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物理老师对高考作文变化的思考

一个物理老师对高考作文变化的思考

|孟繁伟

每年高考结束,都要看作文题目是什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许是与自己做管理工作有关吧。前几天去某地讲座,原定让我讲怎样做副校长,后来通知我听讲的人有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年级主任、教研组长等,于是让我讲高考怎样备考。因为人员复杂所以在准备讲座内容的时候,凡是涉及具体实例的时候就必须兼顾听众所教的学科,假如听讲人对具体的实例不理解,听讲的效果就不会很好,于是我选择了语文学科与物理学科作为具体实例,尽可能的做到文理兼顾,尽可能让每个人都能听懂。

在讲座中我带领大家回顾了近40

年语文试卷命题的变化,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开始是以知识立意阶段,后来逐步过渡到以能力立意阶段,近些年又逐渐由能力立意逐步过渡到以考核学科素养阶段。例如作文方面,从命题作文阶段过渡到材料作文阶段,其实就是材料作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是90年参加高考的,记得当时作文就是材料作文,题目如下:

“母亲带着两个女儿去玫瑰园,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不好,每朵花下都有刺,另外一个女儿告诉母亲

这里真好,每个刺上面都有花。根据这一材料展开描写,写一篇议论文。”

再看看2017年全国二卷的高考作文题目,内容如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认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再看2017年全国一卷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我对90年高考作文记忆太深了。上大学后某次在图书馆学习时,看到当年高考满分作文集中有一篇文章和我的考场作文写的太像了。考场写作文时,我举个例子用到成语因噎废食,但因为着急忘记了“噎”字怎么写,于是我就把这个成语意思用一句话写了出来。该满分作文用的就是这个成语,其他的地方都和我写的一样一样的,但所有的文章都没有考生的名字。扯远了,还是回到作文这个话题上吧。90

年的材料作文,虽然给了材料,但是对作文的文体做了限制,就是必须写成议论文。看看2017年全国2卷的作文要求“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认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再看看2017年全国1卷作文要求“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通过对比就会发现,90年的作文主要考查的是思想观点,就是要用辩证的观点,即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大家都知道90年之前一年发生的事,就的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所发生的一切。而今年的作文在考查思想观点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思维及素养的考查。这自然就引入了一个话题,对于理科考生可以通过解题步骤看出考生是怎样思维的,文科怎么办?能通过主观题或者作文看出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思维品质吗?同样也是可以的,用“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简称solo,即索罗分类法就能看出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可以参看高凌飚,张洪岩主译的《学习质量评价》一书。

简单的说,solo分类法把知识的习得或建构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前结构阶段:对问题迷惑,不能以适当方法解决问题。简单说不知道怎么答;二是单点结构阶段:仅能依据某一个方面进行“概括”,不能在事实与概念之间建立联系。简单说就是答题者对所用的材料都是分离的,相互之间没有什么联系。答题时仅能就某一个信息得出结论;三是多点结构阶段:答题者能依据少数片面的和互不相关的信息进行概括。通常表现为能够序列化地理解问题的多个方面,但是不能把这些方面互相联系起来。亦可以说能对材料进行罗列,但是不能找到材料间的内在联系,或者不能说清材料与结论之间的内在关系。简单说就是说了一堆相互没有关系或者是体系的事或者句子;四是关联结构阶段:能够对给出的多方面信息进行整合与归纳,把给定的信息或者材料梳理成一个系统,但是没有在这个梳理后的系统之上再进行演绎推理,不能和系统之外信息建立联系。简单说就是把材料分析归纳了,但是没有进一步的提炼和推广;五是扩展抽象结构阶段:就是对材料或者信息能进行分析整合归纳,形成较高的认识层次,然后在此基础上又能进行演绎推理,把与该系统看似不关联的系统也能给统一起来。简单说就是分析归纳综合之后又能演绎推理,有了较高层次的认识。也可以这样命名这个五个阶段即无结构,点结构,线结构,面结构,体结构。

下面用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这五个阶段:教师讲完有关雨的形成一课后,要求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山脉向海的一面要比朝向内陆的一面潮湿一些?”下面是学生几种典型的回答。

1、不知道(无结构)

2、因为向海的一面雨下的多(单点结构)

3、因为当我们去海边的小房子的时候,要经过一条盘山道,山那边的路比这边的路潮湿多了。父亲常会告诉我,“注意路滑不要跌跤”我觉得我们得搬走;以后不要去海边了。此外我讨厌下雨(单点结构)

4、因为海风首先吹到向海的一面(单点结构)

5

、因为从海边来的空气带有湿气,像雾那类东西。湿气先到向海的一面的山坡,在海边停留,所以变成雨落在海边,而山的另一侧没有湿气。(多点结构)

6、盛行风从海上吹来,所以称为海风。海风带来海水的湿气,遇到高山被迫上升。由于山顶比海平面高,越高的地方温度就越低,湿气的温度也降低。结果湿气在上升的过程中凝结成雨降下来。当风吹到山的另一边时,已经变的干燥了。(关联结构)

7、只有当风从海上吹来时,这种说法才是对的。这时海风带来的海水蒸发而成的蒸汽,遇到山峰时,顺山坡向上并冷却。冷却使水蒸气凝结,变得比空气重,成为雨滴落下来。气流过山以后不仅变得干燥,而且由于下降还变得更密集,这一个过程使气温升高,就像给自行车打气筒打气使温度升高一样。因此,有两个原因造成气流的不饱和。起作用就像冬天吹到加拿大落基山脉的暖风一样。如果没有山的话,海岸边和内陆似乎不应有什么不同。一切取决于地貌、风向和气温等条件。这些条件如果有所不同的话,能量转换的过程有就不同,气候的模式有也会很不相同。(扩展抽象结构)

通过这些同学的回答,就能看出他们的思维过程和思考问题的方式。答案一个比一个好,涉及的知识点也越来越多,后面的回答一个比一个完美。

再看第六个同学的回答,盛行风带来了海水的湿气;遇山上行,温度降低;凝结成雨;空气变得干燥。因该说回到的很好。属于分类中的多点结构。再看最后一个同学的回答,湿气的形成原因,凝结成雨的原因,空气为何干燥的原因,气团升高温度降低的道理,类比加拿大落基山脉暖风,打气筒的做功原理。有山和没有山的情况。这个同学比第六个同学回答的还要更要好。这就是拓展抽象结构。所以说不是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孤立的处理,要通过归纳和抽象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找到其内在的关系,在归纳的基础上再进行演绎得出与材料表面看没有关联的内容。这样才能展现答题者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

回头看看今年作文的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之前是能理解关键词的内涵,考生一定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关键词,这就能区分出考生的文学素养,选什么关键词能够区分考生的价值观,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就是区分考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既符合solo分类中的哪一类,是无结构,点结构,线结构,面结构,还是体结构,当然以体结构的思维方式所写的作文才是最好的作文了。

高考作文写作要求的变化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同时也给了我们某些暗示,高考命题有个大的原则就是稳中有变,即渐变不是突变,而作文要求的变化影响相对最小。将来文科综合主观题目能否这样命题?大家都记得吧,有一年高考历史题,两个大学教授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来解答当年的试题,当年曾一度引起某些教师的热议。假如我们深入的追问,为何两个教授会从不同的角度回答同一问题?这就说明不论从什么角度回答,只要思维逻辑清楚,符合索罗分类的拓展结构,就能区分出考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

其实这样的考试方式已经出现了,只不过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罢了。目前各个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面试,其实就是采用这样的方式对考生进行甄别的。用几个问题就能看出考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及考生的三观取向。我相信在纸笔测试中,用这样的试题考查和甄别学生的时间不会很远的,请大家做好准备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