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中間價升幅創九個月新高,怎麼回事?

央行連續多日喊話力挺人民幣,市場情緒得到改善。7月5日,人民幣中間價大幅上調415點報6.6180,而前一交易日中間價為6.6595,升幅創2017年10月11日來最大。離岸、在岸人民幣早盤也均拉昇。

並未重啟逆週期因子

7月3日開始,人民銀行官員連續針對匯率問題向市場傳遞聲音,力挺人民幣具備均衡穩定的基礎。有分析人士稱,如果有需要,可能會重啟逆週期因子。

2017年5月,央行在參考一籃子貨幣和前一日收盤價的中間價定機機制的基礎上,引入了逆週期因子,來對沖市場的順週期性,緩解外匯市場的“羊群效應”,並讓匯率更好反映經濟基本面,起到打破單邊預期的作用。2018年1月9日,人民銀行表示,已經通知中間價報價行暫停逆週期因子,體現了對市場的信心。

人民幣不具備單邊貶值的基礎

自從6月15日開始,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發生了較大幅度的的貶值。截至6月底,儘管貿易加權的美元只升值了1%,但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卻貶值了3.3%,對一籃子貨幣亦貶值2.8%。

邢自強認為,人民幣的貶值絕非中國當局通過主動貶值來應對潛在的貿易摩擦所採取的手段。事實上,自從6月15日以來,每日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比其模型估算的當天中間價要強,這可能說明人民銀行並沒有對人民幣的走貶袖手旁觀。與此同時,他稱,2015年8月人民幣迅速貶值的經驗告訴我們,主動較大幅貶值對於市場信心和中國金融穩定都是將是一種傷害。

管濤也認為近期的人民幣貶值並非政策制定者的希望。“這是市場主觀臆想出的政策意圖,人民幣升值的時候央行沒有干預,為什麼人民幣一回調就要干預呢。”

另一項影響人民幣匯率預期的因素是貨幣政策的取向問題。

近來,人民銀行連續通過MLF、定向降準等向市場釋放流動性,並且官方對流動性目標的表述也由“合理穩定”轉為“合理充裕”。

“我不認為降準等工具代表全面寬鬆。在強監管的過程中,人民銀行適度增加表內資金和信貸的供給能力,將有利於緩解表外收縮對整體社融的影響。因此這只是迴歸中性的貨幣政策取向。市場解讀成全面寬鬆可能短期促進了匯率超調。”邢自強稱。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孫國峰近日也撰文稱,要正確理解穩健中性貨幣政策,結構性貨幣政策不改貨幣政策的穩健中性取向。

他表示,近期這些貨幣政策操作特別是傳統上被認為震動性較大的準備金工具的連續使用,引發了對貨幣政策取向判斷的爭論,有觀點認為中央銀行開始放水,貨幣政策在轉向全面寬鬆。事實上,今年以來的貨幣政策操作並非放水,也非全面放鬆,貨幣政策的穩健中性取向並未改變,不宜根據表面現象就簡單地認為降準就是放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