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之后再回国,你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月下0郁金香

除了中国之外,我待过最久的就是日本东京了。因为北大-早稻田的双学位项目,前往日本攻读博士学位。之前虽然也出过国,但花这么长的时间,慢慢接触日本的社会、文化、生活,所带来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在早稻田的生活教会我很多,听到WASEDA的校歌总会激动、感动。わせだ・わせだ・しあわせだ。

(我拍摄的母校早稻田)

每当寒暑假的时候,基本上都会花一两周的时间回国,这时候总少不了想到一些中日之间的比较、包括一些反思。不过有时候也会想,拿日本做参照系,是不是标准有点高?毕竟日本的社会治理即使在发达国家之中也是排在前列,而中国解决温饱问题也不过一、二十年。在日本的时候,来自大陆、台湾、韩国、日本、欧洲的朋友也都会经常交流这个话题。

我总体的感受是:差距还很大,但我从日本身上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可能性,甚至在一些地方中国已经开始弯道超车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每当聊到这个话题时,大陆的朋友们常常除了抱怨还是抱怨,庆幸来到了一个新世界。但我始终觉得,这种在日本“舒适”的感觉是由于你跳脱了原来的履历和竞争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心态系统,相当于重新活了一遍,这种感觉是很刺激的。但由于你没有在这个体系当中成长,你很难去真正地接触它、了解他,甚至很难去描述它。

说实话,回国之后,在很多小的地方,比如待人接物的礼貌、对人的尊重、礼仪、卫生、生活的便利性方面,我都有很多的不满。但我一直觉得,要看到中国的“势”和目前的变化,一代人不行就两代人,两代人不行就三代人,体量越大转型越慢,这个逻辑应该是成立的。看到日本的礼貌、整洁、零售业的发达、24小时服务的通畅,我一开始觉得心里有点窝的慌,但慢慢发现,中国也在往这个路上走,很多在日本看到的东西就是中国的未来。所以,很多事情慢慢也就想开了。

总体上看,日本是一个静态的社会,而我们是高度动态的,很多新想法和创业项目不断诞生。但在日本,真的很少听人谈起所谓的“起业”(创业),媒体和校园的宣传都很少。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的最大体会就是:在日本看到中国的未来。


姚锦祥YAO

我在2016年年中的时候来澳洲,2017年年中的时候第一次回国。说说我不在国内的这一年,我所感受到的变化。




过了海关到了深圳,我还是想当然地拿着100整钞到旁边的便利店买了支水,我以为买地铁票还是需要零钱的。然后走到售票区就发现有一台手机支付专用售票机,扫扫二维码就行了,还有可能又可以摇一摇呢。尴尬地把我的零钱塞回包里。



出了地铁口,然后就被满大街停着的黄的蓝的红的自行车壮观景象给震惊了。我发誓一年前我离开的时候还没有这些的。虽然这期间听说共享单车多红火,但亲眼见到的时候,我还是脑补了一下,这三百多天里,这无数辆单车是怎样从无到有,突然出现,聚集然后如此快速地成为了现在人们理所当然的出行方式的。令人震惊的中国速度。



回到广州,住出国前的同居室友那,到的时候已经比较晚了,舟车劳顿饥肠辘辘,闺蜜怕外卖凉了,等我到了才一起下单,然后大概十几分钟后,外卖小哥就提着小龙虾烤串等等出现在了门口。时间大概是晚上十一点半。我说我记得我们一起住的时候,晚上宵夜还主要是到小区门口买久久鸭的,而且好像是得10点前。闺蜜笑说你不在,咖啡馆我都比较少去了,一键下单送到家门口。我想起我在澳洲小镇某天晚上九点开车绕了整个镇上的街没有找到一家开着的餐厅,何其辛酸~



跟闺蜜吃着小龙虾聊着过去的一年,我知道的是,去年我正忙着准备出国的事情的时候,她跟另外一个朋友正筹划着在广佛交界附近买一套房,那时那个盘的价格还不到一万,她们正在筹首付大概20多万。然后一年后的今天,她说准备转手,已经找到卖家了,成交价格两万出一点点,在等房产证到手后交易。也就是这一年的时间里,这一套房一进一出之间,除去各种税费,让她挣了大概80万左右。而她除了去看过一两次,与这套房子的实际联系只在各种文件里。多么神奇。





我承认这所有蓬勃的发展的无限可能的环境与气息带给我不小的刺激,特别是当你想着你本也有可能是,甚至是比他们更好的那一个的时候,心里无法不起波澜。

不过我后来想到的是,是否因此,我在澳洲这一年的所有经历就失去意义?当然不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里去按部就班地努力,实现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目标,或者是在一个剧烈震荡着的最艰难也不乏机会的社会里去博一次堵到风口里起飞的际遇,其实没有好坏之分,只关于你对自己生活的选择。


流浪在澳洲的Xiufen

之前在埃及亚历山大大学学习阿拉伯语,16年5月份回国。算起来出国之后再回国,体会良多,两个国家都是我很喜欢的国家,他们有各自的优点。

(图为吉萨金字塔)

首先谈谈安全方面的问题。埃及算起来不是一个安全的国家,至少在埃及期间,遇到几次惊心动魄的事。埃及读书期间的主任会要求我们九点以后不要出门,而九点以后正是夜生活开始热闹的时候,因此仍然阻止不了外出的心。说起安全问题,先举几个身边朋友还有自己的例子。亚历山大相对开罗来说会比较安全些,毕竟政治中心,加上前些年的动乱,并不是十分安全。在亚历山大读书期间,经常听在开罗读书的朋友说他们的朋友还是同学遭到抢劫,被偷东西,甚至有朋友还遇到持枪抢劫的情况。有些女性朋友也时常遇到各种性骚扰,为此只能自认倒霉。说起第一次去开罗玩也遇到过惊心动错的一幕。当时大晚上,在开罗的街头闲逛,走到一条街上,发现整条街空空无人,经过,一栋大厦时,发现大厦被拉上了警戒线,楼下有一群持枪的警察躲在类似油桶状的防护后面紧盯着周围,当时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等走到另外一条街,才提供别人说这里有炸弹。说到抢劫,不得不说我的同学,也是一起搭伙做饭的小伙伴。他和另外两个同学吃完饭后准备去买游戏碟,但因为当地大多都是盗版的,他听说有个地方卖正版,便坐电车到那块区域去查找,因为地方陌生,他问了当地一家店的老板那个商铺在哪,哪知道老板把他们指向一处更偏僻的地方。因为当时他走得比较快,另外两个同学便被远远地落在后面,突然串出两个人,持着刀伸手来抢他的手机,因为当时他也吓傻了,迟迟不肯放手将手机交出去,因此手上和腿上被砍了三刀,闻声赶到的同学冲上前来,但又从后面串出一个持刀的抢劫犯,最后给了一百埃镑就把人放了。当然,那一年也发生了很多事,亚历山大开往开罗的飞机被劫持,沙姆沙伊赫俄罗斯飞机失事,西奈半岛的路上多次遭到恐怖分子袭击,死伤惨重……而回国以后,至少我们不用特别为安全问题而小心翼翼,可以晚上出门。虽然偶尔听说有抢劫等事件,但比起在国外,还是非常安全的。

(亚历山大街头)

作为一个伊斯兰国家,对女性的服装要求是比较严格的,至少不能穿短裤暴露的衣服在路上闲逛,出门都要包得严严实实。这一点相对夏天只穿短袖短裤的我来说是一件非常难熬的事情。记得飞埃及的那天,我仍然我行我素穿上短裤短袖。一到达当地,被身边的人各种奇怪的眼光盯着,放下行李去家乐福买日用品时,还被几个穿着黑大袍的大妈过来各种指指点点谩骂。只能遵循对方的规矩,穿上长裤,或者是在短裤下面穿条黑色打底裤。当然在学校的时候也遇到了个小插曲。因为埃及进学校都是要经过各种安检的,有次,大热天的我穿着短裤里面套了条冬天的黑色裤袜,外加长袖上衣外套去学校上课,全身除了脖子和脸,也算是包得严严实实。结果上课到一半院长助理来班级找我,把我带到院长办公室。刚坐下,院长便说我被人投诉半裸,问我是不是没有衣服穿,要带我去买衣服,还警告说下次再这么穿就不能进学校。也因为这件事,让我被同学嘲笑了好久。当然现在回国了,可以任意穿自己想穿的短裤短裙,突然庆幸国内没有对服装有所要求。



法利黛

本人在瑞典读的硕士,游历10余国。大体说说体会。

1. 国外吃的东西远远不如国内。国外食材种类,烹饪方法都比较简单,瑞典的肉丸子,德国的猪蹄,意大利通心粉,海鲜饭和披萨,墨鱼面等等。我吃着觉得都挺一般的,不过外国的酒还可以,各个地方有自己的特色酒类值得一喝。反而是住corridor宿舍的时候,大家共用厨房,一法国哥们和德国人天天来蹭吃的。。。拍拍我们中国人的马屁说你们做的好吃,炒个什么牛肉做个什么鸡汤都被夸成了无上美味,从未吃过,比较无语。当然,一起吃饭的时候给他们说我们天朝这边的土鸡蛇肉,各种野味,可以把他们说的眼睛都放光,也比较有意思。

2.住的方面北欧要比国内好很多,我们学生,价格很低,配置很全,环境很好。我住的apartment自带个花园,旁边就是森林,走路5分钟有个很大的湖,经常可以绕湖跑。各种小动物不怕人的,夏季早上起来可以看到门口有刺猬兔子(有个刺猬比较讨厌,有一段时间天天在我们门口拉屎。。。),有时候还能看到小鹿。各种北欧的鸟类块头都比较大,麻雀都长成球形的,乌鸦和只老鹰一样的块头。之前在院子里吃披萨,回去冰箱拿瓶啤酒,尼玛,透过窗户看见披萨被乌鸦叼走一块。。住宅区有共用的洗衣,烘干设施,只要提前上网预订就行。小区还有垃圾分类回收的地方(瑞典很注重资源的回收再利用,而且大家基本都会这样做,素质很高)。

3.穿的方面,我一个男生对此需求很低,唯一去过一次HM,发现一楼女士的,二楼女士的,三楼小孩的,问服务人员男士的在哪,她指着角落一片区域,我一看,其中卖超人内裤的还占了两个柜台。。。每次说这个都想顺便吐槽一下瑞典女权主义严重,常常看见男士抱着孩子,拎着买菜的袋子还牵着条狗,女士聚集在超市外边抽烟聊天。。。

4.行的方面,欧洲人少,北欧尤其,有时候我坐地铁整节车厢就我一个人。。往各国旅游比较方便,飞机铁路都可,但铁路觉得比不上我们的高铁好。毕竟国外要动用大资金量的工程要反复论证的,征求各方意见,说实话不像国内效率高。旅游去各国,各有风情和惊喜。我比较喜欢古建筑和自然风光。意大利的古迹不错,斗兽场,古罗马遗址(被本地人偷了很多砖石,旅店老板告诉我的),米兰大教堂这些,威尼斯风光都很合我口味。德国各地的城堡要看看,天鹅堡很可以。法国南部普罗旺斯薰衣草田,瑞典北部kiruna看极光,甚好。瑞士最漂亮,因特拉肯绝对值得一去。东欧的国家比如爱沙尼亚,波兰,俄罗斯这些,甚至东德,去了感觉城市和人民的活力比西欧和北欧差很多。但也有风情,吃的有点特色。可惜希腊,土耳其和西班牙没去,听说也很不错的。。。

5.谈谈学习和工作方面。外国排名在国际上能靠前的学校,都是宽进严出的,学业压力不小,忙的时候经常查资料做功课到凌晨2,3点。知识很体系化。老一辈教授真的很厉害,学术水平高,授课条理清晰,有的还很幽默,没什么架子,至少我接触的都是真心育人的,各方面能帮学生的,都会帮你。言论还自由,什么都可以探讨。工作方面,因为我没在国外工作过不好多发言论,但总体来说国外相对是清闲的。对了,顺便说说学生打工,在瑞典,外国学生的签证实际上是不允许的。再者,有件事情,我要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有的人说要去洗盘子体验生活,顺便挣学费,当然,你自己愿意,当然ok,但在我看来,花费在国外的宝贵时间干这个,仅仅比游手好闲好一些罢了,盘子哪里不能洗?你都大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生了,还不如去公司实习。去各地旅游也好。做各种学校联合项目也好么。。所以在很多人去洗盘子的时候,我就去做nasa和高校的联合项目去了,还给了数百万经费给我们6人组,最后项目也做了,团队还好吃好喝去玩了挪威和瑞典北部。

最后,给一些出国学习或生活的建议。一定要融入他们的社会生活中感受一下。中国人在国外很喜欢扎堆,这实际上是弊大于利的。从语言学习和见识交流方面都很不好,外国学生懂很多中国人所不知道的信息,会直接影响你很多事情的决策。我去国外第一年,基本都和外国人混一堆,第二年才慢慢接触国人。而且在当地的节日时候,有机会最高能和当地人一起过一下,感受一下他们的文化,也很有意思的。我还记得忽悠了个妹子养了只黑色的兔子,也蛮好玩的。










aryanjyw

刚回国一个多月,此前在欧洲呆了五年多的时间,体会最大的莫过于移动互联网对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以移动支付为基础的网购和外卖业务,给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许多人带来发财致富的大好机会——每天看到公司门口几家快递公司送达的包裹,还有饭点时分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外卖小哥,不得不让人感叹,这是一个多么朝气蓬勃的国度,觉得每个人只要勤劳,都可以在这波互联网经济大潮里分一杯羹——快递和外卖小哥可以赚一些辛苦钱,创业者可以实现土鸡变凤凰的快速升华,资本大鳄们更是可以在市场上大展拳脚进行财富的累积……

然而,我却也闻到了空气里很浓郁的浮躁气味,网络上流传的,或者身边朋友听到的,有太多暴富的神话或者被市场吞噬的悲剧——赶上房地产上升绝佳时候购置资产的、创业公司上市亿万富豪的诞生、高利贷跑路后的血本无归……

在欧洲的时候,在不发达的罗马尼亚呆过,也在发达的西欧呆过——火车经常晚点还很慢、物流十分不发达(德国的快递员,从来不电话联系收件人,送到家门口,人不在家就走了,约个时间上门送货,那就预留至少半天时间在家等着吧)、移动支付基本上还刚刚开始……真是比起国内差太多,我很久就有一种观点,欧洲注定要没落,后续世界经济的发展,还是要靠中国,回中国,机会无限。

但是最近美国掀起贸易战后,对国内公司的制裁,一下子让人觉得,我们所谓的经济繁荣,根基是多么的脆弱——不供应基本元器件,就能够让年营收让千亿的公司说死就死。虽然说,现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产业链的全球分布,已经让所有国家利益都被绑定在一起,美国的贸易制裁,也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也许大家都会嘲笑特朗普政策的愚蠢和任性,但是美国有它自己独特的战略优势,所谓的制裁,并不是要搞死一家公司,而是表现出自身的实力,在谈判中争取博弈的筹码……

当然了,欧洲有他们自己的问题,比如说人口老龄化,尤其是德国甚是严重,所以当年为什么默克尔敞开大门接受难民,人道主义的高尚道德之外,我想也有不少关于劳动力补给的思考。但是回头来看,欧洲有他自己深厚的底蕴,抵抗社会骤变以及恢复的能力很强。还是拿德国来说——德国经济的强大,背后有强大的制造业支撑,大到全球知名的汽车、化工和机械制造行业,小到家庭作坊的机器零部件工厂,有自己核心的技术,这是其一;多年文化的累积,整个社会呈现一种自信沉稳的精神状态,价值观端正,对财富的观念比较理性。就拿买房子来说,德国人其实也一样,大多数人都想拥有自己的房产,也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工作,但是不会急躁,更不会像大多数中国人那样,搭上三代的积蓄,只为了在一线城市购置一套房。

我隐约觉得好像许多人有这么一种想法,即没有赶上房地产的浪潮,看别人买房赚了很多钱,自己就亏太多了,所以心里特别觉得难受,这种对比出来的不幸福感,我想是现在最大的问题。当价值感单一化,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后果就是对比,由此产生的落后感而觉得不开心。如果大家能不随大流,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也许我没能赶上买房的好时机,但是我把钱花在其他自己觉得很有价值的地方——比如旅行或者补充自己的知识,我心有所得,这样会不会就没有太强烈的失落感呢?

总之,中国目前是赶上了经济发展的好时候,只要努力,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只是也要认清楚所面对的现实,别被表面的繁荣而麻醉了头脑,踏踏实实干好自己的活,才是最重要的。也不要太专注于别人的财富神话,拓宽视野,养成理性的价值观……


诗酒书画欧罗巴

近些年来,来往中美之间比较频繁,感觉有些麻木,不像以前那么明显了。

2002年,我带着上海财经大学第一届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去英国伦敦学习了一年,那是我第一次出国。刚回来时,一到火车站、机场、地铁等人多的地方,就感到有些害怕,感觉要出事一样。

可能英国人烟稀少,而国内人满为患。加上当时在伦敦,我所在的大学靠近希思罗机场,不时传来那儿有恐怖活动,学校告诉我们少去人多的地方。结果呢,我一回国,哪里人都多,就感觉要出事了。

这些年从美国回来,很不习惯过马路时车不让人,感到行人很危险。一次和女儿正过马路,明明是绿灯,一个大卡车呼啸而过,像要卷走我们一样,这还是在一所小学的门囗。在美国别说闯红灯,不减速或者见校车不停,都会重罚。

上海和我家同小区的孩子,与女儿同岁,补习完功课过逸仙路时,被一辆车撞倒,抢救无效,打碎了这个原本幸福的家。伤心欲绝的父母,后来干脆卖了上海的房子,回老家生活了。这个孩子,滑轮玩得很专业,经常被请去表演。

每次回来,总能听到几起中小学生跳楼的伤心事。前阵中考当天,从上海的朋友圈中得知,有两起学霸女生跳楼,都在我家附近。

朋友家人见面,三句话不离买房、学区房、孩子补课、小升初,感觉到他们对孩子教育极度焦虑。同时,对成年的孩子,父母最担忧的又是婚事,女孩子的家长尤其担心孩子成了“剩女”,经常托咐我们介绍对象。

每次一出机场,上了出租,就有些不安,出租车司机看到我系安全带,半开玩笑说,你怀疑我的车技?也有的让我假装系上,实际上是将一个空头扣在安全带上。看着车子在人群中穿梭着“s”形,犹如过山车,我心里很不安,赶快告诉司机:我不赶车,我们安全第一。

还有一个感觉,国内、确切地说是上海日新月异,变化很快。有时几个月不在,回来时就发现我家小区门口又开了一家饭店,或者一家饭店又改名易主了,或者又增加了一家银行,又起了一座楼,整天拆来拆去的,而在美国,多少年很少变化。

每次回来,经常还在出租车上,回家路上,就能感觉到行人匆匆,节奏快,人们有些戾气,开车互不相让,有时隔着车门吵架,骑自行车的跟骑摩托的相撞,骂骂咧咧的,甚至动手。

还有一些不习惯,在一些场合如聚会、饭桌上男士抽烟不避讳,烟雾缭绕,完全不顾忌别人的感受。而在美国,我先生在有很大湖区的研究所抽烟,要开车到研究所外面旷野上。晚上在我们小区抽,“偷偷摸摸”地躲在暗处,我女儿还抗议,甚至伤心地哭,觉得爸爸没教养。

说说好的方面吧,回国不用担心枪击事件,感觉这方面更安全一些。不过话说回来,十多年来我没碰上过,即使在治安极乱的芝加哥南部,只闻警车鸣啸。上海生活极其方便,大家不出门,水果、外卖送上门,出门处处可扫码,不用带钱包,很方便。上海周边出行很便利,高鉄网络己初歩形成。而在美国,除了大城市,不开车几乎寸歩难行。

再补充一点,国内处处有摄像头,凡事有利弊,丢东西了好找线索,不好处大家帮帮忙想一想。

前几天女儿姑姑搬家,丢了个装细软的箱子,后来找关系调出监控,找到了捡箱人,失而复得。


方立在加州

我入籍美国是因为五年前以居民身份入境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时,所有的感受集合在一起,当时就决定一定要受到起码的尊重和礼遇。

本来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入美国籍的,一回到美国马上申请全家入籍。


美国车行百万里

在澳洲居住了十多年,每年都会回国住上一段时间。即便如此,还是觉得有几分新奇,几分陌生,和几分惶恐不安......

中国近年来发展日新月异是地球人有目共睹的,国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是很多海外人士都不及的,但物价的高企也是让人咂舌的。十二年前离开重庆的时候,心仪的国内品牌服装大都在1000元左右,那时候澳币兑换人民币汇率大概是1:6.5,觉得物有所值。但这几年同样品牌的服装大都在7,8仟甚至上万元,而澳币兑换人民币汇率也下滑到1:4.8,感觉商场买衣服的时候明显有不值当的味道了,也许是澳洲物价相对稳定的缘故吧,有了人民币不值钱的感慨。

国内的美食永远是最丰富,最美味佳肴,每次回来都计划要吃个够,但吃吃也腻了,特别是亲友们大聚会,一餐接一餐,热闹非凡,却没有真正细心品尝到美食的诱惑,反倒怀念在国外自己院子里种的小菜,新鲜诱人。

在国外习惯了规则下的自由,回来后极其不习惯人与人之间潜在的,所谓的意会不可言传,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在国外变傻了,简单得只剩下一根筋。国外的规则是明的,不逾越就好,而国内的规则是隐晦的,明的规则没几个人认真遵守,而暗自生成了很多大家心知肚明去不可说的暗规则。

不管怎么,故土难离,骨子里还是中国人,希望国家越来越强盛,国民生活越来越美好。仅只是回应问答话题,在有了对比的情况下,才有了些许感慨。


lily33477419

我去过很多国家,发达国家也有,贫穷国家也有,也思考了很多。比如孟加拉达卡为什么那么堵车,为什么不学中国多修高架桥和二环线三环线。为什么中国不学马尔代夫,把国家收入直接补助到人民个体上,提高本国人民的幸福指数。 国家体制不一样,国情不一样,国民期望的生活模式不一样,价值观不一样。 所以如果能在其他国家身上能看到中国的未来,我不太认同。 打个比方,日本人都很有礼貌,但是不太能容忍稍微微没有用敬语或者礼节的人群,而中国人处事不拘小节,只要大方向对的就不要太过苛责。日本人礼貌,中国人包容。你不能说礼貌是对的,包容就不对。 中国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成绩突飞猛进。安全,包容,网络发达,生活方便,都是海外朋友贴给中国的标签。进步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但是只能是在自身上找适合自己的道路,一带一路,亚投行等,都是中国领导人根据自己国家国情制订的发展策略。确实,我们还有很多不足,少部分人群素质低下,企业经营模式老旧无创新。但是我们在进步,在变革。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是大家要对我们的国家有信心,美好未来要大家共同努力。











哥谭市蝙蝠侠

国外某国,常驻3年多,第一次回国休假感觉国内又吵又闹,适应了几天。第二次回国,因为期间经历过一次生死考验,飞机落地,刚上廊桥就想趴地上......那种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感觉真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