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讀懂這2句話,就讀懂了王陽明,也讀懂了心學

最近小梁在重新讀《傳習錄》,王陽明所著,其實是他所口述,由他的弟子整理而成。

王陽明的本名叫王守仁,因為他在陽明洞學習,所以大家又叫他陽明先生。時間長了,反而更多的人記住他的名字叫王陽明。

《傳習錄》是他的學生徐愛記錄的關於他平常說話、對答的一些內容的精華。後來另外一個學生叫薛侃又做了一部分跟貼,然後又有幾個學生,不同的人士,做了陸陸續續的跟貼,然後合成的一本書。

梁冬:讀懂這2句話,就讀懂了王陽明,也讀懂了心學

在很多人的概念裡,中國的知識分子傾向於空談,君子動口不動手。但其實這位陽明先生,是一位能寫詩、能“殺人”的人。“殺人”我用了引號,他曾經是一位官員,評判亂黨,也立過功勞。他這本《傳習錄》之所以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它幫助我們有系統地整理瞭如何使用“心”的藝術。

梁冬:讀懂這2句話,就讀懂了王陽明,也讀懂了心學

《莊子》說“用心若鏡”,在像鏡子一樣的心裡,看見任何事物,本來就是無善無惡的。你長得漂亮,鏡子反應的就漂亮。你是一個整過容之後的漂亮,鏡子也如實反應。

所以,在《傳習錄》裡有一句話很有意思,叫“無善無噁心之體”,大概說的就是這樣。如果你想一輩子不受世間所累,你做一個用心若鏡的人,倒也恬淡虛無。

在《傳習錄》裡面,還有一句話叫“有善有惡意之動”。當我們很清楚地覺察自己,正在思考或者做一件好事或者壞事的時候,我們的良知便起了作用。

梁冬:讀懂這2句話,就讀懂了王陽明,也讀懂了心學

這是一個價值觀越發多元的時代,很多人都說,好壞怎麼說呢?是的,但是大致你我還是有一些關於好壞的判斷的。

有一年,小梁在京都參觀稻盛塾,稻盛和夫先生的一個知識博覽館。裡面有一張圖,是稻盛和夫先生所管理的京瓷這家公司的利潤增長表。常年都是很掙錢的公司,他們通過科技和研發,不斷地控制成本,可以在很低的市場售價的情況下,讓消費者得益的同時,他可以讓成本變得更低。

而且他們的行業,比如說京瓷它所做的這些事情,是很專注的。因為它長期專注,所以就累積了很多的知識跟經驗,讓它的成本得以更低,於是形成了一種三方共贏的情形。消費者買到了便宜而好用的東西,公司創造了利潤,讓員工得以養家餬口,股東也因此獲益。

所以當你抱著這樣一個不斷削減成本、為別人帶來更好品質的產品的初衷時,你就會自然而然地對自己的能力邊界有一個審視,然後做深做精。

梁冬:讀懂這2句話,就讀懂了王陽明,也讀懂了心學

優衣庫也是這樣的一種精神。所以我在日本的很多企業家身上,看到了當年“陽明心學”傳到日本,帶來他們的明治維新,甚至這種精神傳到了日本的老一輩企業家身上,讓他們可以不斷地去做出那些品質好、而且售價低的產品,這樣的企業,才能夠活得久遠。

某種程度上來說,我覺得優衣庫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甚至是很有意義的版本。它在日本人口老齡化的這個時代,居然仍然能賺錢,仍然能成為世界最好的公司,是因為他們不斷地在保證品質,提高更好品質的情況下壓縮成本。

梁冬:讀懂這2句話,就讀懂了王陽明,也讀懂了心學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所以當我們知道用更低的價格賣給消費者,然後通過自己的專業去降低成本,這就是一種良知。當我們去實踐它的過程的時候,就是為善去惡。

王陽明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基本上來說,這四句話是《傳習錄》的核心要義。它不斷地在跟我們分享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我們既要了解“用心若鏡”的藝術。

但如果你要成為一個有為的人,你如果想在世間做點事情的話,你仍然要用好自己的善惡的慣性,然後用你的善去做事情,規避惡的種子。也許很難,但是當我們努力這樣去做的時候,往往還是會帶來很奇妙的改變,哪怕是在商業社會也是如此。

梁冬:讀懂這2句話,就讀懂了王陽明,也讀懂了心學

王陽明還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話,在《傳習錄》裡說,“汝未來看此花時,汝花與汝心同歸於寂,汝來看此花,此花顏色意識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

王陽明認為是心物一元的。也許花是有自開自落的,但是能不能夠因此來擾動我的心,卻是由我來決定的。我能看見一朵花,覺得它美好,今天覺得很愉快,或者看見一朵花,覺得可以拿來炒個蛋,雲南人就拿茉莉花來炒蛋,那都是我們自己意念在動。

王陽明的有趣之處或者是過人之處在於,他很好地解決了一個問題,就是他看清了世界有一種可能性。這種可能性便是,世界是怎樣,是不那麼重要的,你如何透過你的意識,去解讀它、解構它,甚至透過你的意識傳導出來,推動你的行為,去改變它,才是根源

所以他認為一切都是心意的轉變。你站在這個維度,再去理解慧能說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你的心在動”的時候,你就理解了這一切。

梁冬:讀懂這2句話,就讀懂了王陽明,也讀懂了心學

隨著現在量子物理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我們的意識,和我們所看到的這個客觀的世界之間,是並不能夠被分離的,它是全然一體的。而我們是可以透過對自己意識的調整、控制和改變,來達到某一種我們和世界的互動關係的改變的。

今天講到了《傳習錄》裡面的兩句話,一句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另外一句是“便知花不在汝心之外”,透過這兩句話,我們可以管窺王陽明的整個思想心學。

在《傳習錄》當中,他花了大量的看似漫不經心的對話,去傳遞出一種心物一元的態度,我們和世界本來是充分連接的,我們可以透過對自己內心世界的調整和改變,來達到某種程度上對世界的影響,難道不是嗎?每一個偉大的人物對世界的改變,都是從改變自己內心開始的。

小梁是一個小學生,對於《傳習錄》,可以說還遠沒有到研究深入的地步,但是我相信,讀書的最大快樂就是“你正在讀書”。謝謝。


本文節選自《梁冬:讓你不焦慮的5本書》,作者梁冬。

猛戳鏈接,免費試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