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旁肿瘤沉积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上)

结直肠癌旁肿瘤沉积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上)

摘 要

目的:总结结直肠癌旁肿瘤沉积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旨在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1)CT检查影像学特征。

(2)鉴别比较。

(3)随访情况。

采用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为患者预后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5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法。

结果:

(1)CT检查影像学特征:26例患者中,行胸、腹、盆腔双期增强扫描17例,行腹、盆腔双期增强扫描9例;原发肿瘤位于结肠18例,直肠8例。26例患者共收集41枚肿瘤沉积,肿瘤沉积数目为(1.6±0.9)枚/例,数目<3枚20例,数目≥3枚6例。41枚肿瘤沉积中,肿瘤沉积常孤立存在于直肠或结肠周围脂肪间隙中,与周围原发肿瘤或淋巴结不连续,其中心距原发肿瘤中心距离为(2.6±1.0)cm(0.2~5.0 cm),距离<2.6 cm 22例,≥2.6 cm 19例;其中33枚可见分叶征,22枚可见毛刺征,7枚可见液化坏死,同一枚肿瘤沉积可合并多种影像学特征。

41枚肿瘤沉积的长径、短径、最大径线、平扫CT值、动脉期CT强化值、静脉期CT强化值分别为(1.15±0.60)cm、(1.11±0.44)cm、(1.13±0.49)cm、(27±13)HU、(28±14)HU、(49±19)HU。41枚肿瘤沉积中,34枚平扫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早期强化明显,且呈均匀强化;7枚平扫密度不均匀,内部可见液化坏死,增强扫描坏死区域无强化,非坏死区域早期强化明显。

41枚肿瘤沉积中,33枚形态不规则,8枚形态规则呈类圆形或类椭圆形;19枚转移淋巴结中,16枚形态规则呈类圆形,1枚淋巴结形态欠规则且边缘模糊,2枚淋巴结形态不规则且相互融合。19枚转移淋巴结的长径、短径、最大径线分别为(1.09±0.33) cm、(1.01±0.23)cm、(1.05±0.20)cm,与肿瘤沉积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8,4.80,7.75,P<0.05)。

19枚转移淋巴结平扫CT值、动脉期CT强化值、静脉期CT强化值分别为(12±7)HU、(18±12)HU、(42±15)HU;26例原发肿瘤平扫CT值、动脉期CT强化值、静脉期CT强化值分别为(33±6)HU、(31±15)HU、(53±14)HU。肿瘤沉积、转移淋巴结及原发肿瘤平扫CT值、动脉期CT强化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43,4.46,P<0.05),3者静脉期CT强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1,P>0.05)。

肿瘤沉积与转移淋巴结平扫CT值、动脉期CT强化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5.48,2.50,P<0.05),转移淋巴结与原发肿瘤平扫CT值、动脉期CT强化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6.82,2.84,P<0.05),肿瘤沉积与原发肿瘤平扫CT值、动脉期CT强化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q=2.15,0.65,P>0.05)。

19枚转移淋巴结中,11枚平扫密度均匀,密度较肿瘤沉积及原发肿瘤低,增强扫描动脉期呈相对均匀强化;8枚平扫密度不均匀,内部可见液化坏死,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坏死区域无强化。肿瘤沉积不仅平扫密度与原发肿瘤密度相近,而且在动静脉期强化幅度上也与原发肿瘤相近。

(3)随访情况:2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2.3%(24/26),随访时间为1~2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7个月。24例患者中,2例死亡,生存时间分别为9个月及21个月;22例生存情况良好。

结论:肿瘤沉积的多层螺旋CT检查影像学特征表现为形态较大且不规则,呈分叶、毛刺,平扫密度接近原发肿瘤,增强扫描动脉早期强化明显;而转移性淋巴结形态多为类圆形,直径小于肿瘤沉积,平扫密度及增强扫描动脉期CT强化值均低于肿瘤沉积。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上升趋势。而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8版结直肠肿瘤分期系统中将肿瘤沉积作为Ⅱ级证据,是评估预后的风险指标之一,与较差的无病生存时间和总体生存时间相关。

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无肿瘤沉积患者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为85.0%,有肿瘤沉积患者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为59.5%;肿瘤沉积与结直肠癌复发、转移具有相关性。目前多排螺旋CT检查在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结直肠癌原发肿瘤及其局部侵犯的影像学表现,而肿瘤沉积影像学方面的相关研究甚少。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2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其肿瘤沉积的多排螺旋CT检查影像学特征,旨在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4例,女12例;年龄34~88岁,平均年龄63岁。26例患者中,升结肠癌8例,横结肠癌2例,降结肠癌4例,乙状结肠癌4例,直肠癌8例。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家属均签署检查和手术知情同意书。

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患者术前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检查,且与手术时间间隔≤14 d。

(2)患者术前均未行放化疗。

(3)患者均行开腹手术并收集病灶标本。

(4)术后原发肿瘤、肿瘤沉积、淋巴结有明确病理学检查结果。

(5)临床病理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

(2)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为非结直肠癌患者(如淋巴瘤、间质瘤、类癌等)。

(3)术后未收集病灶标本,或收集的肿瘤沉积及淋巴结标本无法与CT图像完全对应。

(4)临床病理资料缺失。

3.检查方法:

采用Toshiba 64排螺旋CT行胸、腹、盆腔或腹、盆腔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检查。扫描范围从肺尖或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增强对比剂为碘佛醇(320 mgI/mL,总量90~100 mL,注射流率3.0 mL/s),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并于注射后22~30 s扫描动脉期,60~72 s扫描门静脉期。

扫描参数:120 kV管电压,准直器宽度0.5 mm×64或1.0 mm×32,扫描野30~35 cm,球管转速0.5 s/w。空间分辨率拟采用各向等性体素(或近似各向等性体素)成像技术,可提高z轴分辨率,有利于高质量评价肿瘤沉积。

4.影像学分析:

6.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

(1)CT检查影像学特征:原发肿瘤部位、肿瘤沉积数目、部位、形态、大小、CT值、密度。

(3)随访情况:患者预后情况。

评价标准:

(1)AJCC第8版结直肠肿瘤分期系统对于肿瘤沉积的定义中并没有提出其位于原发灶边缘的具体距离范围,国内外相关文献也均未提及。而本研究根据术中肿瘤沉积位置均位于原发肿瘤旁5.0 cm内,故鉴别淋巴结也选取原发肿瘤周围5.0 cm内的淋巴结。

(2)ROI为圆形或椭圆形,尽量避开组织边缘以减少邻近组织对测量的干扰。随机测量原发肿瘤、肿瘤沉积及转移淋巴结的CT值3次,取平均值,强化值=强化后密度-平扫密度;另取肿瘤沉积及转移淋巴结各自最大横轴面,测量肿瘤沉积及转移淋巴结长径、短径,最大径线= (长径+短径)/2。

7.随访:

采用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为患者预后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5月。

8.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结直肠癌旁肿瘤沉积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上)±

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未完待续【接下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