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行古瓷屡屡高价那么收藏古瓷鉴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拍卖行古瓷屡屡高价那么收藏古瓷鉴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胎质釉色看仔细

瓷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自古以来,瓷器就是收藏中的大项,收藏人数众多。近几年,随着收藏市场的繁荣,瓷器造假也愈演愈烈,伪古瓷让人防不胜防。对于广大藏友来讲,该如何有效地鉴别古瓷器呢?

古瓷鉴定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工夫。鉴定一件古瓷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其次要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对于初学者来说,鉴定古瓷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抓住重点。所谓抓重点就是看胎釉、辨纹饰。

鉴定一件古瓷器一定要仔细看胎釉,从胎质、釉色可以基本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如果我们发现一件古瓷符合上述特征,则其基本属原始青瓷。

拍卖行古瓷屡屡高价那么收藏古瓷鉴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明永乐、宣德、清康熙的江西瓷器,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他瓷器中所没有的。

拍卖行古瓷屡屡高价那么收藏古瓷鉴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明宣德与明永乐时间虽然接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瓷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拍卖行古瓷屡屡高价那么收藏古瓷鉴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清康熙瓷器,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瓷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有时还有缩釉现象,且底部有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细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康熙年间瓷器的最大特点。

纹饰用心去辨析

鉴定古瓷,除了看胎质和釉色外,纹饰也很重要。瓷器上的纹饰就像一个人的衣冠,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鉴定时千万不能忽视。

拍卖行古瓷屡屡高价那么收藏古瓷鉴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国古代瓷器的纹饰繁多,按类别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纹饰本身有其时代性,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例如,明正德年间,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社会广泛兴起,因此瓷器上出现了八仙、八宝、真武大帝、书写回文、仙人朝圣等图案。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训,对“尚武”和“习文”极为重视,于是这个时期的瓷器图案,在“尚武”方面,有刀马、人物和清装射猎图等出现;在“习文”方面,开始在瓷器上大量书写诗词,以文字作为图案装饰。

拍卖行古瓷屡屡高价那么收藏古瓷鉴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鉴别古瓷器除了要抓住两重点外,还应结合其他方面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广大藏友只要潜心钻研,循序渐进,多看多学,就一定能逐步掌握鉴别古瓷的要领。

瓷器是中国历史不可缺的重要部分,有着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收藏者众多。同时,瓷器收藏还是一门学问,收藏者需要对其收藏规律和理论有一定的了解,才能避免上当受骗。那么,瓷器收藏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该如何进行鉴别呢?

古陶瓷鉴定收藏,要善于学习和积累经验。既要掌握辨伪识真的本领,也要提升自己的审美修养。要了解历代的工艺美术史、艺术史,同时也要将自己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避免盲人摸象、一叶障目。因此,瓷器的鉴别建议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

一、看器型

许多瓷器都是有时代特征的,有其独特的形状、大小等风格特征,各朝代之间相差很大。比如梅瓶、玉壶春瓶,宋元明清均有烧制;但洪武梅瓶口为梯形,元代的梅瓶胸大。瓷器爱好者可多留意文物图录上每一个朝代器物的形状、大小,并用心记下每一朝代的标准器型,在实际辨别中做到心中有数。

二、看胎质

鉴别胎质要从瓷器有圈足及底部的露胎部分看,古代瓷器的胎质一般较粗糙些,略泛黄色;而仿古瓷器的胎质较为洁白、精细。

三、看釉面

观察瓷器的釉质,一般要注意其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

第一类,使用过或者陈设过的瓷器,上面的痕迹和年代感是现代仿品无法触及的。

第二类,从未使用过的瓷器,上面没有使用过的痕迹,属于“库藏”,因年深日久,釉面的关泽也是柔和的,有一种自然的“韵光”。

第三类,出土的瓷器,因瓷器在古墓中时间太久,釉面表层收到化学侵蚀,形成了吃土的现象,釉面发乌,用放大镜看能看见很多吃土的土斑。

四、看釉泡

看釉泡主要是看白釉层部分,而不是色釉层。因为古时候的柴窑和现在的气窑烧制出来的气泡是截然不同的,如官、哥窑釉泡之密似攒珠,汝窑釉之疏若晨星,以及宣德釉面有所谓的“棕眼”等,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

五、看纹饰

纹饰特征表现在题材、彩料、画法等方面。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此外,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于画人物,因而在元代纹饰中画人物的较少。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六、看青料

青料指制作青花瓷所用釉下彩料。青花瓷是明、清主流瓷,各个朝代所用的青料不同是有准确记载的,而不同青料的呈色是有很大的差异的,由于青花五彩和斗彩瓷也都要使用青料,故而以青花的呈色来为彩瓷断代,一定要注意区分凝聚斑和铁锈斑。

七、看底足

自古就有“看瓷先看底”之说,研究各个时代不同形式的器足特点,找出瓷器继承、发展、演变的规律十分重要,很多工艺都可以作为断代的工具。比如元代工匠在底足处理时,是先挖后削,一般是右手握削刀,由外向内,是按逆时针方向操作的,在器胚上会留下螺旋痕迹,于中心收刀。

八、看款识

根据款识以定瓷器之新旧真伪,是鉴别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自明代永乐年开始,各朝代官窑瓷器的底部都印有帝王年号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各朝代瓷器的底款所用的字体、格式截然不同。

综合上述内容不难看出,历代瓷器在器型、胎质、釉面、釉泡、纹饰、青料、底足、款识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成为鉴定瓷器的各项依据。但是,收藏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普遍规律中也常有特殊规律,必须考虑到例外情况。微拍堂特邀古陶瓷鉴定专家提醒,鉴定瓷器时,不能拿着条条框框去套,而要将各项依据、因素、信息综合起来考虑,反复推敲、慎重定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