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遵守共同的價值主張,而達到的動態平衡更具悠久的持續力

枕著《論語》,睡出更美好的自己,這裡是小梁在2018年為您帶來的《睡睡平安》。本文內容節選於喜馬拉雅音頻節目《睡睡平安》066期。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梁冬|遵守共同的價值主張,而達到的動態平衡更具悠久的持續力

01

如果你睡不著,不如起來讀書

學習《論語》,可以幫助我們在更底層瞭解自己,從而讓自己內在更和諧。

《論語》秉承中華文明兩千年來的溫潤寬厚之氣,所以小梁一直有一個建議——如果你睡不著,不如起來讀書。

之前,我在河南開封與蔡瀾先生吃飯,我問他:“睡不著覺怎麼辦?”

蔡先生說:“那就起來讀書呀,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好看的書、好玩的事,總會有一樣讓你累到想睡為止。”

雖然蔡先生未必需要每天都工作,但他其實是很忙的。以他快八十年的生活經驗而言,我願意相信他說的

吃頓好吃的,也是一種快樂。這就解釋了經常在晚上吃宵夜的人活得也不錯的原因,因為他們的快樂會給自己帶來一種“多巴胺”的釋放(這裡的“多巴胺”只是一個指代的詞——你在那一剎那對自己很滿意)。

開始讀《論語》的時候,會讓你覺得對自己很不滿意,因為裡面講的都是應該怎麼樣,不應該怎麼樣的判斷。但你讀著讀著,就會讀到一種長輩通過說話給你的一些愛。

跟大家舉個例子,我兒子用《小學生優秀作文選》的書皮包著《哆啦A夢》,佯裝很嚴肅地看書,被他媽發現後很不開心。我在旁邊想“嗯,你不如拿出來看”。

我沒有生氣,而是告訴他:“你應該先把作業做完,再去看《哆啦A夢》,如果你真的非常想現在看,那就堂堂正正地拿出來看。”

其實孔夫子在跟我們說話的時候也是這樣,他告訴你:“可以這樣做,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這一路吃了那麼多虧,終於明白了這點兒小小的道理,我想分享給你,告訴你應該怎麼做。”你在孔夫子的分享裡,看不見怨恨,看不見憤怒,沒有任何情緒……

所以,我們在讀《論語》的時候,其實不僅僅要看到對錯,更要看到孔夫子在與你討論這些對錯時,他溫和的情緒,這與你做的是否符合他的標準無關。

梁冬|遵守共同的價值主張,而達到的動態平衡更具悠久的持續力

02

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角色,對整個社會的福祉而言,是有幫助的

本篇小梁與大家分享的是,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關於這句話,歷朝歷代的聖人有很多種解釋。有種解釋說,夷狄是楚國、吳國、越國這些地方,屬於比較偏遠的國家。在這些國家,也有君長,而在華夏正統之地,比如魯國,卻是無君無父,真可悲呀。

“諸夏之亡也”,諸夏就是華夏;亡,同“無”。這句話說的是,連那些窮鄉僻壤,沒有開化的地方都還有君、臣、尊、卑之別;做老大的有做老大的樣子,做群眾的有被統治階級的樣子——當我說到“被統治階級”,可能會引發很多人的憤怒,請不要這麼匆忙地表達你的憤怒。我們要把這句話放到那個時代去看,那時,尊卑有序的次第,對社會的進步是最重要的。

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裡反覆講,中國的進步全在和平時期的溫和演變,而不在驚濤駭浪的大變革時代。

一些西方國家,比如法國、英國的大變革,往往會出現一些像巨浪一樣的次第性變化。

而中國不是這樣,中國在混亂的時期往往只能是生靈塗炭,反倒是在無波瀾處,飲食有節、生活有常的狀況下,社會能自然而然地進化。

因此,在一個有序列的空間裡,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角色,彼此相處比較和平,沒有那麼多衝突,對整個社會的福祉而言,是有幫助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家裡,爸爸就做好爸爸的角色,媽媽就做好媽媽的角色,兒子就做好兒子的角色,如是,每個人都很愉快,該幹嘛幹嘛。

如果角色錯亂了,兒子做了爸爸的角色,爸爸做了媽媽的角色,媽媽做了阿姨的角色(或者媽媽做了奶奶的角色,或者更可怕的是媽媽做了爺爺的角色),角色一亂,就會出現種種紛擾。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子曰:“夷狄之有君”是好的,而諸夏之無君也是很可怕的。這是歷史上存在的一種解釋。

梁冬|遵守共同的價值主張,而達到的動態平衡更具悠久的持續力

03

遵守共同的價值主張,而達到的動態平衡更具悠久的持續力

關於這句話的另外一種解釋是,就算這些偏遠地區的國家有國君,也不如華夏這樣的地方沒有國君。

這是什麼意思呢?

《人類簡史》中說到,一個有穩固的社會制度、明確的邊境、清晰的政權的國家,和一群有信念、有夢想,但沒有國家的人相比,可能後者更有力量。譬如以色列人、猶太人。他們沒有辦法擁有土地,但他們擁有共同的故事和信仰,於是他們終將擁有“國家”。

而在另外一些地方,雖然有國土,有政治架構,但人民已經沒有了共同的信仰,這其實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在更多的對這句話的解釋版本中,小梁傾向於這兩者的後一種解釋。一個地方有著無數的條條框框,主次很分明,看似一切都圍繞著某個角色在轉;而另外一個地方看似渾渾噩噩,但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景和共同的趣味。後者反而生存得更加長久。

莊子曾經說過,心肝脾肺腎,誰才是老大?其實,每個角色都按照自己的本分行事,然後彼此基於一種共同的頻率相互協調、相互咬合,進而中心化。如是,也能發展出一套非常有價值的體系。

如果沒有理解錯的話,可能這種沒有中心,憑著共同價值觀和合而成的狀態,更接近中觀。中觀不是隻有中間,而是大家達到某種均衡的狀態。

譬如在古時候,真正聰明能幹的員外,無不以讓諸房妻妾自己平衡、自生樂趣為終極法門,絕對不會讓自己成為很多女人的中心,否則,會累死的。他會讓自己消失於無形,讓大房、二房、三房、四房打麻將,他在旁邊看著,這才是真正的“修齊治平”之道。要是插上一腳去協調她們的關係,必生禍亂(我這裡指的是萬惡的舊時代,現在的社會條件不允許這樣了)。

只要大家都相信,你不守禮、不尊重他人、不想著別人……就很容易被整個生態拋棄,那麼每個人都會默默地發揮自己的秉性,恪守自己的角色,於是在一種動態中獲得了某種隱隱的平衡。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全在於你是否能夠將自己置於局外,讓這個系統自身進行咬合,它們彼此之間的平衡態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源泉。

如果我們理解這一點,再看“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那些文明程度比較低的地方,有一個所謂的核心——藉由彼此的默契,遵守共同的價值主張、信仰達到的一種動態平衡更具悠久的持續力

梁冬|遵守共同的價值主張,而達到的動態平衡更具悠久的持續力

04

讀《論語》,要帶著一顆慎思明辨的心

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裡提到,秦朝很強,但短短十五年就滅亡了;周朝很弱,經常有諸侯僭越之事發生,但搖搖晃晃存活了七八百年,何故?以弱中心為上。

關於這個觀點,我們只能把它當作一個學術思想來探討,因為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些時候如果沒有一個強人出現的話,內部不容易凝聚而抵禦外敵;而有些時候,一個過強的人,可能反而會令整個生態的活力變弱,這全在乎時間、地點、狀態,不可一以論之。

有朋友曾經問過小梁:“你怎麼看待這個狀況?”小梁認為,當今中國還是應該有一個比較強的中心。何故?

各個地方已經過度依賴當地的地產稅收,也就是賣地而帶來的收入。這就形成了一種以地方利益為割據的訴求,如果沒有一個高於地方利益的總體的宏觀態度,每個地方政府都傾向於賣更多的土地,把錢收上來,提高自己當下的政績,那五年、十年後,還有誰願意來執政,來接管這一攤子事。

因此,有一個高於地方利益訴求的中央的態度,基於對長期宏觀政治經濟的平衡而帶來的決策是有意義的。

在這個維度上,我們再來解讀當今中國很多房地產的風向標和政策,你就明白了。地方瘋狂賣地,希望土地財政補貼債務危機,中央已經看到這是一個不可持續的道路,所以在當下的中國,應該有一個高於地方的中央權利。

這只是小梁的一己之見,未必盡然,你可以完全不認同我,但我覺得和大家探討一下也未嘗不可。

同樣的道理,當你發現自己身體每一部分的訴求過於強烈時,也許一個獨立而堅定的主張、一個拎得起來的世界觀,對你當下的決策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讀《論語》,要帶著一顆慎思明辨的心,哪怕最後的結論不一定正確,但在讀書的過程中,享受到自己思辨的快樂,卻是真實的。

梁冬|遵守共同的價值主張,而達到的動態平衡更具悠久的持續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