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修文物的故事讲给你听

把修文物的故事讲给你听

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几十名观众在现场见证了“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过程。这些志愿者是故宫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后,经过层层筛选和专业培训后才正式上岗的。

报名者中,中青年、女性、本硕学历、在职者居多

《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纪录片和电视节目的热播,也带火了故宫的文物志愿者。越来越多的人想加入博物馆志愿者的队伍。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博士生申磊以超群的记忆力、丰富的科技知识,获得了面试老师的青睐。

通过丰富的讲解方式,让公众多维度了解历史

通过丰富的讲解方式,让公众更好地走近文物和历史,也成为博物馆志愿活动的新特点。在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副主任果美侠眼中,讲解方式的不断创新,是志愿者和观众沟通技法的成熟、对观众认知的敏锐以及对藏品熟悉度的提高。“我们发现,很多志愿者会把平时收集的文字资料、图片,存在手机、平板电脑里,在讲解时辅助现场环境,呈现不易为观众注意到的细节,有效地实现对文物和历史的更直观的阐释。”

志愿者和博物馆,正在形成更为良性的互动

近年来,博物馆志愿者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故宫博物院志愿者团队成立于2004年12月,10余年来,累计注册志愿者近3000人次,服务内容涉及讲解、咨询、教育项目和志愿宣讲等,累计提供服务达13万小时,涉及公众总数近60万人次。

果美侠说,近年来,故宫志愿者在招募上更趋于规范,选择志愿者的标准越来越明确,招募和培训的周期也更加固定。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员加入到志愿者中来。

不仅是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全国各地博物馆也涌现了一批志愿者,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志愿者和博物馆,正在形成更为良性的互动。果美侠说,志愿者在服务公众的同时,也激发了博物馆人的职业热情。“志愿者队伍的成长几乎贯穿了我的职业生涯。对博物馆人来说,志愿者们可以影响他们,尤其是有助于初入职场的博物馆人去思考如何培养对职业的热爱。”

“我常说自己是故宫博物院的看门人,其实我也是故宫博物院的一名讲解员。”单霁翔对于志愿者讲解的艰辛和愉快有着切身感受。单霁翔说,未来,故宫志愿者将参与更多核心工作,“今天的志愿者团队和过去不同,他们有来自大学的教授、有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我们可能在文物修复保养、古建筑修缮、研究、外语接待等方面拓展志愿者参与的领域,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事业。”

王 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