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九成村!永康这个举措成为全国试点!

覆盖九成村!永康这个举措成为全国试点!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沿袭着一套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美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礼记》上记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革,传统丧葬风俗虽也随着社会一直在演变,但在观念上始终与现代殡葬改革有很大的碰撞,“入土为安”是我国传统思想,被看做对逝者“生命的延续、情感的升华”。在民间,土葬观念根深蒂固,大办丧事、大摆排场的风气十分普遍,人人都讲究围山立碑,给逝者留下一片安息之地,以示告慰。因此,以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移风易俗、减轻群众负担为宗旨的殡葬改革,推行火葬,改革土葬,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尽管符合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却因关乎民俗民志,很难被大多数民众接受。

然而,在很多地方无法推进的骨灰堂生态节地殡葬法在永康却遍地开花,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浙江省民政厅调研组实地考察后认为,永康农村骨灰堂建设的做法,走出了一条可借鉴的节地生态葬法改革之路。

据了解,永康市自2015年4月在推行建设骨灰堂方式的节地生态葬法改革以来,已建成300多座骨灰堂,覆盖90%以上行政村,可以满足未来30年乃至70年农村殡葬需求。2017年11月,永康市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单位)。

落叶归根,魂归故土

覆盖九成村!永康这个举措成为全国试点!

覆盖九成村!永康这个举措成为全国试点!

 每天清晨在永康市芝英镇柿后村的万年堂里,70岁的管理员陈振南都会先打开音响设备,播放永康古词、再放放婺剧给住在这里的逝者听。然后开始清扫着院内的落叶,庄严、肃穆的感觉萦绕在这座有着恢弘气势庙宇式的建筑当中。“一点也不孤单,在一起的都是乡里乡亲的,他们在天之灵,如果想打个牌,只要左右、上下层招呼一下就好了。”陈振南说自己的工作很神圣——灵魂的守护者,2015年柿后村骨灰堂开始建设,次年便开投入使用,主堂楼内设有阶梯式的骨灰存放格位,用大理石板材分格,每个格位前可放身故者照片和刻字。主堂楼的一侧是告别厅和管理房,还有假山、放生池等景观。至今已经有23位逝者在这里长眠安息。让陈振南最意想不到的是,骨灰堂的建成远在美国的陈氏宗亲也不远万里,将骨灰带回放到了这里。

今年农历二月初三,在美国故去的同乡陈先生在家人最后的陪伴下将骨灰安放到柿后万年堂。陈振南清楚的记得,其家人在安放骨灰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回家了!回家了!”,有一种情感叫落叶归根,生前身在美国的陈老先生总是不由自主地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生养他的故土,想那些记忆深处不变的往事,有时甚至于有一种强烈的慰藉感源于小时候在阡陌采桑、田里耕作,溪里抓鱼的快意。这样的留恋似乎也正因为和故乡那里的“根”联系在一起。自己生活过的地方,感情积淀的地方无疑是归宿最好的选择。对于一个一生没有远离故乡的人来说,故土就必然地成为了他的最佳选择。漂泊他国异乡的人,对祖国和家乡的怀念也是落叶求根的感怀。

一笔可持续发展的民生账

在永康魂归故土的骨灰,并非建造在豪华大墓之上,大多安放方寸之间的一个个小格子之中,为何远在万里的美国老人愿意回到这里?为何村民愿意接受而非抵抗?

永康市民政局副局长汪渭说,对于一个人来说,除了需要心灵、感情的归宿之外,还必须找到一个时空的落脚点。永康殡葬改革实行骨灰堂生态葬法能走在全省甚至全国前列,并非一时起兴、轻率之举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覆盖九成村!永康这个举措成为全国试点!

永康这座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工业大占比城市,对土地需求不言而喻。如今可发展的土地资源捉襟见肘,如果以现在永康50万人口计算,6‰的年死亡率,逝者均要建造大墓、豪华墓的话,未来死人与活人争地,青山白化的现象将愈演愈烈。“早让早主动,晚让晚被动”, 这一切都倒逼着永康殡葬改革优先发展,从入土为安转化为入室为安,建设骨灰堂是节约用地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其实,这一做法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泰国等早已不是新鲜事,在土地稀少的经济发达地区国家入室为安早有先例,这些登堂入室的骨灰大多被安放在庙宇当中,得到供奉,得到人们的瞻仰,死者的尊然被最大化的展示出来,这无疑是对死者最大的敬重。

百姓心中也有一本经济账,新型葬法撒散葬、海葬、树葬……对于老一辈人来讲依然有些无法接受;同时,旧时入土为安的思想也让富起来的永康老人们难以“舒心”。在永康长者故去时大操大办,一墓万金甚至数十万金并非空穴来风,而加上“高标准”的丧礼更是花费无法计数,这些让村民称道的“大气”丧礼,背后反映的却是攀比、奢靡之风…… 生态葬法最大限度的制止了浪费,最大程度的节约了用地,一系列的好处都构成了永康从入土为安转为入室为安的群众基础。

永康殡葬改革的行政智慧

汪渭说天时、地利、人和让永康殡葬改革顺利开展,到目前为止没有一起举报骨灰堂建设的事件发生。永康市推行骨灰堂生态葬法改革被村民接受的主要原因有三。

01

永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拿出近两亿元支持以生态节地葬法为目的的骨灰堂建设。以永康市死亡人数测算,按传统葬法一墓万金计算一年浪费的丧葬费高达七千余万元,30年就是20多亿元,永康市等于用2亿代价减轻了群众20亿的负担。同时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更加激励了基层工作者的积极性,据了解,政策规定以骨灰堂服务区域的户籍人口数为依据,给予参建的各村25万元至65万元不等的奖励,并免征殡改类项目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大大调动了各村参与建设的热情。

02

03

推行方式上,允许既可单村独建,也可若干个相邻村统一联建。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村制宜,有效发挥了镇、村两级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在永康市芝英镇有一处43个村庄联建的骨灰堂,占地大1万平方,主楼三层吊脚风格气势恢宏,用38连廊将告别厅与主建筑相连,除了美观更多的是考虑到了民俗,而其中的一些细节更为人称道,一层层的骨灰格落地式的结构,为充分照顾所有人的感受,骨灰盒上下之间做了3cm的架空层,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正确的宣传引导得到了百姓的积极认可,移风易俗殡葬改革在永康迸发出新的活力,当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下一步永康市将继续深入推进生态节地葬法对骨灰进行跟踪管理,务必将生态节地葬法做实,并在有条件的村庄率先建设无坟化行政村试点,真正将青山绿水长留子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