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写的错别字就是通假字?

最近阅读古籍,古人的造字、用字现象让我产生兴趣;不过高中课本对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解释界限不清甚至简单地归结为全是通假字,这又使我感到困惑。如“蚤与早”、“奉与捧”、“檝与楫”大多全释为通假字,其实第一组对是通假字,第二组应是古今关系,第三组乃异体字也。


古人写的错别字就是通假字?

其实,通假字是古人用字时的替代现象,古今字是先后造字分职轨迹,而异体字因古人时地之异出现的流且遗的书写迹象。

“通假字”不同于“六书”上的假借,这假借是借来代表语言里出现的新词。许慎曰:“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这就是造了假借。假借有分为“本有其字”的假借和“本无其字”的假借,而通假字就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通假字基本是同音、近音而被借去代替,所谓“通用借替是也”,其实两字均有其本义,只是甲字来用之代替乙字。

古人写的错别字就是通假字?

通假字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假借现象:

(1)形声字通假。“趣舍不同”。(本字“取”,趣是取的通假字)。

(2)同音字通假。“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蚤”是“早”的通假字)。

(3)双声字通假。 “无说诗,匡鼎来”。(“鼎”是“當”的通假,两字声母均为“d”)。

古人写的错别字就是通假字?

高中课本上对于两字的关系往往只说“某通某”、“某本某”、“某作某”、“某同某”,却最终未明确什么关系的字。更有甚者自相矛盾,如“莫和暮”在课文注释上“某同某”。这一“同”字,分明是古今字现象,但到练习上又说成是通假字。

古人写的错别字就是通假字?

总而言之,两个字的形体和意义本不同,由于读音一样或比较接近,甲字被借作乙字。这才是形成了通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