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足」曾經的實力球星:「球王」李惠堂、「鐵腿」孫錦順……

北京時間今晨2:00,俄羅斯世界盃僅存的亞洲球隊日本迎戰比利時,最終在2-0領先的情況下,被比利時3-2逆轉,非常遺憾地止步世界盃16強。

亞足聯的官方推特在賽後感謝了所有的亞洲5支球隊,推文表示:“你們讓整個亞洲為之驕傲。”

5支球隊當然沒有包含國足……算了,紀事君還是藉著世界盃的熱度,帶大家看一看“國足”歷史上真正的足球明星風采吧。

1936年,柏林奧運會迫在眉睫,當時的體育主管部門——中華體育協進會(簡稱“體協”)出於“雖無任何成績,但藉此使我國青年於國際競賽得有觀摩,獲益實非淺鮮”的態度,決定“派遣大量選手參加”。田徑、游泳、舉重、拳擊、自行車、籃球等多個項目的選手很快招攬完畢,只有足球成了各個競技項目中的重中之重。在中華體育協進會的奧運會籌備書中,稱“我廣大中華沃土,惟有足球,尚能一搏”。

這番信心來自於中國球隊此前的驕人戰績。

也許令今人難以置信,1936年時的那支中國足球隊,曾如此強勁。

1913年,第一屆遠東運動會(即亞運會前身)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這是中國足球隊第一次參加正式國際比賽,參賽的只有兩支隊伍:中國隊和東道主菲律賓隊。最終中國隊以1∶2敗北。但從此以後,中國足球在亞洲再無對手。從1915年到1934年,遠東運動會又接連召開了9屆。19年間,中國隊連獲9屆足球冠軍。

中國隊對日本隊的不敗紀錄,也令甲午戰爭以來一直塊壘難消的國人,從體育場上略微找回一點安慰。1921年的第五屆遠東運動會上,中國4∶1勝日本;第六屆,5∶1勝日本;第七屆,2∶0勝日本;第八屆,5∶1勝日本;第九屆,3∶3平日本;第十屆,4∶3勝日本。

其中,1923年的第六屆遠東運動會在日本大阪舉辦,東道主原本躊躇滿志,準備洗雪前恥,卻以1∶5的大比分告負,吃驚的日本媒體紛紛印發了號外,沮喪之情充溢字裡行間。《申報》將日本媒體的號外引至國內,把標題翻譯為“中國足球鐵軍,堂堂十年連勝”。這則消息流傳甚廣,使得中國足球隊在亞洲範圍內獲得了“鐵軍”的稱號。

在如此勝績之下,足球成了中國參加1936年柏林奧運會的惟一希望。對足球隊員的選拔工作簡直到了苛刻的地步,“凡我中華足球選手,務求網羅無遺,以期組成一個全國精華薈萃的勁旅”。

當時的選拔標準,是根據近兩年全國運動會的比賽成績,對球員進行大排隊。共有30名球員進入了初選。這30名球員被集中起來進行了6場預選比賽,30人輪流出場上陣,由選拔委員會現場“視察技術,以資甄別”。最終,22人脫穎而出。

“國足”曾經的實力球星:“球王”李惠堂、“鐵腿”孫錦順……

曾經的“國足”,後排左起:李天生、包家平、譚江柏,中間左起:徐亞輝、黃美順、陳鎮和,前排左起:曹桂成

從當年的《宇宙風》雜誌中,可以查到他們的名字——包家平、黃紀良、李天生、麥紹漢、黃美順、梁榮照、李國威、曹桂成、楊水益、馮景祥、李惠堂、卓石金、葉北華、鄭季良、譚江柏、蔡文禮、徐亞輝、陳鎮和、梁樹棠、孫錦順、賈幼良、張顯源。

今天來看這些名字,似乎不過是些陌生的符號而已。然而在當年,他們每個人都有響噹噹的綽號,和一幫愛慕追隨的擁躉。這當中,無論以威望還是以球技論,最享盛名的當然要數“球王”李惠堂

“國足”曾經的實力球星:“球王”李惠堂、“鐵腿”孫錦順……

一代球王李惠堂

李惠堂是當時中國最著名的球星,人氣之旺,勝過當時上海灘無數歌舞演藝明星。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流行一句話:“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

出生於1905年的李惠堂,從17歲開始足球生涯,活躍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亞洲足壇,被球迷和香港媒體親切的評為“亞洲球王”。他不但是戰前罕見的中國職業足球運動員,也是當時公認的中國足球第一人。

當年的李惠堂年輕英俊,玉樹臨風,在場上常穿一襲白衣,身法飄忽。傳說有一場比賽在雨後的泥濘場地進行,踢完全場下來,他竟能白衣如故,不沾泥塵,引來球迷紛紛讚歎稱奇。

李惠堂也是第一個在世界範圍內享有聲譽的中國球星,1979年7月4日,因病逝世,享年74歲。據統計,他一生在各項足球比賽中,共射進1860個球。直到去世前幾年的1976年,西德某足球雜誌組織的一次活動評出五大球星,李惠堂仍與貝利、馬休斯、斯蒂法諾和普斯卡什並列入選。

現在,在李惠堂的家鄉廣東梅州還矗立著一尊雕塑,表現的是李惠堂意氣風發,正抬腳射門的一瞬。儘管時間已過去了那麼久,但李惠堂的家鄉人並沒有忘記這位老鄉曾有的輝煌。同鄉們自發組織起來收集整理李惠堂資料的成果,正是因為有他們蒐集整理的一排排資料,才使得李惠堂和1936年那場奧運之戰能夠完整地重現在今人面前。

除了李惠堂,被稱為“鐵腿”的孫錦順和“無畏將軍”葉北華也都是一時翹楚。

“國足”曾經的實力球星:“球王”李惠堂、“鐵腿”孫錦順……

孫錦順的“鐵腿”美譽來自於1925年他代表香港南華隊與英國陸軍隊進行的一場比賽。比賽中,孫錦順一個凌空抽射,足球入門後直接射破球網而出,技驚四座。次日,香港媒體讚譽孫錦順“一腳破千鈞,不愧鐵腿郎”,其“鐵腿”雅號由此聞名。1930年遠征印尼,比賽中再次射穿球網,當年他“鐵腿”的美譽傳遍神州,名揚東南亞。

而據說孫錦順之所以能一腳射門擊穿球網,與他從小踢一種特製的“油球”有關。為了練習球藝,他用機油把足球浸透後再晾乾,使球變得又沉又沒有彈性,然後光著腳踢,由此練就了大力腿功。

“國足”曾經的實力球星:“球王”李惠堂、“鐵腿”孫錦順……

13歲開始足球生涯的葉北華,“無畏將軍”的綽號則來自於他在場上的兇狠拼搶。在一場比賽中,葉北華與隊友進行了精妙的配合:葉北華在左路高速插上,當皮球即將越出底線的一剎那,轉身用左腳將球扣向中路,自己摔出幾米開外,而隊友戴麟經卻得以輕鬆接球墊射入網,葉北華由此被譽為“無畏將軍”。

據說,葉北華這一招學自洋人。他發現當時香港海軍隊有一個洋邊鋒的急速倒地傳中技術十分厲害,於是每逢海軍隊出賽,便自掏腰包買兩張票,坐在最靠近那個洋邊鋒的位置,聚精會神地觀看。下半場換另一張票,到球場對角再仔細端詳這個動作,終於把這招學得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葉北華先後擔任中南軍區和武漢體育學院足球教練,為推動中南地區的足球運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1957年回廣州任越秀山體育場青少年業餘體校總教練,培養出大批優秀足球運動員,如50年代楊子璇、廖德營、黃福孝、冼永泉等足球名將,都是他的得意門生;廣東足球隊在全國賽事取得輝煌戰果,與葉北華當年播下的種子是分不開的

1973年葉北華退休,仍被選為廣東省足球協會副主席。他關心足球事業,同時提供大量近代體育文史資料。1987年12月5日晚,第六屆全國運動會廣東對遼寧足球決賽,最後廣東隊榮獲冠軍,葉北華觀看電視興奮過度,不幸猝然逝世。

時間回到1936年,由李惠堂、孫錦順、葉北華等人組成的這支球隊,雖然沒有人正式給它國家隊的名義,但從事實看,它無疑是能夠代表當時中國足球最高水平的一支無冕的“國家隊”。

雖然最終在柏林奧運會上兵敗“最強大之英國隊”,但中國足球隊依然踢出了氣勢,震驚了歐洲,許多歐洲觀眾都不得不佩服地豎起大拇指。

1936年8月6日下午5點半,中國隊第一次亮相世界賽場,與英國隊在柏林康姆遜球場狹路相逢。

整場比賽中,最精彩的鏡頭出現在上半時30分鐘左右,當時李惠堂得球,中路連過數人,至禁區弧頂處一腳遠射,球如出膛的炮彈直衝英隊大門,英隊守門員希爾見球的力量太大,不敢用手去按,只好用雙拳擊出,但由於擊球的部位不準,球落至小禁區罰點球處,“鐵腿”孫錦順快速衝上,未待球落地,即揮左腿一個凌空抽射,球掛網而入,這是一個典型的孫錦順式進球。

正當中國隊隊員及看臺上的華僑歡呼雀躍時,主裁判卻判中國隊犯規在先,由英隊開任意球。其實,最後一個觸球者非中國隊隊員,按規則這個球應算進。事後多年,孫錦順提到這件事時,仍然憤憤不平。

由於中國球隊長途奔波,加之比賽前為籌措經費在東南亞巡賽,最終,中國隊體力不支,以0∶2負於英國隊,在初賽的第一場,就被淘汰出局。

中國隊雖然輸了,但看臺上萬餘觀眾仍為中國隊的精彩表演報以雷鳴般的掌聲。“中國人讓人吃驚。”英國《泰晤士報》說。法國《巴黎早報》則評述:“很難想象,身材單瘦、矮小的中國人竟和不可一世的英國人相持了60分鐘”。

這場球無疑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中央社當時發回國內的報道稱:“足球隊的表現,是代表團中最令人欣慰的。”《中華民國體育史料》則寫道:“民國25年的中英足球奧運之戰,我足球隊在海上顛簸月餘後,與世界最強大之英國隊足足抗衡60分鐘,其表現甚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