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旁肿瘤沉积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下)

结直肠癌旁肿瘤沉积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下)

【接上文】

二、结果

1.CT检查影像学特征:

26例患者中,行胸、腹、盆腔双期增强扫描17例,行腹、盆腔双期增强扫描9例;原发肿瘤位于结肠18例,直肠8例。26例患者共收集41枚肿瘤沉积,肿瘤沉积数目为(1.6±0.9)枚/例,数目<3枚20例,数目≥3枚6例。

41枚肿瘤沉积中,肿瘤沉积常孤立存在于直肠或结肠周围脂肪间隙中,与周围原发肿瘤或淋巴结不连续,其中心距原发肿瘤中心距离为(2.6±1.0)cm(0.2~5.0 cm),距离<2.6 cm 22枚,≥2.6 cm 19枚;其中33枚可见分叶征(图1,图2,图3,图4,图5,图6),22枚可见毛刺征(图3,图4),7枚可见液化坏死,同一枚肿瘤沉积可合并多种影像学特征。

41枚肿瘤沉积的长径、短径、最大径线、平扫CT值、动脉期CT强化值、静脉期CT强化值分别为(1.15±0.60)cm、(1.11±0.44)cm、(1.13±0.49)cm、(27±13)HU、(28±14)HU、(49±19)HU。41枚肿瘤沉积中,34枚平扫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早期强化明显,且呈均匀强化;7枚平扫密度不均匀,内部可见液化坏死(图4,图5,图6),增强扫描坏死区域无强化,非坏死区域早期强化明显。

结直肠癌旁肿瘤沉积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下)

图1:降结肠癌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 冠状面示原发肿瘤周围脂肪间隙内肿瘤沉积,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增强扫描静脉期肿瘤沉积与原发肿瘤(←)强化程度相近

图2:降结肠癌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 2A:横轴面示原发肿瘤肿瘤沉积,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周围脂肪密度稍增高(↑←);2B:冠状位示原发肿瘤周围脂肪间隙内肿瘤沉积,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静脉期肿瘤沉积与原发肿瘤强化程度相近(↑←)

图3:直肠癌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 横轴面示原发肿瘤周围脂肪间隙内肿瘤沉积,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可见毛刺(→↑)

图4:升结肠癌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 4A:横轴面示平扫原发肿瘤周围脂肪间隙内肿瘤沉积,呈浅分叶状,可见毛刺,密度不均(→↓);4B:横轴面示肿瘤沉积动脉早期不均匀强化,中央可见无强化低密度区(→↓);4C:横轴面示肿瘤沉积静脉期强化区域持续强化,中央无强化区域始终不强化(→↓)

图5:乙状结肠癌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 5A:横轴面示原发肿瘤肿瘤沉积,密度不均匀,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周围脂肪密度增高(↑↓);5B:冠状面示原发肿瘤周围脂肪间隙内肿瘤沉积,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部分区域无强化(→↓)

图6:升结肠癌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 6A:横轴面示原发肿瘤周围脂肪间隙内肿瘤沉积,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周围脂肪密度增高(↑↓);6B:横轴面示肿瘤沉积动脉早期不均匀强化,中央可见无强化低密度区(↑↓);6C:冠状面示肿瘤沉积静脉期强化区域持续强化,中央无强化区域始终不强化(→↓)

2.鉴别比较:

41枚肿瘤沉积中,33枚形态不规则,8枚形态规则呈类圆形或类椭圆形;19枚转移淋巴结中,16枚形态规则呈类圆形,1枚淋巴结形态欠规则且边缘模糊,2枚淋巴结形态不规则且相互融合。19枚转移淋巴结的长径、短径、最大径线分别为(1.09±0.33)cm、(1.01±0.23)cm、(1.05±0.20)cm,与肿瘤沉积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8,4.80,7.75,P<0.05)。

19枚转移淋巴结平扫CT值、动脉期CT强化值、静脉期CT强化值分别为(12±7)HU、(18±12)HU、(42±15)HU;26例原发肿瘤平扫CT值、动脉期CT强化值、静脉期CT强化值分别为(33±6)HU、(31±15)HU、(53±14)HU。

肿瘤沉积、转移淋巴结及原发肿瘤平扫CT值、动脉期CT强化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43,4.46,P<0.05);3者静脉期CT强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1,P>0.05)。肿瘤沉积与转移淋巴结平扫CT值、动脉期CT强化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5.48,2.50,P<0.05),转移淋巴结与原发肿瘤平扫CT值、动脉期CT强化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6.82,2.84,P<0.05),肿瘤沉积与原发肿瘤平扫CT值、动脉期CT强化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q=2.15,0.65,P>0.05)。

19枚转移淋巴结中,11枚平扫密度均匀,密度较肿瘤沉积及原发肿瘤低,增强扫描动脉期呈相对均匀强化;8枚平扫密度不均匀,内部可见液化坏死,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坏死区域无强化。肿瘤沉积不仅平扫密度与原发肿瘤密度相近,而且在动静脉期强化幅度上也与原发肿瘤相近。

3.随访情况:

26例患者中,24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2.3%(24/26),随访时间为1~2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7个月。24例患者中,2例死亡,生存时间分别为9个月及21个月;22例生存情况良好。

三、讨论

2018年1月1日全世界启动执行的AJCC第8版结直肠肿瘤分期系统中,以Ⅱ级证据等级重申肿瘤沉积定义,解释为存在于原发肿瘤淋巴结引流区域内的孤立肿瘤结节,且不伴可辨认的淋巴组织、血管、神经结构;坚持认为肿瘤沉积是较差的预后因素,且直接改变结直肠癌N分期(从N0期提高为N1c期)。

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1~2枚、≥3枚肿瘤沉积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24%、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沉积数目是结直肠癌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肿瘤沉积可单发也可多发,因此,临床工作中病理学检查报告上应详细记录肿瘤沉积的数目。本研究由于年限较短,无法统计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但随访中2例死亡患者肿瘤沉积数目分别为3枚、4枚,提示多发肿瘤沉积患者预后较差。

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连续切片方法分析418例T3N1~3M0期结直肠癌患者,其中30例存在肿瘤沉积;显微镜下发现肿瘤沉积作为一种存在于脂肪和纤维组织中的腺癌,与淋巴结无关,其特点为纤维与脂肪组织中不连续的腺癌;部分小肿瘤沉积具有环绕恶性腺体的肉芽组织轮廓,病变的组织学生长方式均为浸润性生长。

本研究结果显示:肿瘤沉积外形大多不规则,且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楚,原因可能是肿瘤细胞增生堆积而成,而多排螺旋CT检查显示转移淋巴结表现为沿肠系膜血管或肿瘤周围分布的圆形、类圆形软组织影。这可作为两者在外形上的重要鉴别点。

另有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测量淋巴结的短径或长径与肿瘤沉积进行比较,但方法尚不统一,存在一定局限性。测量短径,可能对融合呈长条形的淋巴结造成低估;测量长径,则可能对一些形态扁平的小淋巴结造成高估。本研究结合文献分别对上述指标及其最大径线进行比较,以期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但测量步骤相对繁琐。

而本研究结果也证实:肿瘤沉积最大径线比转移性淋巴结长,可作为肿瘤沉积与淋巴结的鉴别诊断。但也有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即使淋巴结直径<2 mm,仍存在高转移风险。

综上,肿瘤沉积的多排螺旋CT检查具有形态较大且不规则,可见分叶、毛刺等影像学特征,平扫密度接近原发肿瘤,增强扫描动脉早期强化明显,且与原发肿瘤相近。而转移性淋巴结形态多为类圆形,大小较肿瘤沉积小,平扫密度及增强扫描动脉期CT强化值均低于肿瘤沉积。这都可作为术前肿瘤沉积评估的重要参考信息,对提高结直肠癌术前N分期准确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1)符合入组标准的样本量小,未能全部显示肿瘤沉积的影像学特征。

(2)因部分肿瘤沉积或淋巴结难以与CT检查图像完全对应而未被纳入,故损失了部分可用资料。笔者团队后续将开展对结直肠癌患者肿瘤沉积术前CT检查影像学诊断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符合率的研究,并提高样本量,减少人为偏差。

参考文献【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