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有个嗜好,不因这个女人,日本人想看,他说:只中国人进!

从古至今,人们都有各自爱好。无论名人还是普通人嗜好都各不相同,比如古代皇帝中赵构喜欢书法绘画,造诣很深;明朝也有不爱江山爱木工的皇帝朱由校。这些皇帝无论好坏,或者对江山社稷有无益处,只是一种嗜好罢了。

人的嗜好因环境而改变,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爱好。清末民初,由于人们思想观念一下被释放,女人要权力要地位,使得人们爱好呈现出多样化。但这期间有一个人们普遍的喜好,一直到现在还依然有受众量。这就是京剧。

杜月笙有个嗜好,不因这个女人,日本人想看,他说:只中国人进!

我们都知道京剧是国粹,也是一个中国文化的象征。过去人们并不像现在既可以看大片,也可以看有品味的音乐会,那时在中国看个京剧就是一种奢侈的爱好。

近代以来上海逐渐成为一个大都市,各种西方文化涌入,但京剧在这里依然是国人喜欢的事物。特别是当时上海黑帮老大杜月笙尤其喜欢京剧,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

杜月笙有个嗜好,不因这个女人,日本人想看,他说:只中国人进!

在20年代的上海,随着杜月笙的崛起,青帮中有句顺口溜:杜月笙入了帮也就入了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杜月笙加入青帮与喜欢京剧是同步的。如果按照杜月笙年龄推算,杜月笙16岁就是一个京剧票友了。

在人们眼里,旧上海的青帮都是杀人不眨眼的人,一手拿枪提着脑袋闯社会,哪有闲情喜欢上缠缠绵绵的京剧呢?其实这样看旧上海的青帮这些人就有些小瞧他们了。实际上黄金龙、杜月笙等人,不仅仅是黑帮老大,他们在上海地位很高。而京剧从清朝就是皇家“爱好”,以至于漫延到民间,成为大众喜爱的一种东西。所以杜月笙喜欢京剧,不仅是个人内心喜欢,也是一种地位上的象征。

杜月笙有个嗜好,不因这个女人,日本人想看,他说:只中国人进!

1.杜月笙到底懂不懂京剧?用两个字表述最为贴切:很懂。

一个人爱好能到此等地步,不仅要熟悉,而且要精通。杜月笙恰恰就达到了这种程度,他喜欢京戏,也懂京戏,甚至兴致来了还能吼上几句,用杜月笙的话讲:鄙人是天下第一戏迷。

杜月笙有个嗜好,不因这个女人,日本人想看,他说:只中国人进!

有人会问了,梅兰芳可是杜月笙的情敌,莫非杜月笙为了孟小冬才喜欢京剧?

其实这样看杜月笙又有些偏激了。杜月笙也是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难道喜欢世界杯,就不能追求美女了?

但杜月笙因为喜欢京剧遇到了孟小冬,最后把心爱的女人娶到手。但即使孟小冬不在台上演出,杜月笙照样看,他才是真正的京剧“票友”。

杜月笙有个嗜好,不因这个女人,日本人想看,他说:只中国人进!

2.杜月笙喜爱看京剧的排场有多大?一句话:堪比皇家。

据资料记载,杜月笙只要举办堂会,全国有头有面的人都想得到请柬,那时民国大佬如:徐世昌、段祺瑞、曹锟、张宗昌、吴佩孚、蒋介石等人都想来,就连远在北上广、重庆的大佬们都早早赶来,也包括上海摊大商人、大资本家等实力派人物。这些人为杜月笙的京剧堂会,都会挤破头赶来。有资料说,能来参加杜月笙堂会的才能显示出身份地位。

杜月笙有个嗜好,不因这个女人,日本人想看,他说:只中国人进!

杜月笙请来唱京剧的可不是街头卖唱的,那都是大家,像马连良、杨小楼、程砚秋、梅兰芳、余叔岩等京剧界的大家都来过。有些即使再耍大牌,杜月笙都能摆平,他们也不得不给杜月笙一个面子。

有的名角为了赶杜月笙的场子,甚至走着来演出,就连梅兰芳也只坐独轮小推车来参加演出。

据资料记载,1931年6月,杜月笙老家祠堂落成,他就请名角唱了三天堂会。当时宾客有一万多名,酒席摆了1000多桌。杜月笙为了唱堂会还专门修了一条柏油路,那时柏油路够奢侈了,连停靠客轮码头都备好。保安10米站一个。有人说这比清朝皇家唱戏还场面。

杜月笙有个嗜好,不因这个女人,日本人想看,他说:只中国人进!

3.杜月笙喜欢京剧,请人看京剧并不是什么人都能来,他也是有原则的。

据记载,当时日本人已经在上海势力很大,有个日本驻上海领事也喜欢中国京剧。听说杜月笙搞堂会,就托人去要请柬。在日本人眼里,杜月笙一定给日本人面子。但没想到杜月笙让人告诉日本人:开堂会只请中国人!

这个日本领事也不甘心,既然得不到杜月笙的请柬,他就托人带着黄金去杜月笙那里去买,那时黄金俗称“黄鱼”,一条“黄鱼”就是10两金子。杜月笙听说日本人带着黄金来买票,就让人放出话来:杜月笙的“黄鱼”游遍黄埔江,不差日本人的!就是不让日本人进来看京剧。

杜月笙有个嗜好,不因这个女人,日本人想看,他说:只中国人进!

4.杜月笙对京剧喜欢到什么程度?两个字:痴迷。

据资料记载,杜月笙看京剧很专注,甚至坐在那儿一动不动。有一次,杜月笙家人以为正在看戏的他中风不能动了,就连忙派人去请外国医生来看病。后来杜月笙制止他们,家人才知道杜月笙已经陶醉在京戏中。

杜月笙有个嗜好,不因这个女人,日本人想看,他说:只中国人进!

更多精彩历史,请关注【泥腿看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