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股票回購:金額創新高 股價料分化

自6月中旬上證綜指跌破3000點關口以來,A股上市公司紛紛祭出增持、回購、分紅等“護盤”大招。其中,股票回購是今年以來上市公司重要“利器”,大手筆回購頻現。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共有313家上市公司耗資135億元回購股票,創歷史新高。

回購金額大幅攀升

7月3日午間,中來股份公告,擬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公司股份。用於回購的資金總額最高不超3億元(含3億元)且不低於1億元(含1億元)。回購股份價格不高於28元/股,用於員工持股計劃、股權激勵計劃或減少註冊資本。

6月21日以來,上市公司大手筆回購頻現,已有精達股份、嘉化能源、海印股份等51家公司推出股份回購計劃。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已有313家A股公司實施405次股份回購,耗資135億元,回購金額超過去年全年。回溯歷年A股公司回購金額數據發現,今年以來135億元的回購金額已創新高。上一次回購高潮是在2016年,287家A股公司合計耗資109億元實施回購。

從回購金額看,排名前三的分別為永輝超市、蘇寧易購和海南海藥,回購金額分別為16.26億元、10億元和5.09億元。永輝超市1月公告,耗資逾16億元回購1.66億股,回購金額位居首位。

若將今年以來的回購公司按照行業劃分,在313家公司中,化工、電氣設備、醫藥生物行業最多。

上市公司回購股票的理由幾乎一致,為穩定投資者的預期,維護投資者利益,同時為調動高管和核心員工積極性。回購股票將用於股權激勵、員工持股計劃,或註銷股份、減少註冊資本。

市場人士認為,上市公司回購自家股份不僅能穩定股價、增厚每股收益,還能優化資本結構、強化控股權,向市場傳達公司股價在二級市場被低估的信號。

回購公司股價或分化

付立春認為,今年A股回購規模大幅攀升原因,一方面是上市公司作為主體回購股票,表明大股東的信心,從而也向其他投資者和中小股東傳遞信號,本身是有積極作用的。一般的回購實施節點是在股價特別是估值明顯低於大股東預估範圍的時候,所以在股指走低或很多同類股票出現連續下跌導致估值降低時,相關公司會推出回購計劃。

此外,股份回購也是一種市值管理工具。在目前股價下行情況下,有些公司股權質押逼近平倉線,公司現金流可能出現問題。公司可通過回購進行市值管理。

付立春說,今年A股上市公司扎堆回購是在股指並沒有大幅下降背景下出現的。但是,市場行情分化的情況非常嚴重,很多上市公司股價跌幅比股指跌幅要大。

“雖然現在市場上許多上市公司都在通過回購‘護盤’,但不同公司之間的股價表現也會相差得比較大。”付立春說,“因為現在整個資本市場環境不一樣了,很難再有一發回購公告股價就上漲的情形。好的公司發佈回購預案並真正實施,會在資金面和信息面上對維護公司股價起實質性作用。如果只是喊回購口號,卻沒有資金去實施回購,還是不會得到市場認可。”

回購邏輯與美股市場不同

在成熟市場,股票回購是常用資本運作方式之一。美股大型企業如蘋果、微軟、麥當勞2016年股票回購金額均超百億美元。有研究表明,2016年以來不斷興起的港股回購潮助長節節走高的恆生指數,美股回購則是2009年以來標普500上漲重要助推因素之一。

在今年A股上市公司回購金額創新高的同時,美股上市公司回購規模也創新高。上半年美國上市公司累計回購逾6700億美元股票,回購規模已超過2017年全年創下的5300億美元紀錄。

與A股不同的是,在回購等多重利好刺激下,今年以來,美國三大股指不斷刷新歷史高位。A股公司通常會在股價較低時回購股票,而美股上市公司今年大幅回購卻發生在股價高位時。

付立春認為,A股和美股在回購方面不同的原因是,美股上市公司有足夠的現金流,在股價不低時,通過回購自家股票,可強化控制權,做大公司市值,如果公司自身業務也非常好,會形成良性循環。

分析A股上市公司股票回購案例可看到,因激勵對象離職及業績不達標等因素實施的股票回購案例的數量、金額均佔絕大多數。因股價被低估、實施股權激勵、員工持股等原因,進行主動式回購的上市公司僅為少數。一些上市公司公佈的回購計劃只是權宜之計,不具備持續性,甚至有上市公司在股價大跌時發佈股票回購計劃,在股價企穩後又借各種理由終止計劃。

聯美控股董秘劉思生認為,回購需上市公司出錢購買公司股份,是要求公司有資金條件的。另外,股份回購流程比較長,需券商出意見書,也需在監管部門備案,這也是上市公司實施主動式回購的案例較少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