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葡萄及翘辫子的清代武举人

端午前夕,有幸走进澧县,来到这座流淌着三楚余韵的城市。

澧县葡萄及翘辫子的清代武举人

在此之前,我对澧县的了解,仅限于屈原笔下的澧水。“捐余袂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从他的作品来看,屈原当年被放逐江南,不仅活动于湖南沅湘一带,澧水流域也没少光顾,否则也不会将他的佩玉丢在澧水,而且还说澧水生长着兰花。由此可见,澧县也在楚文化中心范围内。

澧县葡萄及翘辫子的清代武举人

《水经》上注,“澧九水,曰温、曰渫、曰黄、曰茹、曰道、曰溇、曰澹、曰涔、总名曰澧”,故而又称“九澧”。想来“九澧”流域自古就是“粮仓”,现在还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优质棉基地。不过,我此行却先参观澧县的葡萄种植基地。

澧县葡萄及翘辫子的清代武举人

葡萄原产于中西亚,通常认为西汉时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所以中国人吃葡萄的历史不过两千年。印象中,葡萄是新疆的特产,至今我还会吟唱《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使得葡萄已经遍地开花,不再局限于西北。澧县的葡萄种植基地,就是将工业技术运用于农业的典范。个人、手工已经很难支撑起如此巨大的产业,显然,只有走集群合作化的道路,才能事半而功倍。

澧县葡萄及翘辫子的清代武举人

我算是有口福,农源葡萄种植基地的“夏黑”已经熟了,自然要大快朵颐。这个品种无籽,入口爽滑绵软。主人说,再过几天口感会更好。

澧县葡萄及翘辫子的清代武举人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见识了澧县的“物质文明”,接下来我还要去体验“精神文明”,即澧县文庙。澧县古称澧州,得志的时候甚至比常德还要阔气。

澧县葡萄及翘辫子的清代武举人

澧县葡萄及翘辫子的清代武举人

从县政府门前过去,沿着古城墙往西,即见“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石碑,应该是今人的手笔,再前就是澧县文庙。澧县古城所保存的遗物不多,现今还有一公里多点儿的城墙,根据砖块上留存的印记,如“宣统”字样判断,多系清朝所建。文庙位于澧县古城西南角,宋朝乾德年间初建于南门外,明初搬迁于现址,文庙的大门也是古城的西南门,共六进,皇家宫廷风格,布局严谨,疏密有致。其实,澧县博物馆和文物局也在文庙内,

澧县葡萄及翘辫子的清代武举人

我参观过的文庙甚多,湖南境内有宁远文庙,以石雕龙柱闻名;中原许昌文庙在春秋楼隔壁,文武二圣相邻;而远在河西走廊的武威文庙,则被称为“陇上学宫”;我还去过越南河内的文庙,与中国文庙没什么两样。

澧县葡萄及翘辫子的清代武举人

澧县葡萄及翘辫子的清代武举人

门上有联曰:“先师功德垂青史,儒学精华照五洲。”所谓“照五洲”,对孔子的夸赞并不为过,因为后世各朝,多以儒学治国。连越南人都尊孔,胡志明说:“孔教并非宗教,而是关于道德和处世经验的科学”、“孔子学说的精华在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如今遍布全世界的孔子学院,也算是中华文化向世界迈出的一步。

澧县葡萄及翘辫子的清代武举人

进门有座“状远桥”,据说以前只有考中状元的人才可以过桥,以表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座状元桥只有元朝状元-----澧州“神骏”郝希贤(或为霍希贤)走过,是以有点冷落。不过,今人谁都可以上桥走个来回,除了冰凉的汉白玉栏杆,也不觉得有什么希奇。

澧县葡萄及翘辫子的清代武举人

再前有棂星门。过大成门,院落较阔,两侧有钟鼓楼。正面为大成殿,为整座寺庙的的中心建筑,黄瓦红墙。柱子颇有特色,实木外包草木灰再刷漆以防潮,门上有历史故事浮雕。里面供孔子像,束发长髯,双手交叠。有趣的是,前面的供桌上还有尊白色瓷观音像,看来佛门也会沾孔子的光。

澧县葡萄及翘辫子的清代武举人

后面为崇圣祠,现辟为县博物馆,所藏文物不丰。正面墙壁上有澧州古城的复原图,圆形城郭,隐约可见昔日的繁华。厢房有具清代武举人的干尸,辫子犹存,不过,他是真“翘辫子”了。据导游说,刚出土时肤色如生,因为保存技术落后,只好将内脏取出,所以就成了现在这副模样。

澧县葡萄及翘辫子的清代武举人

墙上有关于古代殉葬制度的介绍。考古发现,在5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人殉,汉以后以陶俑木俑代殉,辽代死灰复燃,明英宗时废除,清初再次兴起,康熙年间废除。《史记》载,秦武公死后,“初以人葬死,从者六十六人。”司马迁一个“初”字,让秦武公背了很多年的骂名。其实,将人殉推向高峰的是短命的秦二世。

澧县葡萄及翘辫子的清代武举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