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是,紅旗渠總設計師楊貴,還在這裡打過仗,修過渠

你所不知道的是,紅旗渠總設計師楊貴,還在這裡打過仗,修過渠

紅旗渠是上世紀60年代我省林縣(今林州市)人民歷時10年修建的一項偉大水利工程,被譽為“人工天河”。周恩來總理曾自豪地說:“新中國有兩大奇蹟,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

紅旗渠的建設,從計劃的提出、勘察、設計到施工,時任林縣縣委書記的楊貴是最直接的領導者、組織者,人們稱他是“紅旗渠建設的旗手”。2018年4月10日,楊貴在北京去世,4月26日,遺體送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或許大多數人不知道,在修建紅旗渠之前的1945年至1950年,楊貴曾經在淇縣戰鬥、生活了5年,其間,還修過一條渠——民主渠,為當地農業生產發揮了巨大作用。

1947年3月的一場戰鬥,楊貴帶領武工隊擊斃了十多個敵人

“俺當家的叫馮清海,和楊貴都是武工隊的。”70多年前的那場戰鬥中,馮清海為掩護楊貴而英勇犧牲。為了紀念犧牲的戰友,前年秋收過後,楊貴專門來到淇縣烈士陵園參加立碑儀式。靳月英的話打開了那段塵封的往事。

楊貴1928年出生於河南省汲縣(現衛輝市)羅圈村,1942年參加革命。1945年5月,作為汲縣一區農民抗日救國聯合會副主席的他,按上級黨組織的安排,到淇縣第五區擔任區抗日救國聯合會主席。

據《淇縣縣誌》記載:1945年至1950年,楊貴一直在淇縣戰鬥、工作,先後在當時的淇縣五區(現高村鎮、廟口鎮一帶)、二區(現北陽鎮一帶)、六區(現西崗鎮一帶)擔任區長、區委書記等職,與日本侵略者、國民黨反動派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並參加瞭解放初期的建設。

靳月英說,敵人對楊貴恨之入骨,貼出告示:誰要活捉了楊貴,官升兩級,賞大洋2000塊、小麥200石。

楊貴傳記《巍巍山碑》(關勁潮著,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3年7月第一版)中描述:1947年3月的一天深夜,帶領武工隊與國民黨保安團打了兩天兩夜遊擊的楊貴,正在淇縣廟口鎮北部葛箭村的一間茅草房休息,縣保安團發現了他們的行蹤,派人將葛箭村包圍了起來。楊貴當機立斷,命令武工隊員們立即搶佔村西面的山頭,佔領制高點。

此時,敵人從四面包圍過來,子彈像雨點一樣向武工隊員們所在的山頭嗖嗖飛來……面對多於己方十幾倍的兵力,楊貴和戰友們沉著應對,在制高點上奮力反擊。他們以石頭為掩體,向敵人猛烈開火,十幾個敵兵中彈斃命。面對武工隊的勇猛還擊,敵人最終灰溜溜地逃走了……

“在那次戰鬥中,俺當家的和另外兩個隊員為掩護楊貴犧牲了。如果當家的還活著,現在快100歲了……”靳月英說,當時,她24歲,兒子才8個月。

此後的歲月裡,靳月英在解放戰爭中組織帶領群眾抬擔架、救傷員、送軍糧、做軍鞋;新中國成立後,又省吃儉用為部隊送去了萬餘件總值10萬多元的慰問品,捐資幫助20多個失學兒童重返校園,帶領村民栽種10萬餘棵樹木,綠化近千畝荒山……靳月英的事蹟感人至深,先後榮獲全國擁軍模範、全國綠化模範、全國勞動模範等多項榮譽稱號,受到周恩來、劉少奇、朱德、李先念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這場戰鬥讓楊貴失去了3名戰友,在淇縣黃洞鄉黃洞村舉行的追悼大會上,楊貴望著悲傷的人群,擦乾眼淚鄭重地說:“我們要牢牢記住烈士的英名,他們的血不能白流,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緊握手中槍,多多消滅敵人,解放全中國。”(據《巍巍山碑》)

後來,武工隊在楊貴率領下,參與瞭解放淇縣縣城、活捉偽縣長汪秉鈞等多場戰鬥,取得了一場又一場勝利。

年過6旬的傅浩是我市知名的攝影家,他的電腦中保存了楊貴的上千張照片。和楊貴多次接觸,讓傅浩更加了解了楊貴的事蹟。

“在淇縣百姓心中,楊貴率領的武工隊是一支無私無畏、堅韌頑強的隊伍。”傅浩說,楊貴曾跟他講起,他一生中在兩個地方工作時間較長,一個是淇縣,一個是林縣。他1945年春到淇縣,在淇縣工作5年,打了4年的仗。4年中,他沒有脫衣服睡過一次安穩覺,為了躲避敵人的突然襲擊,荒山野嶺、墳頭野地都是他的棲身之所。

你所不知道的是,紅旗渠總設計師楊貴,還在這裡打過仗,修過渠

楊貴70年前修建的民主渠至今仍在發揮作用

在淇縣廟口鎮形盆村附近,有一條渠,名叫民主渠,附近八九個村的村民們飲水、灌溉都依靠這條渠。

“村裡老人說,這條渠是楊貴在淇縣工作時修建的,至今已近70年,用著渠裡的水,村民們都會想到楊貴。”形盆村黨支部書記和記平指著民主渠的取水口說,他小時候,經常在渠裡抓魚、游泳。

《巍巍山碑》中記載著楊貴和這條水渠的故事:1949年初秋,淇縣遭遇大旱。作為淇縣縣委委員,楊貴望著乾裂的土地、旱死的秋苗,臉上露出了愁容……

“讓人民群眾過上太平日子、富裕日子,是共產黨人革命的最終目的,作為人民的勤務員,應該帶領人民克服困難,戰勝自然災害,讓這裡處處充滿綠油油的生機和金燦燦的富裕……”(據《巍巍山碑》)面對嚴重缺水的局面,楊貴想到了淇河。

“要是能把淇河水引出來澆灌農田,不就能抵禦旱災了嗎!”楊貴的想法得到了時任縣委書記的大力支持。

說幹就幹,經過細心考察地形地貌,楊貴最終確定在淇縣廟口鎮形盆村東北邊的淇河修建堤壩,抬高水位,引出淇河水,向東南方向修建一條水渠,澆灌廟口鎮原本廟村以東八九個村莊農田的建設方案。

從炎炎夏日到數九寒天,楊貴帶領幹部群眾一起鬥酷暑、戰嚴寒,勞動在工地上。當時只有21歲的他和群眾們一起摽著幹、比著幹,搬石頭、開渠溝、推車運土……”《巍巍山碑》的作者關勁潮如此寫到。

經過一年多的艱苦施工,一條20多里長的水渠竣工通水,沿岸八九個村莊的人、畜飲水和3萬多畝農田澆灌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大家給這條渠取名“民主渠”,至今仍在發揮作用。

民主渠是楊貴組織修建的第一條水渠,工程量雖然不算很大,但卻給楊貴帶來了初涉水利建設的興奮和感悟。

在淇縣縣委黨史研究室工作的楊金國說:“楊貴曾經跟我講,水和老百姓的生產、生活緊緊相連,發展經濟、振興農業,必須興修水利,這就是為老百姓謀幸福。”

你所不知道的是,紅旗渠總設計師楊貴,還在這裡打過仗,修過渠

2007年秋天,楊貴第四次到魚泉村看望靳月英。

5次看望烈士遺孀靳月英

1950年秋天,楊貴離開淇縣調任湯陰縣委宣傳部部長。楊貴回憶離開淇縣時的情景,曾對傅浩說,過去打仗,和淇縣老鄉們一個鍋裡吃飯,一個盆裡刷碗,一起保家衛國,那個親熱勁兒,一輩子不會忘,八輩子也忘不了!

傅浩回憶:“楊貴生前數次回淇縣,追憶他難以忘懷的歲月,尋找、看望故人,其中5次看望靳月英。”

1994年10月,首屆全國鬼谷子學術研討會在淇縣召開,楊貴在研討會召開的前一天專程到魚泉村看望靳月英。這是楊貴首次回來看望靳月英。

傅浩說,時隔近五十載,青絲已變白髮。見到老朋友,楊貴緊緊握住靳月英的手,久久沒有鬆開。“老嫂子,你是我們的楷模啊!我要向你學習,如果馮大哥能看見,一定很欣慰。”“你建紅旗渠的事我都知道,俺當家的為你犧牲得值……”幾十年未見,楊貴和靳月英倆人你一句我一句,總有說也說不完的話。

1995年6月,楊貴離休後,再次到淇縣看望靳月英。

1998年10月,新華社原社長穆青與楊貴一道翻山越嶺採訪靳月英。“納呀、納呀、納軍鞋,楊貴、楊貴、好區長,鞋壯、路長、打勝仗,保衛咱解放區好時光……”採訪時,靳月英還給穆青、楊貴一行吟唱了戰爭年代淇縣人民讚頌楊貴的歌。

2007年的秋天,靳月英因病住院,楊貴聽說後從北京專程到淇縣看望。看著躺在病床上的靳月英,楊貴動情地說:“你為家鄉、為部隊、為教育做出了這麼多貢獻,我們會永遠記著你!”

回憶起和楊貴最後一次見面的場景,靳月英有些激動。“當時楊貴問我‘身體還好吧’,我說‘還行,天好了還上山轉轉’,他說我們年齡都不小了,要好好保重身體,以後還能多見幾次面……’”靳月英說,站在紀念碑前,說到過去的人和事,楊貴的淚水在眼眶裡直打轉,時不時摘下眼鏡擦一擦。這一次見面,楊貴還帶她到林州市參觀了紅旗渠。

你所不知道的是,紅旗渠總設計師楊貴,還在這裡打過仗,修過渠

2007年楊貴回到鶴壁時在新世紀廣場留影

每次乘車路過淇縣,楊貴總要深情地凝望著窗外的一草一木

4月17日下午,在淇縣縣城西街的一個小院裡,楊金國翻看著他與楊貴的合影,眼淚禁不住地流下來。今年76歲的楊金國上世紀80年代,因為寫《中共淇縣歷史》和楊貴相識,至今已經34年,多年的交往讓他們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在楊貴去世後的第3天,楊金國獲悉了這一噩耗。他半信半疑,趕緊給楊貴的女兒打電話求證。“再也見不到楊部長了(注:楊貴曾任公安部副部長)!”楊金國嘆了一口氣。

“公事、私事,俺倆啥都噴兒。”楊金國粗略算了一下,他專程到北京去看望過楊貴兩次,兩人在淇縣、淇濱區、安陽先後見過近20次,打電話更是無數。“楊貴身體好的時候,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通一次電話,後來他聽力不好了,打電話需要保姆轉述,電話就沒以前多了。”

1984年在北京,楊金國拿著介紹信,敲開了楊貴辦公室的門。“當時,我們正編寫《中共淇縣歷史》這本書,需要採訪在淇縣戰鬥過的老黨員。”楊金國說。

“老鄉來了,今天啥都不幹了,專門接待老鄉!”看到楊金國,楊貴很高興,興致勃勃地用了一上午時間,用帶著林縣口音的河南話,詳細講述了他在淇縣戰鬥的歲月。

沒過多久,楊金國整理的文章在一家刊物上發表。一天,他突然接到楊貴從北京打來的電話:“金國同志,你寫得不錯……”得到楊貴的表揚,楊金國很高興,表示要繼續把那段歲月寫下去。

就這樣,楊貴每想起一件往事,就會給楊金國打電話,哪怕是深夜。隨後,楊金國就會及時把整理好的文章寄給楊貴,請他校正、指點。

一來二往,兩人漸漸熟絡起來,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他只要回河南,我們都會見面。”楊金國說。

多年之後,楊貴還會時時想念那些犧牲的戰友,並委託楊金國向淇縣縣委轉達了想為犧牲的戰友們在淇縣烈士陵園立一塊紀念碑的心願。

2016年10月,紀念碑在淇縣烈士陵園落成,楊貴專程參加落成儀式,在碑前緬懷戰友並敬獻花圈。“淇縣是楊貴戰鬥、成長的地方,不僅有他至今思念的戰友,也有他的青春年華。所以,他對淇縣感情很深。”楊金國說。

楊貴曾在回憶錄寫道,離開淇縣多年之後,他還經常懷念著淇縣人民、淇縣的山山水水。每當他乘車路過淇縣的時候,總要深情地望著車窗外的村莊、遠山、河流,一草一木都讓他倍感親切。每一次聽說或者看到淇縣發展的變化,都讓他滿心欣喜。

楊貴去世的消息傳到我市,很多人也像楊金國一樣內心十分沉痛。不少人找到楊金國請他向楊貴的親人轉達哀思……(渠 穩、張心致/文 傅浩 /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