產品來說,互聯網理財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美好!

綜上所述,從風險係數以及收益性等方面綜合考慮的話,雖然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保息,但是依然是性價比極高的投資理財方式之一,市場前景依然無比廣闊!


銀行小學生

銀行說的是理財保本,並不是儲蓄保本,所以正常的儲蓄銀行的風險是最低的,因為現金容易丟失或者損壞等等,攜帶不方便,但是用於理財產品都有比較高的風險,所以存在銀行還是比較合理的,能夠抵禦一些風險,就算不保本安全係數也高於其他理財產品,當然存錢是不影響的。如果出現擠兌風波國內的金融相對而言還是比較謹慎所以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目前理財的方式對於很多老一輩不懂金融的人來說其實就是通過銀行儲蓄,這樣能夠確保資金安全並且有一定的回報率,之後銀行理財的利率越來越少,其實也是為了支援社會發展,通過降低利率來給大家貸款,鼓勵投資到實體中來,於是有了很多高收益的理財產品,現在大家更加願意購買這些理財產品,銀行儲蓄的份額會減少一些。

近期,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出臺了一份指導意見。該文件裡出現了兩個“不”: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變革家提示,這個指導意見對於普通老百姓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花錢買的銀行理財產品,銀行不再保本保收益,連保本基金也不再保本,你的錢可能虧得血本無歸,而且銀行可以不負任何責任。

新規的意義在於告訴大家銀行也不能夠完全抵禦風險,但是對於風險而言,銀行還是要相對第一點,這樣看來未來更多的理財產品湧現,大家則不會拘泥於銀行儲蓄理財,開始追求更高的收益率,因為風險的邊際成本在升高,而且更高的收益風險相對而言也在下降。之後金融機構將會強化資產久期管理,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最短期限要高於90天,這樣看來短期理財的銀行市場將會消失。

之後銀行工作人員再也不能說銀行的理財產品保值保本,如果發生相對應的風險銀行的責任將會變得比較小。


變革家

銀行理財和銀行存款並不是一回事,需要搞清楚。

銀行理財區別

銀行理財有保本和非保本之分,主要看投資的標的,投資國債等穩健的產品的,銀行可以確保收益的,就叫保本,他可以給客戶真真切切的保證本金不會損失。而銀行非保本指得是投資高收益的標的,部分拿去投資股市等等,這樣的產品,不能確保收益,甚至本金都不能保證還有的,就叫非保本。



銀行存款

銀行存款是銀行的負債業務,不會拿去投資其他地方,只能用於銀行信貸,就是吸收存款,發放貸款這樣,對於銀行存款來說,不存在保不保本之說,這個是必須支付給儲戶的,這塊是負債。


是否能存錢

是否能去銀行存錢與銀行理財保不保本沒有必然聯繫。即使銀行理財不保本也不能說銀行存款有問題,所以即使銀行理財不保本,銀行也一樣能去存款。

關注銀行小狗,帶你揭秘更多銀行內幕。


銀行小狗

為什麼不敢呢。銀行理財不保本只是政策要求,但事實上,銀行的理財大多數情況下都能夠達到預期收益率,很少有不達標的。

通常我們說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但是,定期存款也算是理財的一種方式。所以關鍵的問題是,我們要正確認識風險,所有的方式都有風險,只不過是風險的高低問題,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就沒有風險了嗎,這是風險非常非常低而已。

那麼,理財只是風險稍微高了那麼一點點,同樣的道理,基金又比理財稍微風險高了那麼一點點,股票的風險又比基金要高一點。期貨的風險可能會比股票更高一點。

所以說只要我們正確認識了風險的嘛,存不存錢就看你自己的意願了,沒有敢不敢的問題。不管政策如何,把錢存到銀行裡面依然是風險較低的事情。

當然啦,我選擇把錢存到餘額寶。哈哈ʘᴗʘ


王龍說財

日前,《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發佈。在人民銀行牽頭下,相關部門堅持問題導向,從彌補監管短板、提高監管效能入手,立足金融機構資管業務開展情況和監管實踐,出臺首個針對資管業務頂層設計的綱領性文件,將為資管業務規範發展奠定基礎、指明方向。

明確提出打破剛性兌付的監管要求,是《指導意見》的重要內容。首先,要求以淨值化管理模式替代之前的預期收益率模式,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其次,提出剛性兌付認定標準,出現四種情形可認定為剛性兌付;再次,明確剛性兌付行為的懲處標準,對存款類金融機構和非存款類金融機構採取針對性的懲處方式;最後,鼓勵對剛性兌付行為進行投訴舉報。

可以預見的是,在《指導意見》正式實施之後,包括銀行理財產品在內的所有資管產品,都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從根本上說,這有助於解決投資者不清楚自身承擔風險大小等問題,推動資管產品和服務加快轉型,引導資管業務迴歸“受人之託、代人理財”本質。不過,相比之下,銀行理財產品在各類投資理財產品中,將是相對穩健的,仍然是普通投資者重要的選擇。當然,銀行也會發行一些針對高端客戶的理財產品,風險和收益相對較高。

面對“剛性兌付”被打破,投資者要保持理性,積極面對。要認識到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並降低剛性兌付預期,在投資理財時要綜合考慮風險與收益的平衡,根據自己風險偏好進行選擇,做到“買者自負”。


董希淼

與存款是兩碼事。存款受存款保險制度保護的,基本是零風險。不保本說的是銀行理財產品,不僅不保本而且還不受存款保險制度保護。銀行現在要推淨值型理財產品,就像大家購買的公募開放型基金一樣,也可能跌破淨值的。

因此,社會各種理財產品那麼多,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是圖個保本安全的,既然既不保本又不安全了,建議不妨購買非銀行理財產品比如大型互聯網公司金融推出的理財產品等。


餘豐慧

首先這個問題不能誤解,銀行說的理財和我們去銀行存錢是2回事!

銀行說的理財保本主要指的產品是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比如債券、基金等類型,和我們存錢到銀行是不同的產品,不能混為一談。

這個問題的根源要從剛性兌付說起,以前的時候我們國家實行的是剛性兌付,比如是說你買了國企的債券,但是到期了之後,這個國企虧損的厲害,還不起發行的債券了怎麼辦?這時候按道理來說是要進行國企破產,投資人投資的錢會受到損失的,但是我們國家實行的是剛性兌付制度,所以,錢就有國家買單了(只是舉個例子)。

現在銀行理財也是這樣,就是說不承諾保本保息(比如以前的保本基金現在已經規定取消掉了),這樣的話就能讓投資者充分認知到投資的風險,更好學習投資知識,找到屬於自己的產品,對市場也是好事。

但這個東西和我們存錢是沒有任何關係的,存錢只要銀行不倒閉就一直要兌付給我們,嚴格意義上來說存錢也是和理財不同的,所以二者沒有任何關係。

存錢還是可以放心大膽存的。


泰金服

到銀行存活期或定期,雖然利率比較低,但是,還是有安全保證的。

現在銀行的理財產品也不承諾保本了,購買的理財產品可能會血本無歸,這需要購買者要有風險意識,收益和風險是成正比的。不管購買那個產品都應先考慮到它的風險性,這就提高了投資門檻,需要投資者有一定的金融知識,不能看到那個收益高就買那個。

不過,理財產品中有一類是貨幣基金,雖然收益低一點,但安全性高,如果投資者沒有一定的金融分析能力,可以買一些貨幣基金。如果貨幣基金都發生風險了,其他的理財產品就可想而知了。


魅力人生屋

現在的理財投資都是拿你的錢賺別人的錢,如果賺了連夲帶利都會給你,如果賠了利沒有了怕連夲都難還給你。銀行存錢利率低但他保本保息,除非銀行破產。理財,投資認清項目的發展方向,認準了是穩賺了,認不準會血本無歸。


上善若水231729154

通過銀行買的基金、股票、保險等理財產品,都是不保本的,但是儲蓄因為利率低,還是保本的。加之,年初,有文件表明銀行破產或重組,只賠50萬元,所以,個人建議每個銀行只存50萬元,不然真有哪一天,就賠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