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常识:你知道今天的省是怎么演变过来的吗?

历史文化常识:你知道今天的省是怎么演变过来的吗?


古代统治者为了运用有利的地理形势来驾取天下,因此对所管辖的土地进行了区域划分。

历史文化常识:你知道今天的省是怎么演变过来的吗?


行政区域划分

先秦时期采用传说中的州服制,即夏、商、周代的“十二州”“九州”“五服”之说。黄帝时已有州制,尧因洪水之灾,分中国为十二州,禹治水后改为九州,以后又把中国分为五服。秦、汉时期采用郡县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把郡县行政区划制度推行到全国。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代,中国的行政区划进入了州制的新时期,州一直为中国最高的行政区划单位,时间延续了四百年左右。汉武帝首创行政监察区,在郡、国之上增设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隋文帝“罢天下郡”,实行以州领县的两级行政区划制度。唐、宋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进入了道(路)制时期。该时期从7世纪初至13世纪后期,达六百多年。唐太宗主要依山川形势划全国为十道,下辖府、州,府、州下领县。宋朝的“路”制也略似唐之道,是仿唐代的道制而置。宋徽宗将国都开封府置为京畿路,合称为二十四路。自元代开始,中国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行政区划制度,其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为行省(简称为省),因此称为行省(省)制时期。该时期从13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历经元、明、清三代。元英宗至治时(1321~1322年),全国划分为十二个一级行政区:一个中书省、十一个行中书省。清康熙初,全国共分为十八省。

历史文化常识:你知道今天的省是怎么演变过来的吗?

周制,天子占地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当时郡比县小。秦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在全国置三十六郡。后汉起,郡成为州的下级行政单位,介于州、县之间。隋朝废郡,以县直隶于州。唐武则天曾改州为郡,但不久又恢复。明、清称府。唐以后文人常以旧郡名作为后置的州、府的代称。

历史文化常识:你知道今天的省是怎么演变过来的吗?

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道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具有监察区性质,其长官称为道员或道台。

历史文化常识:你知道今天的省是怎么演变过来的吗?​​


宋、金、元地方区划名。宋初在境内分置二十一路,其后分合不一。路置监司、军帅诸职,而以转运使司(一称漕司)、提点刑狱司(一称宪司)、安抚使(或为经略安抚使,或但置马步军都总管、兵马钤辖)司。转运使分掌财赋,提刑分掌刑狱,安抚使分掌兵马,但往往兼总他务,权任随时而变。三司中,以转运使司为主。金仿宋制,官任以总管府路为主。元代设行省,路降为行省之下的第二等地方行政区划,置总管府。明代废除路的区划。

历史文化常识:你知道今天的省是怎么演变过来的吗?​​


本义为人所筑的高丘,后引申为大的意思,再引申为国都之意。京:又称京圻、京辅,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后在此基础上设置有道、路,如唐代开元(713-741年)所置十五道,即有京畿道,辖今陕西中部关中平原。宋则置京路,辖境亦在当时首都开封附近一带地区。京市:国都、京城。京兆尹:汉代京畿的行政区域,为三辅之一。在今陕西西安以东至华县之间,下辖十二县。后因以称京都。京甸:京都周围附近地区。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国、都

最初,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卿、大夫居住的建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称为“都”。国和都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周代规定:都的城垣大小不能超过国的三分之一。在诸侯国的领地内,只有一个国,但可以有许多个都。后来,“国”扩大指封国,即诸侯国;“都”也逐渐成为了大都市的通称。再后来,都又专指首都,为皇帝居住的都城的特称。

邑是殷周时代的人口聚集点的统称。城大城小、人多人少都可称为邑,有“十室之邑”“千室之邑”。国都也可称“邑”。邑的周围常要修筑围墙。国邑:即国都,有时也指一般城邑。采邑:古代卿大夫的封邑。奉邑:以收取赋税作为俸禄的封地。奉,通“俸”。辅邑:州府所辖的郊县。陵邑:汉代为守护帝王陵园所置的邑地。借指帝王陵墓所在地。又指山丘和城邑。乡邑;指乡遂中的城邑或人口聚居地,意即乡里。

城镇

城市和集镇,也单指集镇。乡间集市最初往往依托于物资集散的地点,进行定期的商品交换,继而在这些地方渐次建立起经常性的商业服务设施,逐渐发展成集镇。集镇一般比较小,主要为周围的农村地区服务。有的城市即由集镇发展而来。

乡遂

周制,王畿郊内置六乡,郊外置六遂。请侯各国亦有乡、遂,其数因国之大小而有不同。后亦泛指都城之外的地区。

据《周礼》,五家为一比,五比为一闾。闾,可引申指里巷的门,再引申指人口聚居地。 里闾:里,为里弄、街巷之义,先秦时曾作为一级居民组织之用,《春秋公羊传》说八十户为一里。里闾合用,泛指里巷,后借指民间。闾左:秦代居于里门之左的为贫苦百姓。

鄙、野

古代都邑以外的地方称鄙、野或小邑。所谓庶民、野人,就是指聚居在鄙、野中的底层民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