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这周有点难,发改委收紧房企海外融资,境外发债主要用于还债

房企这周有点难,发改委收紧房企海外融资,境外发债主要用于还债

在国开行收紧棚改审批的背景下,最近两个交易日地产股集体大跌,将央行降准释放7000亿元资金的利好消息对冲的一干二净。

而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27日称,将引导规范房地产企业境外发债资金投向,房地产企业境外发债主要用于偿还到期债务,避免产生债务违约,限制房地产企业外债资金投资境内外房地产项目、补充运营资金等,并要求企业提交资金用途承诺。

据了解,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完善市场约束机制严格防范外债风险和地方债务风险的通知》。

对于《通知》下发的背景,发改委方面表示,其注意到部分企业尤其是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企业外债发行规模有所增加。“这些企业评级情况参差不齐,有的经营收入和利润不高,自身实力有限,但申请备案登记的外债规模偏大,动辄五、六亿美元,甚至高达数十亿美元,申请发债规模与自身实力不相匹配。有的缺乏以项目本身收入偿还贷款的能力。部分企业由于没有外汇收入来源,抵御汇率波动风险能力较弱”。

加强问责力度

近年来,我国企业境外发债快速增长。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企业境外发债2358亿美元。2018年1-5月,企业境外发债992亿美元,同比基本持平。

中信建投研报指出,由于境外融资成本相对低廉,中资企业境外发债规模快速增长。尤其是对城投平台和房地产企业来说,境外发债是其重要的融资渠道。2018年初以来,城投平台境外发债规模约为45亿美元,约为同期城投平台境内发债规模的4%。而房地产企业2017年以来境外债券融资近654.6亿美元,约为同期房企境内发债融资规模的78%。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郑春荣表示,在面对国内严格监管的背景下,城投公司谋求境外举债,如果不进行规范和监管,可能给政府部门带来债务风险。

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苏莉表示,城投公司是境外发债的主力之一,和国内城投债类似,一度以地方政府信用背书。在国内强化对城投债和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管理的情况下,如果城投企业继续利用地方政府信用支持发行外债,既有可能误导市场,同时也会在境外市场产生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外债风险,影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成效。

《通知》提出,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对违规发债企业、中介机构等主体及其主要负责人的问责力度,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及时公开通报,并限制相关责任主体新申请或参与外债备案登记工作。

限制房企境外发债用途

为解决企业境外发债中存在的问题,发改委负责人表示,将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服务实体、审慎推进、防范风险”的外债管理原则,健全本外币全口径外债和资本流动审慎管理框架体系,合理控制外债总量规模,优化外债结构,有效防范外债风险。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分析认为,此次发改委对于此类外债风险的管控,总体符合当前宏观经济去杠杆、防风险的导向。总体来看,近期对于资金方面的风险管控力度会加大,会减少外债发行的规模,同时也会限制海外地产的投资,有一定的利空效应,从很大程度上也会对近期很多房企的境外融资等形成制约效应。

发改委方面表示,需要不断改进完善企业境外发债备案登记工作,同时引导规范房地产企业境外发债资金投向,房地产企业境外发债主要用于偿还到期债务,避免产生债务违约,限制房地产企业外债资金投资境内外房地产项目、补充运营资金等,并要求企业提交资金用途承诺。

具体提出了五项举措:

一是,着力优化外债结构,重点支持一批综合经济实力强、国际化经营水平高、风险防控机制健全的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赴境外发债,引导资金投向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等重点领域项目,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二是,尽快制定《企业发行外债登记管理办法》,明确发债企业资质要求和条件标准,完善备案登记申报方式和办理程序,不搞变相行政审批,防止自由裁量,为企业跨境融资提供更多便利。同时,加强外债信息汇总和事中事后监管,明确违规约束措施,规范备案登记管理。

三是,规范企业举债有关资质要求和资金投向,加强外债风险预警,出台违规行为惩戒措施,完善市场约束机制。同时,引导规范房地产企业境外发债资金投向,房地产企业境外发债主要用于偿还到期债务,避免产生债务违约,限制房地产企业外债资金投资境内外房地产项目、补充运营资金等,并要求企业提交资金用途承诺。

四是,督促指导市场主体和中介机构主动加强国际资本市场分析研判,合理配置资产负债,优化币种和久期匹配。引导企业使用货币互换、掉期、远期外汇、期权等衍生产品防范汇率风险,降低债务成本,增强偿付能力。

五是,完善部门间协同监管机制,主动加强与国家外汇局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强化监管统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