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夠忠於別人,其實是因爲不忠於自己

枕著《論語》,睡出更美好的自己,這裡是小梁在2018年為您帶來的《睡睡平安》。本文內容節選於喜馬拉雅音頻節目《睡睡平安》036期。

梁冬|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夠忠於別人,其實是因為不忠於自己

01

知道自己做不到,和不知道自己做不到,是有境界上的差異的

上一篇小梁講到不討好他人,就可以發展出自己的仁德,這可以幫助我們成為一個睡得好覺的人。本篇小梁跟大家分享一個睡前的練習,這個練習很重要,它關乎我們是不是能夠完美地與自己的朋友圈進行連接。

許多人都不知道在睡覺之前要做什麼,所謂的安心有沒有法門。其實安心是有法門的,比如儒家是以著名的三個問題來展開對安心法門的解說。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是孔子晚年的弟子,也是最有成就且備受尊重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大學》的作者就是曾子。

“吾日三省吾身”是曾子一個很重要的修煉方法,為什麼這樣說?你看,“為人謀而不忠乎”其實更多的在於你和你的受託者。雖然現在沒有封建時代意義上的皇上,但我們每個人總會受託於人,總會有領導、上級。哪怕你是老闆,也有董事會的其他成員、投資人……

“為人謀而不忠乎”這句的意思是,當別人託付你做什麼事的時候,你是否能夠盡心盡責?朱熹說:“盡己之謂忠。”就是問心無愧。你說這事兒我盡力辦,但你是不是真的盡力了?如果你不打算盡力,就不要再提盡力二字。(大多數中國人的名字,都是有出處的。比如,張忠謀的“忠謀”,據我推測就來自“為人謀而不忠乎”。)

我每天讀《論語》的時候,都感覺在扇自己的耳光,因為每句話直戳心窩。當我開始承認這一點的時候,就舒服多了。因為自己做不到,就不能要求別人。道德,最多是用來貼在自己身上的金條,而不是扔向他人的板磚。

曾子說“為人謀而不忠乎”,為什麼不是“為人謀忠乎呢”?因為我們在大概率事件上都是不忠於自己的承諾的。所以當我們問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忠時,其實已經在假設自己內心的承諾與行為是不一致的。因此,很多人很怕讀《論語》,是因為讀《論語》的時候,會讓自己覺得很汗顏。

我常常想,當我們讀完《論語》之後,是否就知道自己做不了君子該如何呢?幸好我以前學過《莊子》,只能說知道自己做不到,也比不知道強。能做多少做多少,做不了就慢慢做,但是得接受自己,清楚自己是做不到的人。

知道自己做不到,和不知道自己做不到,是有境界上的差異的。

梁冬|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夠忠於別人,其實是因為不忠於自己

02

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夠忠於別人,其實是因為不忠於自己

第二個問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就是說你與朋友交往的時候,有沒有真正做到守信用?“信”就是言而有信,時時刻刻地想著之前的承諾。

最後一個問題——“傳不習乎?”意思是老師教給我們的東西,我們是不是常常把它應用到實踐中了呢?“學而時習之”就是與這句話對應的。“習”字歷來有不同的解釋,但我認為,無論是實踐練習,還是常常複習,都是有價值的。王陽明先生的《傳習錄》,就語出於此。

所以,我常常覺得一個人如果不讀點兒古書,就會導致說話沒有出處,很受鄙夷、很陋(low)。

小梁在讀《論語》的時候,有一個偶然的收穫——把low翻譯成“陋”,它不僅僅有境界低的意思,還有蒼白,沒有力量,沒有層次的況味。

就像我們翻譯“humor”——幽默這個詞。其實“幽默”這個詞最早出自戰國時期屈原《九章·懷沙》中的“眴兮杳杳,孔靜幽默”,然而這裡的釋義是安靜。現在我們所用的“幽默”則是英文“humor”的音譯,由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於1924年引入中國。

我以前在讀書的時候很隨意地把這句話讀過去了,但最近還真的開始在睡覺之前問自己——是否做到了“忠”?有些時候也不一定是忠於別人,也是忠於自己。

我們可能是別人的僕人,卻也是自己的主人。在我們問自己是否忠於別人之前,還有一個問題——我們是否忠於自己?

很多人的身心疾病,本質上是因為不忠於自己身體的反應和感受,也不忠於內在真正的發願造成的。“忠”字,一個“口”,一“豎”,下面是個“心”,一以貫之,將心注入。

我在想,一個人忠於自己和他人,是否矛盾呢?可能在終極層面上是不矛盾的。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夠忠於別人,其實是因為不忠於自己。有些時候小梁也是這樣,如果我們真正忠於自己的話,就會發現自己其實沒有那麼複雜,也沒有那麼多想得到的東西。

那個真正值得我們忠於的自己,其實要求很簡單——“一簞食,一瓢飲”足矣。

梁冬|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夠忠於別人,其實是因為不忠於自己

03

沒有放棄,就不會有真正的獲得

其實,大部分時候我們如果能夠忠於那個簡單的自己,是不需要太多地迎合他人的。沒有太多需要迎合的人,也就沒有那麼多需要忠於的人,就不存在忠還是不忠的問題。

與朋友往來,是否守信?這句話的背後是另外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何必有太多的朋友?一個有幾十上百位朋友的人,怎麼可能每一次都守信呢?因為你是照顧不過來這麼多朋友的。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守信,就會迫使你不要有太多的朋友。

我很欣賞我的一位朋友,他很坦誠地說:“我的心就這麼大,進來一個‘新人’就得擠掉一個‘舊人’。”他一定會成為一個很忠誠的人,原因是他最終發現當自己需要守信的時候,只需要守住很少的朋友。就像古代那些真正的君子和聖人,朋友都不太多,因為有一個是一個,就像《從前慢》裡說的那樣。

“傳不習乎?”你不可能練習太多的東西。因為學得再多,如果不練習也沒有用,也沒有意義,甚至是不仁。

當我們在讀這三句話的時候,要做到這三件事——忠、信、習。這會倒逼我們去做減法:不應該結識太多向你要求“忠”的人;不應該有太多的朋友;不應該學太多的東西。

當我們開始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才發現所謂“斷舍離”的本質,是把自己真正想要見的人、想做的事落到實處的必然反映。

最近我去了好幾趟日本,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那個成熟的社會有一種很有意思的氣質——這個國家的人對於那些奢侈品,早已沒有了興奮感。在一些很大的奢侈品店,你幾乎很少看見本地人,全都是內心還沒有過這一關的外國朋友。

因此,忠、信、習是經歷很多之後,為了要達成而反過來做了減法的人,才可以說的。

臨睡之前,我們可以把這三個問題再向下一步推演——你準備放棄什麼?因為沒有放棄,就不會有真正的獲得。就像沒有疾病,就不會有真正的霍金一樣。

睡不好,是因為我們想得太多。放下,就睡著了。

梁冬|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夠忠於別人,其實是因為不忠於自己

——互動話題——

沒有放棄,

就不會有真正的獲得。

就像放棄睡前玩手機,

才有時間抄經一樣。

你準備放棄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