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0年前一把火烧出的纪念日——长治市沁源县寒食节的传说

原题:寒食节:千年民俗释忠孝

说起清明节,每个人都知道,但是在清明节前三天还有一个节日却不为人所知,那就是寒食节。在节日里,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据史料记载,长治市沁源县境内以郭道村为代表的寒食民俗文化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它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

2600年前一把火烧出的纪念日——长治市沁源县寒食节的传说

沁源风光。网图

2600多年前的一场大火

公元前655年,骊姬之乱后,晋国公子重耳被迫带着一群家臣仓皇出逃,这其中就有介子推。流亡的生活异常艰苦,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重耳饥病交加,气息奄奄,介子推见状毅然拔刀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汤给重耳充饥。19年后,重耳登上晋国王位,史称晋文公。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在封赏功臣时,晋文公唯独忘记了割股奉君介子推。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有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他选择了默默离开,回到家中与老娘相守。等到晋文公想起这位曾经割肉为自己充饥的忠臣时,介子推已经背着老娘回到了老家绵山隐居。

历史有时就是这样让人嗟叹。介子推的倔强与晋文公的强势,注定了悲剧结局:“订立寒食”。为了找到介子推,晋文公做出了一个令他悔恨终生的决定——放火烧山。三天三夜,风急火烈,绵延百里。大火熄灭后,晋文公上山寻找,却发现介子推与母亲已葬身火海,陪伴他们的是一棵烧焦的柳树和一首藏于柳树洞中的血诗。晋文公恸哭无声,追悔莫及,厚葬介子推于故里伏贵村(今沁源郭道),并下令全国一个月禁烟火、吃冷食,以祀介子推。于是,2600多年前的一场大火烧出一个寒食节。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道出了君臣之间的恩怨离合,也说出了世人对介子推的崇敬。到元杂剧《晋文公火烧介子推》那里,介子推已经被渲染得几乎家喻户晓。

后人这样概括介子推的高风亮节——“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志在清明的政治理想,功不言禄的奉献精神,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唯诚唯信的人生准则。”

千年的纪念

寒食习俗有一个演变过程,寒食节也有一个演变过程。曹操《明罚令》说:“冬至后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明代冯梦龙编的《东周列国志》道:“最初寒食节为冷食一月,后渐减至三日。”

如果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就足以说清寒食的起源,那就太低估了历史的复杂性。从挖掘本村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自然资源入手,今年65岁的王翌晖自2001年开始,先后远赴省内外的各大图书馆,搜集整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他发现寒食节在郭道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形式。“历史上当地许多村庄都曾建有介神庙,每逢岁时节庆,必入祠祭拜。郭道村介神庙的规模则居全县之首,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可惜抗日战争时被毁,位于村北的社脑坡遗存着建于2500多年前的思烟台,高十丈有余,据说就是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建的。”王翌晖如数家珍。

2600年前一把火烧出的纪念日——长治市沁源县寒食节的传说

寒食节特色食品子推燕。崔晓宇摄

按照郭道村的民俗,凡寒食节这天,家家禁火,户户冷食,用软米面捏蛇状面食名“蛇盘盘”、“炒蛋蛋”等特色冷食小吃祭奠介公。此外,郭道人还用其它方式纪念介子推,相传介子推死于一颗巨柳之下,于是在寒食节当日,村里各家各户门上插柳枝,孩子们头上戴柳圈、吹柳哨,以此表达对介子推的怀念和敬重。同时,上坟不烧纸,“挂纸钱于墓上”。2016年,寒食节入选山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

千年的传统风俗,不变的寒食纪念,是郭道人朴素的道德情感和跨越数千年的坚守。

忠孝的传承

介子推的忠孝故事,如果说在古代的时候尚且是一种有自我修养的“个人行为”的话,那么到了现代,则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成为了一种具有民族气节的“群体行为”,构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1942年10月至1945年4月,沁源军民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史称“沁源围困战”。在两年半的围困战中,沁源地方武装和民兵,在太岳军区一部配合下,先后作战2730余次,毙伤日伪军4000多人,使日军两次易防,三次收缩阵地。沁源围困战是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它成功创造了对占领我腹心地区之敌进行斗争的范例,1944年1月17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特地发表了《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指出“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

2600年前一把火烧出的纪念日——长治市沁源县寒食节的传说

曾直接领导沁源围困战的刘开基回忆录。

“沁源围困战”也许不如台儿庄战役的惊心动魄,不如平型关战役的声威远扬,也没有百团大战那么壮阔,但它却创下了一项前所未有的记录——在两年半的时间里,沁源8万百姓克服百般困难,硬是没有人投敌当汉奸,他们集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实质就是对祖国的至忠,对民族的大爱。

“孝是中国几千年传统固有的美德,也是人伦的大本,孝道可使人品敦于真、善、美,使家庭和乐、社会和谐,让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构建和谐社会,这不正是我们所苦苦探求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应有之义吗?”王翌晖说。


喜欢胡哥文章的请加关注,看更多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