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缩江左的东晋王朝为何会赢得淝水之战的胜利(一):谢安出东山

前几天在网上突然看到一个关于前燕的说法:慕容儁在位期间,大举扩张,欲结一百五十万兵士消灭前秦与东晋,吓得当时的苻坚除帝号,自降“大秦天王”;东晋的晋穆帝废帝号,称“

大岛夷国”;同时,天下只有一个皇帝,那就是慕容儁,而前燕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

这个说法似乎还有很多人相信,对此,我只想说一句真是胡说八道。

我查了一下《晋书》、《资治通鉴》以及《十六国春秋辑补》等史书,相关时期,并无半点关于东晋除国号,晋穆帝废帝号,称“大岛夷国”的记载;而关于前秦苻坚除帝号,称天王,也并不是臣服前燕。确实,当时的燕国是三国中最强大的,但是,“天王”这个词语,本意就是最高统治者,同于“天子”。比如《春秋》中有载“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上古三朝过于久远,五胡乱华时期,先后九个国家的领导人称“天王”,所以,前秦苻坚称天王,可不是臣服前燕,事实上,桓温第三次北伐刚一开始,前秦就开始打前燕的主意了。

至于前燕形式上完成统一,还是稍稍吧,秦,燕,晋这三个国家明明是共分天下,至于凉,代等国更不用说。

我查到最早出现这个说法应该是2008年2月17号前后,一个贴吧id叫春秋_鼎盛的爷们发了几篇贴子,全是上面那个鬼说法,似乎是慕容家的铁粉。然后好像还有一个叫月满西楼的作者模仿当年明月写了一本《晋朝那些事儿》?也用到了这个说法。

如果有人能查到这个说法的真正史载出处,还请告知,也请爱好历史的爷们不要随意猜测,比如三棱军刺,明明是因为功能单一而被淘汰,非要臆测成过于霸道,残忍而被联合国禁止,此说法要是成立,那火器难道不更残忍么?

废话不说,正文开始:

淝水之战前,昔日最强大的前燕帝国,早已灰飞烟灭,前秦已经统一了北方,确切的说,不仅仅是北方,即便川蜀一带,也被前秦牢牢握在手中,十分天下,秦占其七。

龟缩江左的东晋王朝为何会赢得淝水之战的胜利(一):谢安出东山

如此强大的前秦,宛如壮年男子,向经常生病的老年人东晋发了挑战书,十拿九稳的对决,结果竟然因为谢安而一败涂地。

会稽隐居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陈郡谢氏,如同琅琊王氏,皆是当时一等一的士族门阀,作为名门望族,其中风流名士辈出,谢安无疑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位。

大英雄桓温的父亲名士桓彝有一次看见了四岁的小谢安,与之交谈,大为惊奇,连连称赞,“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童年的谢安便表现出惊人的才能,思维敏捷,风度优雅,书法更是一绝。

年纪稍长,名士王濛及王导也对他十分赞赏。某天,谢安去拜访大名士王濛,两人清谈多时,略无疲色,王濛之子王修等他离开后,悄悄问老爷子:“父亲,刚才谈话的客人是什么来头?”王名士说:“此客勤勉不倦,日后定将咄咄逼人。”

不过,谢安并不想靠名望出身换取高官厚禄,丞相王导数次召他入司徒府,都被拒绝。

但朝廷也不能放任这个大才在外啊,一次不行,那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四次,结果谢安实在是忍受不了,索性进了大山,隐居于会稽郡的东山。正所谓无官一身轻,这位谢隐士天天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游山玩水,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反正不做官,怎么轻松怎么来。

扬州刺史庾冰仰慕他的名声,也想让他到自己这边工作,于是几次三番地命郡县官吏督促逼迫,谢安也没辙,只好赴召,可干了一个月,又辞职回了会稽郡。

龟缩江左的东晋王朝为何会赢得淝水之战的胜利(一):谢安出东山

有时候人就是这么无奈,却不想做一件事,这件事却偏偏来。朝廷见谢安如此,反而更加迫切的征召他,谢安狠了狠心,全部拒绝了。这下可惹事了,朝堂上群臣被驳了面子,十分激愤,一致上疏要求朝廷终生禁锢谢安:你不是不想当官么,那就让你一辈子做不成官。

当然了谢安对这些那是不屑一顾,依然我行我素,放浪形骸于东土,潇洒的很:

攀上临安山,端坐石洞中,面对千沟万壑,不禁感慨万分:“此去伯夷何远!”也曾与友人泛舟大海,天空海阔,每当波涛惊涌之时,众人皆胆战心惊,十分害怕,唯独谢安安定自若,吟啸自如。船夫见谢安并无惧意,只当他高兴的很,于是更驾小舟往远方驶去。风愈大,浪愈高,谢安仍然一脸淡定,微笑着看着船夫,“风浪既高且猛,我们还回得去嘛?”

船夫一听,赶紧返航,心中暗语,“好家伙,看你那么淡定,还以为你不害怕呢。”同行众人也十分佩服他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度。

谢安虽然纵情山水,但每次出行,必携妓女同行,这叫同乐。

虽然谢安不出山,但是司马昱却看出了其中关键,“谢安既然能与人同乐,也必定能与人同忧”。

谢安的一位同乡因官被免,境况不佳。这天来看望谢安,谢安就问她,“这次回乡带了多少资产?”同乡面色羞涩,答道:“止有蒲葵扇五万把。”

然后谢安就要了一把,天天拿在手中,那些士大夫,百姓看见了,纷纷打探扇子的出处,结果那位同乡的扇子不久便卖光了。

谢安有鼻炎,所以说话声音低沉浑浊,但名流雅士仰慕名士风范,纷纷模仿他的声音,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便捂着鼻子吟诵,可见,脑残粉是古而有之。

教育子侄

隐居期间,兄弟谢奕、谢据、谢万等人的子女皆有谢安教育。谢安以身作则,数年间,就把这一众小辈培养的个个人中龙凤。有一次谢安问众儿郎,“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大意是说我们谢家子弟并不需要全部出来参加政事,那为什么还要每个人都有才能呢?

小孩子面面相觑,不知作何回答,只有谢玄高声喊道:“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谢安颔首赞同。

谢玄少年时喜欢佩戴香囊,十分注重外在,谢安想帮他改正,又怕直接说会让他伤心,就用比赛把香囊赢了过来,然后当场焚毁,谢玄也是聪明之人,立刻明白叔叔这一苦心,于是不再佩戴香囊。

隆冬,天降大雪,谢安正与子侄谈论诗文,谢安笑问:“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龟缩江左的东晋王朝为何会赢得淝水之战的胜利(一):谢安出东山

此语一出,谢安连声叫好。

谢道韫也由此被赞为“咏絮之才”,跻身于中国古代才女之列。

其实这谢朗比喻也挺好的,毕竟当时还是个小孩,能够转瞬间想到也很不错了,可惜的是他的这位堂妹太过聪慧。

谢朗是谢安二哥谢据的儿子,从小也是个神童,有人称赞他是“文义艳发,名亚于(谢)玄”,由于父亲早逝,所以他从小跟着叔叔谢安。

谢据以前特别喜欢熏老鼠玩,额,死的早,儿子谢朗并不知道此事,后来有人逗他,告诉他有人熏老鼠玩。谢朗听了,哈哈大笑“只有傻子才会熏老鼠。”也许觉得太好笑了,谢朗天天说傻子才去熏老鼠,谢安听了,哭笑不得,就对谢朗说,干这种事其实也没什么,当年我就曾和你爹一起干过。

谢朗自此再也不取笑别人。

《世说新语》中有如此记载:

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 答曰:“ 我常自教儿。”

翻译过来就是:谢安的夫人刘氏问谢安:“怎么从来没见到你教育孩子?”谢安回答道:“我总是用我的言行来教育孩子。”

东山再起

由于谢安不愿为官,天下皆引以为憾,无不感慨“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曾经,殷浩隐居时,人们将他视为救世能臣,也说过类似的话,“渊源不出,当如苍生何!”如今,又把这话用到了谢安头上。

谢安的夫人,刘氏是名士刘琰的妹妹,她看着谢家门里谢尚、谢奕、谢万等人皆飞黄腾达,名重一时,只有谢安还在山林隐居,就问道,“夫君难道不应该如此么?”

谢安掩鼻叹息,“只怕难免了。”

公元359年,谢安北伐失败,被贬为庶人,此时谢安的哥哥谢奕已经病死,谢安再不出山,陈郡谢氏怕要没落了。

公元360年,谢安决心出仕,天下震动。在他前往桓温帐下途中,朝臣都赶来相送,百姓都来争睹名士风采。御史中丞高崧跟谢安开玩笑,“卿屡次违背朝廷旨意,高卧东山,时人常说:‘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如今安石已出,苍生又将如卿何!”谢安听了,面有愧色。”

虽然有人嘲讽,不过众望所归,谢安终于出山了。

先随桓温,后入朝主持朝政,竭力辅佐司马氏,在他的领导下,顺利的击败桓温,稳定朝局,而此时苻坚也在王猛的帮助下开始遇佛杀佛,遇神杀神。

龟缩江左的东晋王朝为何会赢得淝水之战的胜利(一):谢安出东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