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清宇耿彥波帶隊調研「八河」治理工程

三晉都市報綜合報道

6月26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羅清宇,市委副書記、市長耿彥波與太原市部分黨的十九大代表、基層黨代表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勞模代表等,一同調研“八河”綜合治理及道路快速化改造工程。

罗清宇耿彦波带队调研“八河”治理工程

羅清宇耿彥波帶隊調研“八河”治理工程

”去年以來,太原全面啟動了北沙河、北澗河、玉門河、虎峪河、九院沙河、冶峪河、風峪河和北排洪溝共八條河道的綜合治理。一年多來,綜合治理取得重大成效,沿河周邊水流清澈、綠樹成蔭、道路通坦、環境宜人,“一湖點睛、一水中分、九水環繞”的水韻龍城格局正在從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罗清宇耿彦波带队调研“八河”治理工程

“八河”碧水環繞錦繡龍城。過去,由於雨汙分流設施不完善,汙水連同雨水匯入河道、排洪渠、緩洪池,“八河”一度成為了八條“臭水溝”。

現在,通過地下一座座連接井,汙水、雨水各行其道,匯入新鋪設的下水管網進入汙水處理廠,提高了城市汙水收集率和處理率,避免了對河道、地下水的汙染,消除了黑臭水體,改善了城市水環境,同時防洪標準也將達到50年、100年一遇,有山有水、顯山露水、青山綠水的美好景象展現在全市人民面前。

“八河”沿線新增快速路138公里

過去“八河”沿岸僅有部分地段有路,最寬處不足7米,改造後的道路比原來拓寬了一倍以上,道路寬了、行車快了、人們的心情也舒暢了。

大家一同乘車視察北沙河、玉門河、虎峪河和九院沙河,近百公里的路程僅用了1個多小時,一盞盞新安裝的路燈時尚挺立,一條條新修繕的道路平坦寬闊。

“八河”沿線新增快速路138公里,設有24座高架橋,136處下穿通道和84座跨河橋,成為了連接城市中心區及東西山地區重要的交通及景觀性通道。

調研途中,羅清宇強調,生態興則文明興。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太原“八河”治理成效顯著

北沙河:擴容提質釋放活力

位於杏花嶺區的北沙河是太原市重要的排洪河,其沿岸通道是城市次幹路。改造前沿線汙水橫溢,兩側建築大多是低矮的民房,房齡較長,給城市的交通、景觀方面帶來負面形象。

北沙河道路快速化改造及綜合治理工程,西起濱河東路,東與307國道相接,單側長約10公里,規劃紅線寬15米、綠線寬15米,設計時速50公里/小時。

經過道路交通、河道防洪、城市排水、地下管網、沿岸綠化等的建設與改造完善,有效提升沿線生態環境,同時有效緩解我市河東地區交通擁擠的現象,其與濱河東路、建設路形成了快速通道體系,既方便了周邊百姓的出行,也提供了中長距離的服務交通體系,緩解北大街、勝利街、迎春街和馬道坡街的交通壓力。

北澗河:水清岸綠暢景美

北澗河是由來已久的河道,地處杏花嶺區重要位置。隨著中心城區的高速發展,北澗河及周邊環境暴露的問題隨之而來,雨汙混流,臭氣熏天,淪為城市裡的明顯“傷疤”。

罗清宇耿彦波带队调研“八河”治理工程

北澗河道路快速化改造及綜合治理工程,快速路西起濱河東路,東至牛駝村東側1公里處,單側長約10公里,規劃紅線寬15米、綠線寬15米。道路全線不設紅綠燈,分別與濱河東路、勝利街、北中環、大同路、解放路、臥虎山路、尖草坪南路、東山馬路、臥虎山東路、東繞城高速、東中環北延、東峰路等主次幹路及鐵路相交,將切實提高該地區與各地區之間的聯通性、便捷性,是連接城市中心區及東部地區的一條重要紐帶。

此外,快速路的建成將實現與既有澗河路、石太客專及石太鐵路上下行線的立體交通,改變目前的交通擁堵狀況,進一步提升城市形象。

玉門河:通衢大道煥發新顏

位於萬柏林區的玉門河由於年久失修等原因,致使河道片石擋牆破損嚴重,甚至成為傾倒垃圾、汙水排放的場所,河道汙染嚴重,河道兩側部分道路車輛無法通行且路面破爛不堪。

玉門河道路快速化改造及綜合治理工程,西起西山煤電,東至濱河西路,單側長約11.06公里,規劃紅線寬15米、綠線寬30米,道路等級為次幹路,設計速度50公里/小時。工程最大特點是與15條道路相交,在小西銘村匝道橋、鐵路橋至西外環大街(南北兩岸)、西中環至普國路(北岸)3處為上跨跨線橋;

文興路、千峰北路、和平路接玉門河公園至前進路等12處為下穿地道。經治理後的玉門河,河道全部綠化美化,沿岸道路拓寬改造,並通過新建高架橋、下穿通道等方式,建成一條快速化東西向通道,全程沒有紅綠燈,一路暢行。

罗清宇耿彦波带队调研“八河”治理工程

虎峪河:破解瓶頸借船出海

虎峪河沿線與太原市中心大道迎澤西大街毗鄰而居,隨著兩側周邊居民小區的增加,河道環境直接影響著居住環境,區域交通更加擁堵,這已經成為群眾出行難的主要問題。

虎峪河道路快速化改造及綜合治理工程,西起白家莊路,東至濱河西路,全長8.6公里。跨線橋4座,下穿地道26座。該工程是“八河”綜合治理項目中建設難度最大的項目。

通過水土保持、黑臭水體治理、水系雨汙分流、景觀綠化提質、完善綜合管網配套等改造,河道寬度達到26米至38米,防洪標準提高為50年一遇。

經改造後,所有路口均南北平交貫通,與立體交叉相配合形成快速化路網,不僅打通了西山至市區的道路,同時整體實現了交通分流,疏通了河西城區各主要街道的交通堵點,河東、河西城區的溝通交流將按下“提速鍵”。

九院沙河:立體路網水韻風情

位於萬柏林區的九院沙河全長10公里,以前的九院沙河兩岸沒有貫通道路,汙水直排入河道,沿線居民出行只能繞行南內環街或長風街,需耗時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到河東市區。

九院沙河道路快速化工程及綜合治理工程,西起桃杏二中橋,東至濱河西路,全長9.9公里。現12分鐘就可以從白家莊路直接到達濱河西路。全線5座高架橋、14個東西向立體交叉隧道,與所有道路南北平交貫通道路,相配合形成四通八達、阡陌交織的棋盤式路網骨架。

同時改造的白家莊連接線道路,使九院沙河與虎峪河快速化道路形成環狀路網,實現兩條快速化道路互通。沿河道路對河道護岸進行拆除重建;通過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方式,修復河道水生態系統,建設了生態跌水堰和生態河床景觀;在河道兩岸治汙工程解決沿線汙水排河問題後,從上游對河道進行補水形成清水複流。

罗清宇耿彦波带队调研“八河”治理工程

冶峪沙河:景觀長廊城市綠肺

冶峪沙河位於晉源區北端,化工排洪溝以南。冶峪沙河發源於西山的廟前山,從冶峪村至汾河口全長共7290米。

冶沙峪河道路快速化改造及綜合治理工程,西起西山旅遊公路,東至濱河西路,單側長約6.9公里,規劃紅線寬15米、綠線寬15米。

綜合治理後的冶峪沙河,無序天然形成的河道變身為寬14米至70米、深1.5米的矩形河槽,並修建了清水混凝土擋牆,河道防洪標準達到百年一遇;雨汙分流,徹底改變河道的黑臭原狀;快速化道路全線不設紅綠燈,形成西山旅遊公路至濱河西路間的連續、快速化通行;河道擋牆外側,鋪設彩色健身步道,為市民提供一個健身的新場所;道路兩側綠地及廣場綠地也成為城市景觀區域的主要組成部分,為人們提供遊樂的場所,更好地融入了城市生態景觀系統。

風峪沙河:暢通八方生態廊道

風峪沙河長約6.59公里,河道生態缺失,下游河段淤積嚴重,汛期洪水需翻越才能流入汾河,易形成洪澇災害。河道沿線環境整體形象與緊鄰的晉陽湖、太山、太山植物園等景觀不協調。

風峪沙河道路快速化改造及綜合治理工程,西起風峪沙河西環高速以西100米(太山植物園北門),東至濱河西路,單側長約6.4公里,規劃紅線寬15米、綠線寬15米。

改造後的風峪沙河中間河槽為矩形斷面,寬50米至90米,深1.5米,河道防洪標準達到百年一遇;水系雨汙分流,徹底改變河道的黑臭情況;12800米的快速化道路全線不設紅綠燈,形成西山旅遊公路至濱河西路間的連續、快速化通行;河道擋牆外側,鋪設彩色健身步道,為市民提供一個健身的新場所。

罗清宇耿彦波带队调研“八河”治理工程

北排洪溝:水岸聯動河暢路通

北排洪溝是為排除我市西北部山區溝道洪水而開挖的人工河,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是河西地區的一條重要防洪河道,承擔河西地區的防洪重任。

北排洪溝道路快速化改造及綜合治理工程沿岸道路起點為上莊街,終點為濱河西路,單側長約5.92公里,道路規劃紅線寬15米;河道防洪起點為上莊街橋上游約170米處,終點為入汾口。

工程開展後,相關部門、施工單位強化組織、倒排工期、動態管理、合理配置資源,克服拆遷難度大、管線改遷多等困難,有力促進了工程穩步推進。其中,引進國內先進的清水混凝土技術運用於北排洪溝的景觀擋土牆上,大大提高了擋土牆的美觀性;引進分體鐵路框架橋同步頂進技術,既有效降低了框架橋間的方向以及高差等問題,又保障了下穿既有鐵路分體框架橋頂進施工的安全。

南沙河:景美路暢精品模範

南沙河流經繁華地段,從東到西流入汾河。南沙河沿岸道路改造工程西起濱河東路,作為我市河道流域最早開始的改造工程,其在道路改造、景觀綠化、河道治理等方面為“八河治理”工程提供了樣板。

南沙河沿岸道路分別與濱河東路、雙塔西街等相交。為保證連續交通,在經過相交路口時,採用下穿方式以做到相交道路主線通行互不影響,也就是人們俗稱的“一路無紅燈”。

該工程在實施中,綠化工程是其中一大重點。綠化工程遵循整體性、舒適性、生態性等原則,既考慮了城市綠化的要求,也遵循了帶狀河流綠化的特點,沿岸進行了全方位的立體綠化。

往期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