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丹書鐵券」的由來

免死金牌這四個字,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因為這四個字在電視劇電影裡出現的頻率太高了。免死金牌是封建時期皇帝給臣子的一種特權證明。因它最高的權限是可以免死,意思就是不管你犯了什麼錯,把牌牌亮出來,皇帝都要跪下來磕頭。所以人們都稱它為“免死金牌”。

歷史上“丹書鐵券”的由來

漢高祖劉邦

最早在西漢時期,從基層一步步走上巔峰的漢高祖劉邦,為鞏固其統治,籠絡他的臣子,給親近的功臣們頒發了免死鐵券,在堅硬的鐵鑄券書上用丹砂寫下這樣的誓詞:“使黃河如帶,泰山若礪,國以永存,爰及苗裔。”意思是說除非犯有謀大逆造反的罪名,功臣及他們的子孫可以憑“鐵券”免死若干次,這就是最早的“丹書鐵券”。這裡明確說明了,謀反是不能免死的,韓信因為謀反,所以沒能免死。

歷史上“丹書鐵券”的由來

影視劇中的韓信

到了北魏時期,皇帝們經常為宗親、近臣頒授鐵券,甚至還有大臣向皇帝乞求鐵券,這樣就相當於多了一條命啊;隋唐以後,頒發"鐵券"已經很常見了,開國元勳、中興功臣以及少數民族首領皆賜予"鐵券",甚至一些寵宦、宦官也有獲得"鐵券"的,這時丹書鐵券已經成了身份的象徵。

歷史上“丹書鐵券”的由來

免死鐵券

到了南北朝時期,"丹書鐵券"有了免死的權限。早期鐵券免死次數大多在3次以下,一般為1-2次,擁有的人都覺得自己多了幾個腦袋,做壞事也能挺直腰桿了。從北魏至唐代,免死次數不斷增加,唐代後期,受賜鐵券者的子孫可以憑鐵券免死1至3次,唐代最著名的"錢鏐鐵券",是乾寧四年(897年)唐昭宗頒賜給吳越國王錢鏐的,此券可"卿恕九死,子孫三死"(即皇帝可免錢鏐本人9次死罪,其子孫可免3次死罪)。這塊免死鐵券現仍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歷史上“丹書鐵券”的由來

錢鏐

在隋唐時期,為了防偽,"鐵券"上的丹砂填字漸漸改為用金填字,故後世又將其稱為"金書鐵券"。民間流傳戲劇中"免死金牌"的名字就是由此而來的。宋代時,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從後周柴家手中謀得皇位後,為了安撫民心,下旨厚待柴氏子孫,賜柴氏"丹書鐵券",即使柴氏後人犯罪也不得加刑。小說《水滸傳》中所描寫的"小旋風"柴進家的"丹書鐵券",確實是有其歷史依據的。後來柴進遭奸人所害,差點丟了性命,最後還是梁山兄弟救了他,由此可見,“老鐵”還不如兄弟好使啊。

歷史上“丹書鐵券”的由來

趙匡胤

民間傳說中有一些大臣仗著免死金牌無惡不作,比如元雜劇《包待制智斬魯齋郎》裡面,國舅爺魯齋郎仗著祖上的福廕作惡多端,皇帝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包拯幾次上書宋仁宗都不能將其正法。最後包拯只能急中生智,把開封府死囚名單裡面的“魯齋郎”減少幾筆改成“魚齊即”,皇帝沒看出來於是硃筆通過,包拯最終才以瞞天過海之計智斬了魯齋郎。等宋仁宗發現時已木已成舟,只能裝著很後悔,其實心裡指不定怎麼高興呢。

歷史上“丹書鐵券”的由來

包拯

到了明朝,窮苦人出身的朱元璋,給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們都發了丹書鐵券,大臣們覺得多出來這幾條命不用豈不是浪費了麼,本著物盡其用的原則,這些大臣一個個開始作死起來。仗著有鐵券,不少大臣迅速墮落蛻變。殺人傷人、恃強凌弱、強佔土地、逃稅偷稅、貪婪納賄,乃至造刀槍、穿龍袍的都有。朱皇帝的眼裡是容不下沙子的,於是當時發下的丹書鐵券成了一張張催命符。這些功臣們疏忽了一個常識:伴君如伴虎,功高則震主。功臣太強,讓朱元璋感到懼怕,夢裡都憂慮部下造反、江山不保,子孫後代會做他人的階下囚。

歷史上“丹書鐵券”的由來

朱元璋

在朱元璋看來,這些功臣對王朝的國泰民安構成嚴重要挾,因此要無情地清潔。特別對其子孫構成要挾的人,有必要除之而後快。只要殺,才幹確保朱家江山千秋萬世,不丟寶座。丹書鐵券並不是使人一次次復生的神藥,而是引誘功臣加快犯錯、加快自殺的速死鐵牌。

到了清朝,取消了丹書鐵券,但是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總的來說,免死鐵券不過是皇帝籠絡人心的伎倆,錦上添花可以,雪中送炭是不可能的,所以說,領導開心時說的話,千萬不要當真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