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过韦小宝和陈近南的「洪门」到底什么来头?发展如何?

灿杰师

洪门,又称天地会。是自康乾盛世以来,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中华第一大帮会。我们先说一个故事。

电影《新少林五组》,开篇讲的是康熙屠杀南少林寺。这个故事有个背景,传说当时西鲁国入侵大清,打到了潼关。康熙久战不胜,就征召南少林寺118位僧人远征西鲁。等康熙坐稳了江山,(康熙十三年)就开始屠杀南少林僧人,怕这些僧人威胁其统治。这118位僧人最后就剩下5个人。这五人就是“少林五祖”!

少林五祖:胡德帝、李式开、马超兴、方大洪、蔡得忠!

这五个人一路逃到云霄县,在这里遇到了陈近南,和13岁的朱洪竺。这几个人结拜以后,成立了洪门。朱洪竺因为自称是崇祯皇帝的孙子,长得很像刘备,还要驱除鞑虏,因此,他就当了洪门的真主。陈近南为军师。在《鹿鼎记》中,有一句名言“平生不识陈近南,纵称英雄也枉然”。这里提到的就是洪门的军师陈近南(真名,陈永华)。

“汉”字的繁体字写法,要是除去“中土”就成了洪字。“洪”就是丧失中土的“汉”,因此,起名叫洪门。当然,也有种说法,叫“洪门”是因为基于对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代的怀念。

(不过,上面说的故事真伪性,不可考证。)

洪门和青红帮也有关系。

雍正四年,为了漕运粮食到京城。由钦差田文镜招募百姓,兴办水路,以漕运来运送粮食。三位洪门弟子:潘青,翁岩,钱坚,揭了皇榜,组织漕帮(粮船帮),帮清廷运粮。此三位就是青帮的祖师爷。

创立青帮的祖师爷有三位,但是翁岩,钱坚先后仙逝,只有潘青独大。潘青与门人定制家规法则,轮资排序。不论何姓,一旦入帮,均为潘家子孙。此时,他们把洪门反清复明之宗旨,改为安清保清,另立门户,成立安清帮。

在这三位祖师爷之前还追认了三位祖师爷:金幼孜(明永乐朝的文渊阁大学士),罗清,陆逵。将安清帮的起源追溯到了明朝。清帮中人奉为这三位为“前三祖”;潘青,翁岩,钱坚三位为“后三祖”。

安清帮的辈分,原定二十字,即“清静道德,文成佛法,仁论智慧,本来自信,元明兴礼。”到了清末,这二十个字用完,又添了“大通悟学”四字,即二十一辈至二十四辈。民国以后,帮中人又续添二十四个字,即:“万象依皈,戒律传实,化渡心回,普门开放,广照乾坤,带法修行。”在帮中称之为“前二十四代”、“后二十四代”。

洪门其实很仇视青帮,因此有句谚语:“由青转洪,披红挂彩;由洪转青,抽筋剥皮。”不过,后来为了缓和两派关系,提出了“青红(洪)不分家”的口号。

(杜月笙“通”字辈,黄金荣自称是天字辈,比大字辈还多一横。)

清末民初,漕运衰败。安清帮开始从漕运脱离开,转向其他行业:开设赌局、妓院、烟馆、戏院、戏班。甚至走私贩毒,贩卖人口,打家劫舍。

近代洪门弟子众多,名人辈出。

1903年,孙中山为了反清,曾加入檀香山的“洪门致公堂”。这个近代天地会在海外的分支致公堂,就是中国致公党前身,是被我党认可的八个“民主党派”之一。在这里重点说下,致公堂的法律顾问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

1925年,司徒美堂将“洪门致公堂”该组成致公党。致公党第一位总理是陈炯明,唐继尧为副总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首先解释下天地会,天地会又叫三合会,是清代成立的民间秘密组织,因它崇尚“拜天为父,拜地为母”,所以叫天地会,成立的时候其主要目的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而明代太祖皇帝年号是“洪武”,故而对内通称“洪门”,对外称天地会。


洪门和天地会的来头倒是件众说纷纭的事,开始认为是乾隆年间福建漳浦县高溪的洪二和尚万提喜所创立。乾隆51年清廷在镇压台湾林爽起义时才发现民间有这么一个秘密组织叫天地会,这件事在《清高宗实录》,《钦定平定台湾纪略》里都有记载。

但如果天地会是乾隆年间的事,那它的出生貌似太晚了些,在众多武侠小说等文艺作品里至少它在韦小宝的康熙初年就存在了。

因此,有人指出万提喜只不过是天地会从秘密走向公开的关键第一个人而已。

这才有了天地会是明延平王郑成功创建的说法,洪门产生于郑成功从南京长江退兵之后,诞生于清顺治初年,据近代学者考证天地会始倡者是郑成功,以光复明室为宗旨,后由其手下将军陈近南接任而光大。

它的创始人还有其它说法,关于它的起源至今依然模糊不清,由于天地会是秘密组织,外部社会对它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几百年来已成历史悬案。

天地会异名组织和分支机构很多而且几经演变,有“三点会”,“添弟会”,“小刀会”,“袍哥会”,“哥佬会”,有些我们耳熟,至于金庸小说里的“红花会”是其杜撰的,不过“红花会”的组织形式和宗旨和天地会倒是没有两样。

所有这些分支机构都总称出自“洪门”,是近代华人世界最大的民间社团组织,连“青帮”也是属于天地会的一个分支,只不过时过境迁它的存在目的活动方式有了改变。

在清初中期,天地会广泛活跃于两广,闽浙,云贵川等省,反对清朝的统制,在清中后期,天地会又增加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内容。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