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聽雨,幾許清香入院來

古代君子有四雅:焚香、品茗、插花與掛畫。宋人吳自牧曾在《夢粱錄》中感慨:“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


焚香聽雨,幾許清香入院來​通過這“四事”,古人將日常生活提升至藝術境界,完美契合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集中國傳統美學與生活方式一體,亦與理想者所倡導的“美好生活”不謀而合。為此,理想者將以焚香之“香”、品茗之“味”、插花之“色”、掛畫之“境”,細繪中式之美。一週一雅事,延續中式意境,營造精神上的理想桃源。

焚香聽雨,幾許清香入院來

焚香聽雨,幾許清香入院來​自上古起,至宋鼎盛據《天香傳》中記載:“香之為用從上古矣。”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便已經開始尋覓芳香植物,燔木升煙,以告祭天地。 戰國時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篇中出現“薰以桂椒”的描述;待到秦漢,香爐等香具隨之湧現,薰香逐漸融入了上層雅士的日常生活。
焚香聽雨,幾許清香入院來​漢魏之際,仙佛道教的興盛也促使薰香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繚繞的煙霧中,似乎可以求得人與神靈間的共鳴,薰香也漸成社會風尚。唐宋以來,隨著外來香料的大量輸入,逐漸形成了以文人為主導的用香文化,調香、薰香、評香已成為一種形而上的高雅藝術。文人雅士相聚品香讀書,一邊享受氤氳香氣,一邊讀經談畫論道,更有文人感嘆“無香何以為聚”,是以“香席”遂成。

焚香聽雨,幾許清香入院來​燕居焚香,雅集斗香“焚香引幽步,酌茗開淨席。”於花園庭院或幽室之中設香席“試香”,是深受古時文人墨客喜愛的雅集之一。三五好友相邀成席,以香會友。周嘉胄《香乘》卷十一有載,“韋武間為雅會,各攜名香,比試優劣,曰香會”,說的就是雅集斗香。人們通過品香、玩香、切磋和香、品香技藝,尋求共同的精神訴求。
焚香聽雨,幾許清香入院來​斗香時還需要遵循一系列香儀。進入香席前,身上不可有香水或各種異味,防止破壞香味的醇厚、甘甜;燃香品香之前,賓主均需淨手……雖不如宗教莊重,但每一道程序也都恭謹虔誠。最後,雅士們還需用一句詩、詞,對此次香席進行品評,通過以書法為工具的過程,作出“點睛”式的詮釋。這不僅考驗品香人的悟性,更能體現其文字功底。因而由古至今,不少文學大家都留下了諸多關於香事的詩詞歌賦,以頌香之風雅。

焚香聽雨,幾許清香入院來​怡情悅興,紙上生香“獨坐閒無事,燒香賦小詩。”居斗室中,燃一爐香,神遊詩中意境,是古人以物載道的雅趣所在。
焚香聽雨,幾許清香入院來​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觀書時最愛焚香,感慨“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閒看玉溪詩”的閒雅,形容香氣“綿綿如皋端之息”、“藹藹如山穴之雲”,一縷清香猶然而生。北宋文豪蘇東坡,更是對焚香靜坐、修身養性青睞有加。他在赴海南儋州途中購買十多斤檀香,並建“息軒”,常在軒中焚香靜坐。題詩曰:“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焚香聽雨,幾許清香入院來​又如唐代詩人李賀的《神弦》:“女巫澆酒雲滿空,玉爐炭火香鼕鼕。”爐中香火的“咚咚”之聲伴著悠然香氣,似於靜默中傳來。 當越來越快捷的生活方式替代了傳統精緻的慢生活,當人們越來越渴望以“美好”為內容的精緻生活,不妨於藍城的院子裡,像古代文人般焚香靜坐。卸掉繁忙與壓力,收穫一方清閒——“欲知白日飛昇法,盡在焚香聽雨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