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大国,为何英国可以灭亡莫卧儿帝国,却不能灭亡清王朝?

Seveniny

有网友问:同为大国,为何英国可以灭亡莫卧儿帝国,却不能灭亡清王朝?事实求实说,印度当初拥有的武力是强于清朝的。

比如在第一次锡克战争,英国人承认锡克人能征善战,才导致英军第一次战役失败。这些锡克军团都使用欧洲武器,采用欧洲训练方式进行训练,而且还有一支强悍的锡克骑兵军团。更厉害的是锡克军队非常勇于进行白刃近战。

清朝末年,根本没有任何一个部队的战斗力可以比拟锡克军团。疯狂的锡克士兵那怕没有步枪,也敢于提着厚重的弯刀与白刃战一流的英军血拼,轻易的割断英军。英军出动了12000人对战14000锡克军团,竟然是英军被打败。

在1848年的战役,12000英军对战30000锡克军,在这一战英国第16女王枪骑兵团数次发动猛烈的冲击,才最后击败锡克人,此战英军损失近600人,锡克人也损失3000人。

在被认为英国殖民历史最血腥一战的泽罗莎之战,18000英军血战30000锡克军团,最后英军损失2400人,锡克人也损失了1万人。此战结束的时候,所有参战英军已经累的站不起来了,尤其是最后发动决死冲锋的英国龙骑兵们。

但是印度的问题是分裂,莫卧儿帝国只是一个所谓的天下共主,下面是各种互相没有统属关系的土邦诸侯。就连英军征服印度关键一战,900英军,2000伪军,对战印度70000大军,结果印度惨败,其实印度军队司令西拉杰.乌德.拉乌拉早就和英国人勾结了,纯粹是故意战败。

结果此战以后,英国人取得了击败印度的决定性胜利,乌德.拉乌拉则得到了孟加拉的统治权。英国人采用了和莫卧儿皇帝一样的办法,左手拉拢,右手以夷制夷,保留所有土邦诸侯的权利。

但是英国这一套在我国玩不转,虽然在2次鸦片战争,清军打得不好,但是所有参战清军官员不是战死,就是自杀。

还有一点就是任何外族想要统治中原,都要有一支特别善战的本地部队,也就是我们习惯说的伪军。元朝的大约20个汉军万户府,汉军探马赤军府,汉军侍卫亲军万户府。因此,元朝依靠这些力量就足以打垮南宋。

而清朝先后受降十万关宁军,从祖大寿,洪承畴,吴三桂等等拥有一大批精兵强将。到了南京还受降数十万明军,得到了李成栋等等这样的战将。而英国人在清朝自始至终也没有建立起有一定规模,战斗力突出的伪军军团,八国联军时候,英国建立的那个小部队人数实在是太少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也是我们不愿意承认的一点就是,美国提议,西方列强针对清朝签署的门户开放,利益均沾协议。


深度军事

关于此问题,笔者认为只需要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就比较好理解这个问题了:

一、英国人“以印度人打印度人”最终步步蚕食灭掉莫卧儿帝国

莫卧儿帝国开创者巴布尔

自1526年,突厥化的蒙古人征服印度北部地区建立莫卧儿帝国起,这个帝国在很短的时间就占据了大半个印度半岛,为了巩固统治,这个帝国的历任统治者都沿袭着建国者巴布尔“以印治印”的策略,也就是把土地分封给印度当地的封建主,与他们达成协议以获取这些封建主的政治支持,巩固帝国的统治。到了帝国第三任统治者阿克巴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之后最终形成了一个北起中亚、南达德干高原、东西都抵达海边的莫卧儿大帝国。

可是到18世纪初其统治者奥伦泽布去世时,莫卧儿帝国已经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屋漏偏逢连夜雨的莫卧儿帝国紧接着又爆发了旁遮普地区的锡克教起义,帝国集中全国力量用了十几年才将起义镇压下去,这次起义极大地削弱了帝国的统治力量,帝国开始走向衰落。随后的1748年,阿富汗乘机入侵莫卧儿,击败了帝国赖以依靠的马拉提人军事力量,甚至几度攻占德里。此时的莫卧儿帝国已经是名存实亡,国家的统治权力已经被各地的总督掌控,这些总督很多都是由各地土邦王公兼任,这些王公之间也是彼此征战不休,国家陷入了更加混乱、四分五裂的局面。

早在17世纪初期,英国人就在印度建立东印度公司了,随后这个公司逐渐演化成英国侵略印度的工具,随着东印度公司实力的增强,逐渐占领了马德拉斯、加尔各答以及孟买,并各设立一个省总督进行管辖,这些地方就成了英国日后侵略印度的根据地。英国政府不断地授予东印度公司以垄断贸易权、训练军队权、宣战媾和权、审判权等,1757年,英军在击败了印度军队后扶植了一个亲英派印度人做了孟加拉的纳瓦布(印度各省总督的称呼),但是鉴于印度背后的法国支持,英国此时保持着相当的克制。

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之后,胜利的英国于1767年通过了《东印度公司管理法》,规定各省督直接由国家任命,开始了英国对印度的直接殖民统治。英国人对印度实行的是“分而治之”和“以印治印”的策略,以达到“让印度人打印度人”的目的,在占领区扶植亲英印度人作为代理人,再利用印度各邦之间宗教、民族的对立以及种姓制度下民众的不满制造矛盾,使得各个地区之间更加离心离德,随后发动一系列的侵略战争,一步一步的蚕食印度领土——1774年占领奥德、1822年占领迈索尔全境、1849年又吞并了旁遮普,到此为止莫卧儿帝年至国领土已经基本被英国占据了,莫卧儿帝国的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沦为傀儡。由于英国对印度人民的残酷剥削最终激发了1857-1859年的印度人民反英大起义,莫卧儿帝国的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被起义人民拥立为印度皇帝,起义失败后被英国政府放逐,莫卧儿帝国覆灭。

二、英国人灭不了清朝的原因分析

“六不总督”叶名琛

凭借着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取得巨大的成就,英国在近代工业、坚船利炮等方面甩中国几条街,就军事力量角度来讲,装备近代武器的英国军队绝对要强过还还停留在中世纪的清朝军队。但是英国毕竟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就那么点,要想吞下中国这个大胖子,是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战争胜利的最根本因素在人民群众中,三元里抗英斗争已经让英国人领略到中国人的不屈性格和民族精神,打败清政府不难,但是要想征服全体中国人就是不可能的事了。

其次,当时的英国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广阔的殖民大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在广阔的亚、非、拉美、大洋洲,英国的殖民地都需要派驻军队进行驻守,而英国人口数量是有限,英国人也自知自己的摊子铺的太大了,其他地方抽掉不出兵力再发动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战争了,而当时的清朝政府,治下拥有四万万民众和上百万军队,国土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战略腹地广阔,英国要想灭亡清朝又怎么可能?。

再者,清朝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国家行政体系确立了从上至下的管理机制,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命令,也不存在所谓的封建小王国,英国根本无法在中国复制对付印度的那一套手段,再加上几千年儒家文化对中国士大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性格的培养,英国人想要征服清朝,就变得更加不可能了。如英国在第二鸦片战争中好不容易攻陷了广州城,也遭到了“六不总督”叶名琛誓死不从,这就让英国人无从下手了。

最后,鉴于当时的交通运输和后勤补给条件,如果英国不顾国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非要强行灭掉清朝,势必会付出极大的代价,再说了,这不还有其他的列强在盯着清朝这块大肥肉嘛,你想独吞?试问其他列强会袖手旁观吗?所以转而让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实现了“以华治花”的目的,这一点成为了日后各国列强的共同对华思路,《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不是厚颜无耻地说了一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一副奴才嘴脸,不正是英国等西方列强最想要的吗?

日后的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也曾清楚地说过:“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


国家人文历史

先说一件有趣的事儿,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后为了解中国并制定今后的对华策略,严谨的西方人进行了一个评测,按照西方标准对不同人种智力及文明发展评价测试,具体我不知道西方是如何执行的,但最终的结论是"中国人属于半文明社会人种",所以最终西方还是将大清帝国当做一个主权国家对待,与之进行了赔偿和平谈判解决。而西方对待非文明人的非洲人、美洲土著、印度进行了或种族灭绝或吞并占领。



再说一个日本上层人士价值观,日本的高层知识分子还是始终感谢中国的,而且日本大部分人非常崇拜古代中国,他们为什么会崇拜古代中国呢?因为,他们也按西方对文明的划分办法,对中国进行了新的认知,他们认为日本乃至东亚之所以没有被西方文明吞噬及占领,就源于庆幸的是由于日本离中国近,日本学习了中国的封建文明制度,进入了文明社会(虽然日本是直接从部落原始人跨越式发展进入了封建专制文明而不是像中国一样经历了两次蜕变),而这种文明社会的发展导致日本乃至东亚很快学习并蜕变成近现代社会,而没有中断毁灭自己的文明。

以上两个事例其实是在说明,我们虽然常说2000年的封建专制愚昧无知,但那其实是跟西方更先进的资本主义近代文明比,即便跟西方的近现代资本主义比,中国的文明也只是落后了一小截,而不是像非洲,美洲,印度那样远远落后,以至于根本跟不上西方人的脚步直接被灭或灭国。



文明的发展其实代表了这个地区人们的智慧和认知发展,就好比社会中不同的群体分工,一个大老板肯定是不太愿意跟一个农民玩到一起的,即便玩到一起也是农民毫无主见的被老板指挥做苦力奴役。而老板肯定愿意其它老板一起玩,至少也是跟一个给他做高管的金领一起玩,因为金领虽然不及老板的文明格局但他能跟上老板的价值观,或许还一个不小心会逆袭。

换句话说 西方人认为清王朝与他虽然不算是同一个圈子,但勉强可以一起玩儿,因为你已经有智慧了,这么一个庞大的拥有一定智慧的人群社会,远道而来的几万人是没法灭国统治的,但我可以带你玩儿,让你打开国门一起做生意,大家互利(虽然用武力压迫取得一定的不公平贸易方式)。

曾经看过一个日本的纪录片,里面说中国其实早在宋代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当文明的时代,因为什么呢?人类拥有现代文明有些基本标志,比如,分工生产、贸易货币、金融机构、教育体系,行政体系,科技发展等。而宋代已经拥有丝绸瓷器的大规模生产,发明流通了纸币,拥有银行(钱庄),有着文官武官行政官僚制度、有科举教育制度,也拥有和使用了各种科技发明,如火药,指南航海,印刷等,这一切都是非常高度文明智慧发展的结果。



其实古代中国社会制度相对于当时的西方奴隶贵族制以及周边的蛮夷,印度的宗教部落王国,美洲的原始部落,已经是一个经历两次大变革进化而成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官僚社会,只是到了近代,西方突飞猛进反超而落后。

所以,归根结底,不是军事问题,也不是国家综合实力问题,而是代表民智的文明发展程度并不是特别落后,加上中国庞大的人口体量以及因为有着一定智慧的少量精英们迅速觉醒救国让中国最终躲过了一劫。

用历史认知指导个人发展,我是"牛牛的事儿",希望您能关注。


牛牛的事儿

先讲个小故事,说的是当年的东北王张作霖还没有发迹,在老家当兽医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有一天,老张闲着没事,晚饭过后来到了乡下的一家赌场,赌了一宿,输得只剩下了一条短裤。还算老张有志气,没把老婆孩子压上。前思后想,没了活路,就想趁天还没亮去寻短见。还算他挺有心,顺手偷了一家农户的麻绳,来到村东头准备寻一颗歪脖子树,一了百了。

要说人不该死总有一救,虽然天还没亮,却撞上了一个起早赶路的老头把他拦了下来。问明原委,老头一笑,说:“这点小挫折,也不能想不开呀!”老张说:“老婆孩子一大堆,在家里等着米下锅,我却输得净光赤条,怎么回家见老婆孩儿?还不如死了算!”老头又一笑,说:“别忙着死,我来给你算一卦,看你啥时候能时来运转。”

其实,老张也是个老江湖,不是个钻死牛犄角的人,经老头这么一搅,死的念头就不那么强烈了,和老头一起坐了下来,报上自己的生辰八字。老头掐指动嘴,念念有词,猛地站起来,像是很是吃惊,毕恭毕敬地向张作霖深施一礼,说:“呀!你不是凡人呀,咱们东北一方的老百姓,将来还指望着你来搭救!”

老张被老头的举动吓了一跳,也站了起来,听老头没头没脑地说了这么一句,就惊问:“你说啥?”

老头瞪着两眼睛,一边打量着张作霖,一边说:“你叫张作霖?”老张心话,“这不废话,我都告诉你了。”老头接着又说,“你呀,是天上二郎神的哮天犬下凡,是来拯救咱们东北一方老百姓的!”

张作霖心的话,“这哪跟哪啊?”就说:“你说仔细一点,我是什么?”

老头一笑:“天机不可泄露,以后定会应验!”说罢,扬长而去。

这时天已大亮,经晨风一吹,老张死的冲动就彻底消失了。但,一看浑身上下就剩一条裤头,心里还是不是个滋味,一咬牙,心一横:走!

以后的事儿,大家都知道,张作霖从土匪到官兵,一步一步走到了东北王的宝座上……

这只是在东北坊间的一个传说,意思是:张作霖是天上的神犬下凡,有他在,东洋鬼子就不敢打东北。

说到西边的那个“日不落帝国”,能灭亡莫卧儿帝国,为什么灭不了大清王朝,只要仔细回想一下,我中华帝国每临生死存亡之秋,从朝堂到山野,凡仁人志士,都会打心底里响起一句经典名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人没讨着什么好,灰溜溜地走了。当然,那时清廷国运还正旺,十几年以后,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廷已呈衰势,与英美签了《天津条约》。但是英法联军要武力开进北京,还是遭到了顽强的抵抗,惨败而去。再回来的时候,攻占了天津,又攻北京,把咸丰皇帝赶去热河,火烧了圆明园,而且一口气连烧了两次!

八国联军二烧圆明园的时候,从天津到北京,这百十余公里的路程,他们走了将近两个月……

在杨村、廊坊都遭到了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抵抗。

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义和团和清军又和侵略者展开了激烈的巷战。这时慈禧老佛爷已经逃到西安去了。虽然兵败,但清军将领都不是畏死之士,裕禄、李秉衡兵败自杀。

不过需要提一下的是,这时清王朝刚刚经历了甲午战败,《马关条约》赔偿日本白银两亿三千万两,国势岌岌可危。

慈禧或已感到大势已去,就命令李中堂前去议和。

说成“议和”好听点,无非就是投降。并且联合洋人去剿灭义和团。

洋人不傻,如果像对待莫卧儿王朝巴哈杜尔·沙皇帝那样对待清朝皇帝,八国联军那几万人就无法应对愈演愈烈的义和团运动。留着一个听话的清朝皇帝,比灭了清朝对八国联军来说更为有利。事实也是如此,在封建社会,绝大部分中国人还就认这个皇帝,有皇帝在那儿,中国人就都是顺民,皇帝说什么是什么。

另外还有一点,无论咸丰还是慈禧,不像巴哈杜尔·沙,都没有当过英国人或八国联军的俘虏。议和,还是投降,都是以大清国的名义和列强们“平起平坐”。从这一点上来说,义和团的节节抵抗,功不可没!

清末的义和团运动,彰显的就是我华夏民族不屈于外辱的顽强的抗争精神。也是这种精神,使我华夏民族走过了数千年的历史而不灭!

当时能大规模侵华的列强国家只有两个,日本和俄罗斯。而日本刚刚经历明治维新,国家略有起色,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能以弱胜强,是因为有英美等帝国主义的支持,又遇上了腐败的清朝政府。此时,它有心全面侵华,恐怕实力还不能及。俄罗斯当时与法国结盟,把势力扩展到远东地区,目的就是掣肘英美日及其在华势力,同时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欧洲,帮助法国对付德国。德国的兴趣则是在它的老邻居法国身上,德国希望英日、法俄两大帝国联盟在东方的角逐中相互掣肘、相互抵消,甚至帮助俄罗斯军事东进(最终酿成了日俄战争)。这就是当时清王朝所面临的国际形式。

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列强有条件向清王朝全面开战。这也与莫卧儿王朝被人家各个击破的情形大不相同。虽然19世纪末,大清的气数已尽,但八国联军要想灭清,则无异于是在帮助大清苟延残喘,必然会激起全国民众的奋力反抗。这在日寇侵华时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民国时虽然名义上全国得到了统一,各路军阀却是各怀异志,但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又都精诚团结,一致对外。就是被日寇占领了十四年的东北,十四年来有组织和无组织的抵抗从来没有停歇过。

这是数千年来中华文化的熏陶使然,是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特质基因。

开头我讲了一个荒诞无聊的故事,它旨在说明一个道理,毁灭,或者是因为个人的遭遇,但站起来、去奋斗,大都是因为有一种使命在驱使。无论是高居庙堂的衮衮诸公,还是乡间的贩夫走卒,或许就因为一个简单的道理,在关键时刻而发挥出巨大的潜在能量,这个能量集合起来,就是不可战胜的。


燕北林丛

英国人征服莫卧儿帝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可以说征服莫卧儿帝国,不仅是英国人的功劳,是整个西方殖民者的功劳。因为,早在英国崛起之前,西班牙帝国、葡萄牙帝国、荷兰等西欧强国就已经开始对印度进行征服。在这个过程中,莫卧儿帝国不断和西欧列强进行抗争,可惜此起彼伏的强国崛起让他疲于应付,再加上帝国王室衰落,所以就被灭掉了。但是,显然满清要幸运的多!

首先,中国人不好对付

当印度遭受殖民侵略不久,中国也遭受了西方人的殖民侵略,比如说文明的宝岛就曾经先后被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占据,甚至西班牙有征服中国的一揽子计划。所以,在明朝后期,中国人和西方殖民者的斗争就一直没有停歇,斗争有官方的、有民间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西方殖民者发现中国人不好对付,他们用武力进行威胁的时候,往往会被打败,所以转而和中国人开始和平交易,但是中国又比当时的西方发达,于是不要说征服中国,很多国家开始流行了中国热。比如,荷兰山寨中国瓷器,为了让欧洲人花钱买荷兰猪,竟将这种动物取名为中国猪,甚至发生过有人冒充中国公主骗吃骗喝的事情!

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西方殖民者对中国都是非常敬畏的,虽然他们知道满清已经成了一个泥足巨人,但仍然不敢轻易和中国开战!所以,鸦片战争前英国议会进行投票表决的时候,主战派,是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优势取得的开战权。这种战略上的威慑让满清获得了一百多年的和平!

第二个优势,距离西方海上强国更远。

当欧洲人越过好望角来到印度的时候,他们需要再向东走上万里的海路,才能来到中国。如果欧洲列强向中国发动进攻,他们或者借助远东地区殖民地的支持,或者只能跨海远征。就比如说明朝末年,西班牙人曾经计划派2万人远征中国,计划中有大约三分之一是菲律宾土著军人。

可想而知,西班牙也知道派出大军远征中国靠西班牙本土的力量是不够的!

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人才能够出动2万多军队,包括英国本土军和殖民军,对中国进行打击!即便如此,也只不过租借了一个小小的海岛而已。不是英国人没野心,是他们有心无力!

第三,来自于满清政府的给力

老说满清军队战斗力低,这得分跟谁比。

无论如何,满清政府,的执政者还算是一群非常优秀的精英。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同治中兴为满清续命。甚至英国有考虑过将满清作为在东方的盟友(而不是作为殖民地)。


(洋务运动带来了同治中兴)

印度的莫卧儿帝国被西方不断侵略的时候,他们没有在制度上甚至是军事上有过任何改变。那么,当西方越来越强的时候,莫卧儿帝国就会显得越来越弱。所以,他被吞并是必然的。


外交方面的努力

太平天国运动,让汉族士大夫崛起。他们能够利用各种手段与西方进行博弈,同时也保存了这个帝国。比如说,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为了保护东南地区的精华,当地的执政者推行了《东南互保》,不与西方列强进行战争。所以当中国在军事方面不是很强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外交等手段进行自保,这方面也是莫卧儿帝国所不具备的!

(东南互保)

总之,满清没有被西方灭掉,除了地理上的优势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中国人很棒!不用说以前,印度作为最大的民主国家,发展了这么多年人口和中国越来越接近,GDP已经减少到只有中国的1/5了。


历史风暴

堂堂的印度莫卧儿帝国,不是被英国政府军灭亡,而是被一个商业公司--东印度公司灭亡,这是一个极大的讽刺,让自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阿三无地自容,颜面全无。

阿三们索性闭口不提历史,谁跟我谈历史,我跟谁急!

东印度公司是一个怎么样的公司?为什么能灭亡庞大的印度莫卧儿帝国?

莫卧儿王朝存在于1526年-1858年,是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的后裔巴卑尔,自乌兹别克南下入侵印度建立的印度封建王朝。"莫卧儿"意即"蒙古"。在帝国的全盛时期,领土几乎囊括整个印度次大陆,以及中亚的阿富汗等地。印度莫卧儿帝国可以说是蒙古人后裔建立的印度帝国。

奥朗则布统治时期,向南印度进行军事扩张,王朝版图几乎囊括了整个南亚次大陆。但他强制推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并恢复对印度教臣民迫害的政策,因而引起拉杰普特封建主、锡克教徒及马拉特人的激烈反抗。奥朗则布死后,各省总督纷纷独立割据,莫卧儿帝国陷于四分五裂。

1764年,莫卧儿皇帝阿拉姆沙在布克萨尔战役中投降英国东印度公司,莫卧儿王朝沦为英国殖民者的附庸,名义上存在到1858年。

印度莫卧儿帝国表面上看起来庞大,其实不是一个强有力的独立主权国家,更像是割据林立的地方部落大杂烩,一团散沙,封闭落后,各顾各的,没有什么战斗力,大而散,大而弱,大而乱。

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东印度公司在加尔各答这里设立了贸易总部,把印度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东印度公司训练雇佣军,表面上是印度封建王公所拥有,但这些封建王公因受到东印度公司的"保护",实际上是为英国人服务的。它由欧洲军官指挥,对英国占领印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这支雇佣军,英国就不可能征服印度。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疯狂进行殖民掠夺,除了抢劫孟加拉国库外,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垄断鸦片、食盐和烟草贸易。其中,鸦片收入约占公司总收入的七分之一。强迫孟加拉农民种植鸦片,再走私运到中国销售,从中牟取暴利。

从1757年到1857年,在印度民族起义的压力下,东印度公司不断加固其统治,它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国家,而不像一个贸易企业了。

1858年,东印度公司用尽毕生精力为英国政府聚敛到足够的财富之后,被一脚踢开,东印度公司被英国政府正式取消,英国政府于1858年开始直接统治印度,直到1947年印度依靠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才得到独立。

英国也跟清政府发生过战争,即“鸦片战争”。“闭关锁国”后的满清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贸中,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获取暴利。

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1842年,是英国向满清走私鸦片从而引发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商人在中国广东海域走私鸦片二十多年,危害中国人民的健康,损害了清政府的外贸,林则徐于1839年在广东强行销烟,中英矛盾逐次升级,而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由此签署的《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除赔款外,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今,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和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打败清政府军队的是英国政府军等八国联军,都是正规军,不是东印度公司。八国得到的是割地赔款,而不是中国的主权。八国联军也不敢跟当时的太平天国,湘军,淮军正面开战,由此可见,中国人民的力量跟印度人民的力量不是同一个档次,这是有历史事实可以借鉴的。

自从秦始皇一统中国之后,中国大部分时间属于统一国家,有共同的语言文化,传统教育,科学技术,曾经领先世界各国几千年。几千名英国军想统治4亿中国人,不现实,英国人连想都不敢想。

如果英国军队很厉害,为什么不敢跟当时的太平天国硬碰硬?只敢欺负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

给大家一道思考题:要是当年湘军俘虏十几万太平军之后,不把他们悉数屠杀,而是把他们全部流放到印度,永不得回国,就象英国把囚犯流放到澳洲一样,这十几万太平军在印度能生存得下去吗? (桌椅亭)


桌椅亭


拿莫卧尔帝国与清帝国来对比,还真的是找对了对象,因为两个帝国的确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莫卧尔帝国的主人本来也不是当地的原住民,直白点讲是入侵者。

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后裔帖木儿的后代――巴布尔率军入侵印度,建立的封建专制国家。而清帝国则是女真人的后代满族人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建立的封建专制帝国。

两个帝国同为少数民族做大做强,斗转星移而成为整片大陆的执牛耳者。

同样的不论是南亚次大陆还是古老的华夏大地,都是多民族共生共存的国家,中华大地上目前统计有五十六个民族,在南亚次8大陆的莫卧尔帝国比此数只多不少!

但是不同的是莫卧尔帝国还是一个宗教信仰比较复杂的国家,在统治阶层来说信丰的是伊斯兰教,而统治的基础人民大众以及贵族群体,则信奉印度教。


而在中国,则是儒家一家独大,不管是外来的还是土著的,统统都要接受这一事实,并主动适应这一事实能,要不然,不管多么强大的武力,都玩不下去,玩不转!

这里就说到了清帝国与莫卧儿帝国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意识形态方面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的情况下人人思统,不管是谁,最大的政治理想都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

而多样性指导下的人心,则是人人思分,分离的分,每个人都打着自己的小九九,每个人都看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每个人都护着自己狗盆子里的食。

这样的情况下,一旦类似英国的殖民主义帝国入侵,就很容易分化瓦解,这就是英国可以灭亡莫卧儿帝国的根本原因所在。灭亡莫卧尔帝国后没有压力,直接派遣总督统治就行。

但是清帝国就不一样了,虽然汉民族的民族融合里举世闻名,但一定时间段内的排他性还是很深明显的,只认自己人的统治。

再说了英国主要着眼于商业利益,对于前途莫测的政治统治,虽然英国自称日不落帝国,真要敢打清帝国的政权主意,就是把他累成月亮,也让他玩不转。


历史三日谈

严格意义上莫卧儿帝国并不是英国所灭的,事实上早在英国人到来前莫卧尔帝国就已危机四伏:莫卧儿帝国是由蒙古和突厥混血的帖木儿帝国的后裔创建,信奉伊斯兰教,他们原本生活在中亚,后来征服了印度次大陆的土著居民才得以开创自己的帝国。然而印度绝大多数居民仍然信奉印度教。可能有人会觉得这和清王朝有些相似:同样都是外来民族征服土著居民得以创建的国家。其实两者具有本质的不同。

清王朝尽管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开创的王朝,但有清一代两百余年是不断持续汉化的——清王朝使用汉语、汉字,政治体制上也延续自秦始皇嬴政一统华夏以来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除了要求汉人剃发易服外这基本上就是一个高度汉化的王朝。当西方列强入侵时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早已日渐平息,反而因为外敌的入侵更加使中华民族内部各族系变得更加团结。

莫卧儿帝国名为帝国,其实仅仅只是凭借武力征服了印度次大陆,然而却没从体制上改造这块土地——莫卧尔帝国对当地的印度教高种姓贵族们保留了相当的特权,于是在帝国境内形成了一个个较为独立的土邦,说白了就是典型的国中之国。当莫卧尔帝国国力鼎盛之时土邦王公们自然只能俯首称臣,问题是在专制皇权政体下帝国的国力能以长久强盛——开创之君故去后国力往往在一个个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的君主手中日益倾颓。这时土邦王公们还会听命于帝国的号令吗?与此同时印度教底层人民因为遭受沉重的压迫,因此和莫卧儿帝国之间存在着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奥朗则布时期锡克教徒和信仰印度教的马拉塔人发动起义,于是就出现了马克思所说的一幕:大莫卧儿的无限权力被他的总督们打倒,总督们权力被马拉塔人打倒,马拉塔人的权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这样混战的时候,不列颠人闯了进来,把他们全部征服了。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一堆瞎答的。

英国人巴不得印度有个能实际控制印度的政权,那样他们就可以只和这个政权打交道就可以了,不需要为了做生意付出那么大代价。

然而不存在这么个政权好不好。印度本来就四分五裂了,英国人只能自己动手建立秩序,这个过程中造就了印度,那之前没什么印度概念。

中国就不一样了,虽然满清政府有点冥顽不化,不过打几顿后还是肯开门做生意了,这就是英国想要的状态啊。全面占领这种事,压根就不是英国人思维,英国人就那么点人,很明白自己状况,能不增加负担尽量不要增加负担。所以后面即使发生了庚子事变这种在西方人看来简直不可饶恕的事,也依然优先维护满清存在,真要把清政府打崩溃了,谁来维持秩序?谁能维持秩序?辛亥之后,英国人支持袁世凯,也是基于同样的思维,大清注定完蛋了,那就赶紧支持一个最有实力的把秩序维持住再说。

所以,为什么英国不能灭亡清国?人家巴不得你大清国运长久呢


寻常味

主要原因就是英国灭亡四分五裂的莫卧儿帝国,代价微小。而灭亡统一的清王朝得不偿失。下面我们看看英国征服莫卧儿帝国过程就能明白同样的模式如果是对清王朝,那英国的代价将会大的不可估量。

英国对莫卧儿帝国的征服

第一阶段,效法并取代葡萄牙。1498年达伽马开拓了通往印度的海上航路之后,葡萄牙便开始向东方扩张,由于国力所限,葡萄牙只能沿线树立一些商站或据点。

随着东方财富源源不断涌入欧洲,欧洲各国都跃跃欲试。1600年,英王伊丽莎白一世同意了东印度公司负责东方贸易。第一批船只于1608年抵达印度。四年后,英国人协助印度莫卧儿帝国击败了葡萄牙,由此赢得了莫卧儿皇帝的信任。

第二阶段,在莫卧儿帝国的允许下运营。1615年,英国与莫卧儿帝国签署了通商条约,条约允许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树立贸易据点。到17世纪中叶,先后在孟买、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树立了据点或代理。1670年,英王查理二世准许东印度公司有权取得领土,并在其控制区内树立军队、铸造钱币和行使其他权利。

第三阶段,利用莫卧儿帝国分裂,加速蚕食。1658年登位的莫卧儿帝国皇帝奥朗则布推行宗教压迫政策,对国内非穆斯林征收人头税,并从官僚系统驱逐所有其他教派人员,导致国内起义此起彼伏,暴乱不断,帝国逐步走向支离破碎,加之来自阿富汗人的入侵。莫卧儿帝国已无力应对英、法蚕食。

1756年,七年战争暴发,英国利用法国在欧洲大陆上混战的时机,开始争夺法国在印度的势力范围,很快驱逐了法国势力,独占了印度。

早在1690年,东印度公司就已发展成为印度次大陆的准国家,拥有了可观的军事力量。到此阶段,由于莫卧儿的衰落,内部混战,外族入侵。东印度公司开始大大加快了蚕食印度的步伐,大片大片的蚕食着印度领土,最终从根本上征服了印度。

第五阶段,英国政府间接统治印度。1857年,印度爆发了反英的民族大起义,虽然起义最终被平定,但也对英国殖民者产生了极大的震撼。

战后,英国为加强对印度的统治,采取了两件措施:一、对于起义相关者停止清算;二撤销了东印度公司,由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并向印度邦王公、酋长、印度人民宣告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即印度女皇,承诺印度人在英国法律下享有和英国人同等的待遇。

从英国对印度的征服过程可以看到,第一、英国对印度的入侵最开始并不是英国政府行为,而是东印度公司利用印度内乱逐步蚕食,最终统治整个印度。对于英国政府来说,主要是通过东印度公司的税收和印度的消费市场来获得印度的利益。第二、东印度公司的统治激发了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为避免失去在印度的利益,英国政府才纳入直接统治。

英国与清王朝

清王朝与莫卧儿帝国最大的不同在于清王朝是个高度集权的国家,清帝国政府基本上能控制全国,通过军事手段也许可以击败清政府,但是接手清政府管理整个中国,对于资本主义的英国来说是个得不偿失的事情,对于英国来说,要的只是整个中国的市场,从经济上控制中国命脉。

而且占领中国建立统治,英国所要面对的敌人远不止是清王朝,当时俄、法、美等多国觊觎中国,谋求中国利益。英国如果要独占中国势必要与俄、美、法等多国为敌,加上清王朝,征服代价巨大,起码短期内投入是远大于回报的,而资本主义永远是短视的,要的是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直接统治对这个目标来讲肯定不是最好的办法。

英国对印度最初就是通过东印度公司来控制整个印度获得利益,而对于英国来说,只要控制了清政府,完全可以通过清政府来获得整个中国的利益。

所以对于英国来说,实在是在没有必要冒着高风险灭亡清王朝获得短期内看不到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