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扶贫”模式 探索深度贫困区脱贫奔康新路子

“非遗+扶贫”模式 探索深度贫困区脱贫奔康新路子

——阿坝州文化扶贫壤塘现场会侧记

阿坝州壤塘地处川甘青结合部深藏区,是阿坝州最偏僻、最闭塞、最贫穷、最落后的国家重点扶贫县。近年来,壤塘县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机遇,依托富集的文化资源和众多的文化人才,率先推进了“文化扶贫”工作,通过“创建传习基地”进行“生产性保护”,利用扶志扶智,走出了一条“非遗+扶贫”模式的深度贫困区脱贫奔康新路子。

“非遗+扶贫”模式 探索深度贫困区脱贫奔康新路子

壤塘非遗制作

非遗传承让贫困户摘掉“穷”帽子

六月的壤巴拉,迎来了草原的春天。阳光下,微风和煦,风光无限。50岁的牙班带着石刻工具,一大早就来到壤巴拉棒托石刻公园,开始一天的劳作。

三个月来,牙班和另外3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天都在石刻传承人班玛罗尔吾的带领下,来到棒托石刻公园项目雕刻景观石像,通过雕刻这些石像,已经实现了人均增收上万元,仅牙班一人就收入了15600元。牙班说,他都为自己骄傲,因为通过石刻的传承和自己所学的技术,就能成功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让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让年迈的父母有一个安详的晚年。

两年前的牙班还是牙格车村出了名的贫困户,家中8口人,年老的父母患有大骨节病,弟弟是僧人,姐姐远嫁阿坝县,成家后的牙班虽然一直辛勤劳作,但像大多数人一样通过挖药、种植得到的收入还是很微薄,又因为父母常年患病,家中一贫如洗。随着壤塘县实施“文化扶贫扶智”,牙班也有了“不等、不靠、不要”的思想认识,他主动加入石刻传习所,认真学习石刻技术,通过传承石刻,去年底已经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从“贫困户”变成了“致富人”。

在壤塘,像牙班这样依靠“非遗+扶贫”脱贫的人就有510户2000余人,他们不仅通过传承民族文化脱贫奔康,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正在做到了扶贫扶智。

“非遗+扶贫”模式 探索深度贫困区脱贫奔康新路子

壤塘非遗制作

抓传习让贫困户腰杆挺起来

随着民族文化的转化和发展,壤塘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藏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基地”。

在壤塘,有26个传习所,包括唐卡、石刻、藏戏、藏香、藏药、藏陶、木雕、藏纸等。这些传习所除了对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还带动培养了一大批唐卡、石刻、藏戏等非遗文化传承人,传承和发扬壤巴拉文化。

6月6日,在茸木达乡政府的坝子里,石刻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班玛罗尔吾正在给学员们进行免费培训,这是班玛罗尔吾给这批学员进行的第九次培训。他今天主要教学员们怎样给石刻作品上色,这些雕刻出来的石像上色后会变得栩栩如生,更受顾客的喜爱、有卖相。

像班玛罗尔吾一样,甲央洛州的“觉囊唐卡传习所”,俄旺旦真的“藏戏传习所”也会定期举办各种传习,带动一大批当地青年学习民族文化技艺,让他们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就这样,许多被搁置被遗忘的民间艺术,重新回到农牧民群众身边,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1400多人从事非遗文化生产性保护,带动了众多的贫困户孩子就业创业。2017年,26个传习所中实现利润的有15个,占57.6%,累计实现近500万元的经济效益。如宗科石刻传习所20人,年均业务在60万元左右,实现人均增收3万元。传习所的学员只要完成学业,就能成为稀缺的技艺人才,有了个人安生立业、家庭脱贫奔康的基础。

“非遗+扶贫”模式 探索深度贫困区脱贫奔康新路子

壤塘非遗制作

用“文化魂”画出最大的“同心圆”

与此同时,被音乐界认为是“中国音乐历史活化石”的梵音古乐也走进北京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高等院校;觉囊唐卡先后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博鳌亚洲论坛等地巡展;完成学业的60名唐卡传习学员成为稀缺的文创人才,与故宫博物院签订了故宫藏品唐卡复制研发项目合同。

“壤巴拉文化”走出去的历史性突破,进一步增强了壤塘文化自信,也诠释了“文化扶贫重在励志”的深刻内涵。正是通过文化壤塘的建设和文化工作的推进,壤塘实现了文化技艺助脱贫和文化自信促脱贫的良好效果,让物质比较贫乏的壤巴拉老百姓,增添了自信、看到了希望。

通过持之以恒的抓文化扶贫,促文化发展,壤塘人清楚地认识到,壤塘最好的出路是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这些年,壤塘用“文化魂”画出了最大的“同心圆”,壤巴拉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社会越来越有温度、越来越有热度,越来越有活力、越来越有希望,越来越稳定、越来越和谐,“悬天净土·壤巴拉”,已成为壤塘人共同守望的家园。(陈昌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