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耳尖放血疗法的了解跟学习

关于耳尖放血疗法的了解跟学习


什么是耳尖

关于耳尖放血疗法的了解跟学习

【标准定位】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

【取穴】正坐位或侧伏坐位,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耳郭软骨。分布有颞浅坳、静脉的耳前支,耳后动静脉的耳后支,耳颞神经耳前支、枕小神经耳后支和面神经耳支等。

【功用】清热祛风,解痉止痛。


古人对耳尖穴的一些应用及记载——

关于耳尖放血疗法的了解跟学习

歌曰:左右耳尖,全身百病可却!

此穴便是耳尖穴。《针灸大成》:“在耳尖上,卷耳取之,尖上是穴”。

此穴全身百病可却,但你还真没用过!

《灵枢*口问》篇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灵枢*厥病》记载“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痛有热,泻出其血,后取少阳。”

《针灸大成》曰:“灸耳尖........治眼生翳膜,用小艾炷五壮,”此法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耳尖穴的现代研究——

关于耳尖放血疗法的了解跟学习

古人对耳尖穴的命名乃是据其在耳廓上的解剖部位和形态,现代研究发现但凡耳穴命名中有“尖”字者,诸如“上屏尖”、“下屏尖”等,均具有消炎清热止痛的作用。

黄丽春且将耳尖的作用归纳为“三抗一升”——即抗过敏、抗炎症、抗风湿、提升机体免疫功能!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表明,运用耳尖刺血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供血供氧,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耳尖放血能快速明显的改善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主要临床症状,并有很好的即时降压作用;

可祛瘀通阻,畅通血脉,对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有显著意义;

可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减缓冠心病的发生;

可以改善脑血管的功能状态,使脑血流量增加,改善脑血管弹性。

概括来说,主要有退烧、消炎、镇静、止痛、降压、抗过敏、清脑明目等六大作用及调节脏腑机能,传递生物信息、增强免疫力和促进细胞代谢的功能。


常见的一些耳尖放血经验疗法——

关于耳尖放血疗法的了解跟学习

此法还可解痉镇痛抗感染,用于各类痛症的止痛,如对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剧烈头痛、腮腺炎、牙痛等均有一定疗效。


周楣声老前辈关于耳尖放血的经验分享——

关于耳尖放血疗法的了解跟学习

据周楣声实践的证明,耳尖对全身各个系统与各种疾病均可应用,多采用麦粒灸、快速点灸或刺血,按照其效果快慢与大小,列举如下:

1、对全身各部的扭挫伤,特以下肢之扭挫伤与血肿更为有效,远非其它方法所比;

2、多种化脓性与非化脓性炎症,不仅只限于急性结合膜炎,举凡扁桃体炎、腮腺炎、各种脓肿及蜂窠组织炎等,其效果毫不亚于各种抗菌素而尤过之;

3、消化道病诸如胃炎、肠炎、菌痢、胃脘痛、肠绞痛、肝炎与肝区疼痛,莫不包罗在内;

4 、心血管病,如心律不齐,急性心衰,以及高血压与高血压性头痛等,较之药物如速效救心丸收效更速;

6、泌尿生殖系统病,如肾绞痛、尿道炎、睾丸炎等,效果均皆优异;

7、手术后疼痛预防与控制感染,其作用不容忽视;

8、关节及运动系统病,急性病例效果亦佳;

《灸绳》案例:吴×明,男,成年。右胸撞击伤,呼吸受限。直接灸同侧耳尖3 壮,当即减轻一半。次日又续灸1 次,痛全止。


耳尖放血的操作方法——

临床技术操作

(1)器械准备:一次性无菌采血针、2%的碘酊、75%的酒精、消毒干棉球、止血钳、无菌指套或手套。

(2)体位:让患者选择舒适的体位,以坐位为佳。

(3)取穴:取患者单侧耳轮顶端的耳尖穴。耳尖穴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

(4)操作步骤:

①按摩耳郭:先用手指按摩耳郭使其充血。

②消毒:医者双手消毒后戴上无菌指套或手套后(指套一般只戴接触穴位的指头即可),先用棉球蘸取碘酊仔细擦拭穴位及其四周,再用酒精棉球擦拭以严格消毒。

③针刺手法:医者左手固定耳郭,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约1~2mm深,随即出针。

④放血: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的耳郭,使其自然出血,然后用酒精棉球吸取血滴。出血量一般根据患者病情、体质而定。每次放血约5~10滴,每滴如黄豆大小,约5毫米直径大小。

技术要领

(1)针刺前要先对病人的耳郭进行揉按,使其充血;

(2)注意进针的深度,以刺入约1~2mm深为宜,以不穿透软骨膜为度;

(3)每侧放血5~10滴,每滴如黄豆大小,约5毫米直径大小。

注意事项

(1)局部要严格消毒,以防止感染;

(2)刺入的时候要迅速,以防疼痛;

(3)放血量要恰当;

(4)挤压要注意方法,不能在局部挤压,要从远端向近端慢慢地轻轻地挤压,以防血肿产生;

(5)当有血肿发生时要及时按压,应该用消毒干棉球按压出血点1分钟左右,以防血肿扩大。 耳尖放血疗法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无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易学易用的中医针灸疗法。


关于耳尖放血疗法的了解跟学习

禁忌症: (1)妊娠期及哺乳期的妇女;(2)年龄在18岁以下及70岁以上的患者需在专业人士建议下,在监护人知情下方可进行; (3)身体特别虚弱或有出血倾向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