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错了,这才是中国的母亲花(附诗一首)

母亲节的时候,很多人都把康乃馨作为母亲节的代表花卉,用来表示对母亲的敬爱与怀念。

而实际上,在更早以前,中国就有了自己的母亲花——萱草,而不是康乃馨。

萱草,俗称为黄花、黄花菜、金针、金针花、金针菜等。萱草的花形似百合,橘红色或黄红色,无香气,花未全开时,可采做菜食用,根可入药,若开花则供观赏。

《说文·艸部》记载:“萱,令人忘忧草也。或从宣。”萱,古同“萱”字。古人认为以此草嫩苗为蔬,食之令人昏然如醉,可以使人忘忧,所以又称为忘忧草,如李白《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托阴当树李,忘忧当树萱。”

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如《仪礼·士昏礼》“妇洗在北堂。”郑玄注:“北堂,房中半以北。”故北堂借指母亲。后来,就用“萱堂”来指母亲的居室,喻指母亲。

《伯兮》这首诗是描述妇女思念远征的丈夫,希望找到忘忧的萱草,种在北堂上,以解自己的忧思之情。

后来,游子要远行时,会在北堂种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记烦忧。因此,“北堂树萱”可以令人忘忧,引申为母子之情。如唐朝诗人孟郊《游子》诗云“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诗中以景喻情,深刻的流露出母子间含蓄的情感,令人为之动容。朱熹《萱草》曰:“ 西窗萱草丛,昔日何人种,移向北堂前,诸孙时绕弄 ”。如孟郊的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叶梦得的诗云:“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王冕:“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

可在中国,萱草早就成了母亲的代称,萱草也自然成了中国的母亲之花。

我们可以忘掉烦恼,忘记忧愁,但是不能忘记萱草,更不该忘记伟大的母爱。

我错了,这才是中国的母亲花(附诗一首)

守望

我怀疑

该如何将这样的岁月隐藏


母亲,总是怀揣满山的金黄

端坐在老屋的门槛

只需一眼

便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此时,我只是一片枫叶

在第一场雪来到之前

为您,拼命渲染这个季节的暖

在秋的背影里,我看见弯月

逐渐成霜


母亲,这个季节

原本是喜悦的凝重

而我,轻轻地来,匆匆地走

打一根拐杖吧,用家乡的红枣木

纵然千里,也能丈量

您褶皱的目光


母亲

我将祝福高高挂在天上

盛满油菜 小麦 野菊花

以及一缕炊烟,几把星辰

这样我就不会走失

在太阳升起的时候

总能找到您的方向

我错了,这才是中国的母亲花(附诗一首)

我错了,这才是中国的母亲花(附诗一首)

我错了,这才是中国的母亲花(附诗一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