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她,就沒有後來的大漢王朝

可能已經有人猜到了,今天我們要聊的是呂雉,漢高祖劉邦的太太,漢惠帝劉盈的母親,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垂簾聽政的女人。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甚至都沒有寫惠帝本紀而直接寫了呂太后本紀。

後人對於呂雉的非議大多集中在其大權在握時對戚夫人的殘害(“人彘”,形狀甚慘,未滿十八歲繞道之)。其實,呂后的做法雖然殘忍,但也是情有可原的。想想劉邦那麼多妻室,呂后並沒有趕盡殺絕,比如後來的漢文帝劉恆的母親薄太后就跟著兒子去了代國,後來一直做到了太皇太后。呂后對戚夫人的所作所為完全是出於嫉妒和多年的積忿。

想當年呂后跟劉邦一起白手起家,曾一起下田種地,後來跟隨劉邦在芒碭山起義;在彭城的時候,跟著自己公公被項羽抓去做俘虜;甚至連他們的親生兒女也都在劉邦逃難時被三次踢下車,幾度出生入死但呂后始終不離不棄。後來,劉邦打敗了項羽,坐穩了江山,卻一心寵愛戚夫人,帶她遊山玩水,獨留呂后一人看家。此時的呂后卻是忙著除掉功高蓋主的將領們,“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史記·呂后本紀》),盡做些費力不討好,又招致罵名的事。但就是這樣的付出,劉邦還差點聽信戚夫人的話廢掉了呂后兒子的太子之位。

如果沒有她,就沒有後來的大漢王朝

後來,劉邦病死後,呂后大權在握。如果不讓呂后抓住把柄,她拿戚夫人也不能怎麼樣,最多做點苦活,性命還是能保住的。可是戚夫人平日驕橫慣了,偏偏不消停,在後宮做了一首詩還天天唱:“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誰使告女(汝)?”意思就是說誰來幫我遞個話,把我在這邊受虐待的事告訴我兒子(劉如意被封趙王)。呂后索性一狠心,藉機把劉如意騙到長安毒死了,然後把戚夫人弄成了“人彘”。

如果沒有她,就沒有後來的大漢王朝

當然,除了對付昔日的情敵這件小事,呂后更為關心的還是中央王朝面臨的來自劉氏諸王和北方匈奴的威脅。攘外必先安內,對於當時的漢朝,與匈奴直接對抗是不切實際的,一來戰鬥力不行,二來需要留下軍隊防止隨時可能爆發的內亂。正因如此,呂后也受盡了屈辱。惠帝三年(前192年),冒頓單于寫了一封信給呂后,信中說:“陛下獨立,孤僨(fèn)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娛,原以所有,易其所無”(《漢書·匈奴傳》),意思就是我也是一個人,你也是一個人,我們活著都沒什麼樂趣,不如咱們兩個在一起吧。這對呂后來說絕對是赤裸裸的調戲,呂后只能忍著,不惜在回信中極盡貶低自己“年老氣衰,發齒墮落,行步失度,單于過聽,不足以自汙”,把自己說成是一個頭發和牙齒都快掉光,走路都走不穩的老太太,配不上單于。同時還又送上香車、寶馬,派公主和親。

如果沒有她,就沒有後來的大漢王朝

呂后最大的威脅來自於劉氏諸王。建國伊始,劉邦為了避免重蹈秦朝的覆轍,將天下分封給了劉姓諸王。之前曾經談到過,秦朝的郡縣制是要比分封制更為進步的一種制度,所以劉邦的做法是在中央政府之外的地方恢復了分封制,因為分封制就意味著財權和兵權,這就為後來埋下了隱患。劉邦去世後,呂后便開始有計劃地削弱這些諸侯。呂后擁有之前翦滅異性諸侯王的經驗,穩紮穩打步步為營,讓勢力最強大的齊國一分為四;並且相繼廢黜了趙、梁、燕國的諸侯王,換上了呂家的人。比起後來漢景帝頒佈《削藩令》而引發“七國之亂”時的簡單粗暴,呂后可以說是更加地老練。

雖然當時有人說呂后大封諸呂是居心叵測,但她從來沒有打算推翻大漢。為什麼這麼說呢?一來她並沒有像武則天那樣改國號;二來她一直恪守劉邦的遺囑,絲毫不敢違背。當年劉邦快不行的時候,呂后問誰能當宰相,劉邦說曹參,呂后接著問那曹參不在了呢,劉邦說可以讓王陵來,但王陵愚直,需要陳平來輔佐,陳平一人也不行;周勃重厚少文,能夠安撫劉氏,可以做太尉,最後呂后一一照辦。後來當王陵與自己意見相左的時候,呂后也沒有罷免他;呂后去世後,周勃、陳平更是一起端了呂家的鍋。

如果沒有她,就沒有後來的大漢王朝

在防備匈奴入侵和劉氏諸侯王叛亂的同時,呂后還努力發展中央的實力,廢除了三族令(後來漢文帝時恢復),很少用刑罰,使得天下的百姓得以修養生息;她還下令修建了長安城,並且開設了西市,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發展,使得長安逐漸成為全國性的經濟中心;此外,她還廢除了“挾書令”,解除了秦朝對於民間收藏諸子百家書籍的限制,將思想上的禁錮逐步解放,文化開始復興。司馬遷在《史記·呂太后本紀》中有言:“高後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可以看出每個字的份量都很重,真不明白太史公為什麼花那麼多篇幅寫呂后的惡…),正是這段時間的“無為之治”,才得以讓中央後來直面地方的割據勢力時有足夠的底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