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說爲何康乾盛世又稱紅薯盛世,老百姓們的生活狀況什麼樣!

清朝還是要託明朝的福。明末由南美傳入中國的紅薯,玉米,馬鈴薯等耐寒而又高產的農作物。這基本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使中國人口由明末的不足一億人口激增至乾隆年間的三億人口。而明末由於來不及推廣這些農作物,面對長達兩百餘年的小冰河氣數束手無策,在南北兩面的夾擊下走向滅亡。

而作為幸運者的清朝,底層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過得怎麼樣呢?

說一說為何康乾盛世又稱紅薯盛世,老百姓們的生活狀況什麼樣!

套用《康熙王朝》裡紅玉對容妃說的話:“盛世從來都是主子們的盛世,而不是奴才們的盛世”。康乾盛世是滿人的盛世,統治者的盛世。滿人一出生就被朝庭養起來,除了打仗不事勞作,整天提籠架鳥,過著寄生中般的生活。居於統治者的皇親國戚,各級官吏,仗著國庫充盈,不斷地侵吞國庫銀兩,欺上瞞下,對下層百姓強行攤派,敲詐勒索,毫無當政的仁慈之心。乾隆六下江南排場奢侈,耗費巨億,幾乎耗盡江南財力。到乾隆晚年,乾隆皇帝還在盲目自大,自詡為“十全老人”。認為大清是中國理想中的“聖人之國”。

平民百姓,普通漢民的真實生活,我們今天難以想像,只能從歷史記錄,個人筆記來推測。而英國人在1793年來華為乾隆皇帝賀壽,從他們的日記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這個國度表面的繁華下,其實危機重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那就是當時清朝的百姓極度貧窮,在英國使團成員,約翰 巴羅在其傳記中說到,在京城的這三天裡,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能夠豐衣足食,安居樂業,農村也沒有能夠體現其富饒一面的外貌,觸目所及,就是一副貧困落後的景象。

說一說為何康乾盛世又稱紅薯盛世,老百姓們的生活狀況什麼樣!

第二點,那時的清朝平民與西方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差距太大了,據記載,乾隆時期,普通的英國農戶一年下來,可存下約合33-44兩的白銀,而當時一箇中國的中等農戶一年的全部收入僅為32兩,而支出達到了35兩,也就是說,中國農戶辛苦一年還要欠3兩才能繼續生存。如遇災荒之年,中等農民也要買兒買女,到處逃荒才能平安度過災荒之年。而底層百姓在平常之年辛苦勞作,也只夠兩餐溫飽,如遇災荒則束手無策,只能等待朝庭的救濟。等不到的話只能吃觀音土,啃樹皮,甚至易子而食,清朝在康、雍、乾三朝幾乎每隔幾年就會有一次大的災荒,黃河決提,水災,旱災,蝗災此起被伏,令中原百姓飽受災荒之苦。

康乾時期從財政狀況來看,國民生產總值整體不低。國庫的財政儲備,基本在六千至七千萬兩波動,最高達到過八千萬兩。所以,康乾時期的皇帝多次大規模蠲免錢糧。土地的開墾、農耕技術的提升以及外來農作物的引進,使得糧食產量大增,每年收穫糧食達2040億斤。當時來華的英國人巴羅計算過,中國麥子的收穫率是15:1,而當時歐洲最高也只有10:1。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不必多說。但這麼富裕的國家,民眾生活是怎樣的呢?根據乾隆時期的來華的馬戛爾尼使團的記載,中國的貧富差距巨大。舉目所見,富者的房子高大華麗,貧苦者住的基本是土牆茅草屋。富者平時山珍海味,肉菜吃得不想吃,貧苦者吃糠咽菜。處於中等狀態的農戶一年的全部收入大概是32兩,衣、食、住、行、生產支出、人情往來還得花35兩,所以說一年到頭,不僅掙不到錢,還得負債。而且,根據他們的記載,盛世之下,饑荒、棄嬰、民變等現象依然存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並不是想象中那麼富足。

說一說為何康乾盛世又稱紅薯盛世,老百姓們的生活狀況什麼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