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同樣向諸葛亮立軍令狀,關羽沒啥大事,馬謖丟了性命

《三國演義》中同樣是立了軍令狀,諸葛亮殺了馬謖,卻沒有殺關羽,箇中原因請看本文娓娓道來。

《三國演義》同樣向諸葛亮立軍令狀,關羽沒啥大事,馬謖丟了性命

諸葛亮初來乍到,受到劉備重用,讓一班跟隨劉備多年的荊州老塵不服氣,這裡面表現最為突出的當然是為人傲氣的關羽。如果諸葛亮不能收服關羽這個“刺頭”,就無法確立他在劉備集團的二把手地位。

赤壁之戰,諸葛亮神機妙算,當然他也算好了曹操必從華容道上過,這是整治關羽的最好時機,當然他也算準了只有關羽來守才能保住曹操性命,實現諸葛亮《隆中對》中三國鼎立的戰略。

《三國演義》同樣向諸葛亮立軍令狀,關羽沒啥大事,馬謖丟了性命

最後事實當然很明瞭,關羽果然違令放了曹操,諸葛亮上演了要執行軍令的好戲,在劉備和張飛、趙雲等人的求情下,關羽保住了性命。當然,除了關羽以外,還有其他人也都欠了諸葛亮的人情,今後自然不敢看不起諸葛亮了。

劉、關、張在桃園三結義,並從此並肩走上“革命道路”,他們之間既有上下級的關係,也有合夥人的關係,除了工作聯繫十分密切外,個人感情也十分深厚。諸葛亮如果執意要殺關羽,張飛肯定先跳起來,劉備也不會同意。

《三國演義》同樣向諸葛亮立軍令狀,關羽沒啥大事,馬謖丟了性命

另外,關羽這人雖然傲氣,但他也重意氣,如果殺了關羽,他手下的一班人肯定也不會答應,勢必導致軍心不穩。劉備要做大事,當然也不會同意諸葛亮擅殺關羽。

諸葛亮出祈山的目的是要“匡扶漢室”,而該戰的核心在於守住街亭,所以街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國演義》同樣向諸葛亮立軍令狀,關羽沒啥大事,馬謖丟了性命

馬謖此時是諸葛亮眼中的能人,諸葛亮雖然聰明,但識人方面不如劉備。劉備在白帝託孤時早提醒過諸葛亮,說馬謖是紙上談兵、言過其實之輩,但諸葛亮後來並沒有聽進去,他認為馬謖能行。

但因為街亭實在太重要了,為了引起馬謖的高度重視,諸葛亮慎重地要求馬謖簽了軍令狀。馬謖雖然也不敢大意,但畢竟因為實踐經驗不足,又過於自負,聽不進副手王平的意見,最後丟了街亭。

《三國演義》同樣向諸葛亮立軍令狀,關羽沒啥大事,馬謖丟了性命

劉備死後,諸葛亮掌握朝政,但益州內部局面十分複雜,荊州勢力與劉璋的東州勢力、益州的本土勢力關係十分微妙,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引起震動。諸葛亮是傑出的政治家,他十分清楚自已所面臨的情況。馬謖是諸葛亮的紅人,也是他的親信,馬謖丟了街亭,犯了這麼大錯,大家都盯著看,諸葛亮只有揮淚暫馬謖才能服眾,所以馬謖之死也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