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寇神器,記中國抗戰時期的迫擊炮(一)

據二戰後統計,戰爭期間的一半的士兵傷亡系火炮殺傷。而在中國抗日戰場,這個比例還可能會更高。

在二戰前的日軍,已經是一支基本現代化的軍隊了。日軍的步兵大隊(營)就裝備有兩門70毫米步兵炮,還另外裝備了大量基本不佔編制的擲彈筒。和日軍抗衡的中國軍隊,也急需一個合理的火炮配置。面對龐大而又長期的戰爭消耗,像中國這樣的一個大國,單純的依靠武器進口無疑是不現實的,只有立足於自身的軍工生產, 才是中國抗戰最重要的武器來源。

可當時的現實卻是,國民黨中央政府在抗戰之前,在火炮生產上只對迫擊炮感興趣,除閻錫山的山西省和已經淪陷的東北外,全中國的其他省份竟然都沒有生產壓制火炮的能力。以至於在1931年,當金陵兵工廠試製成功民20式82毫米迫擊炮以後,82毫米迫擊炮馬上就成為了當時中國軍隊的主力迫擊炮。

蕩寇神器,記中國抗戰時期的迫擊炮(一)

中國軍隊的迫擊炮陣地

因為82毫米迫擊炮已經屬於中型迫擊炮,威力大的同時個頭也大,生產的難度和成本也高,此時中國軍隊還急需一種輕型的迫擊炮來和82炮搭配,將輕型火炮配置到基層步兵作戰單位中去。

就在這時候,擺中國人面前有兩種選擇。第一個選擇是當時世界上較為先進的60毫米迫擊炮,其實國民政府很早就專門派人到歐洲考察,已經接觸過當時非常先進的法式M1935型60毫米迫擊炮,可惜卻一直沒有能夠引起重視。這是因為當時已經引起了中方高度重視的,是日本人的50毫米擲彈筒。

說起小日本的擲彈筒,這種武器真是一種極端思想的體現,就像是小日本的三八大蓋一樣,做工貌似簡單,其實較為精良,用起來看似容易,其實對人的要求極高。擲彈筒是沒有支架的,發射時需要由射手用純手工來確定角度。解放軍的開國少將,陸軍炮神趙章成就及其及擅長用這種方式來打迫擊炮,去掉支架的大口徑迫擊炮一旦到了趙章成手裡,立馬乖得像個哈巴狗似的,趙章成可以做到讓迫擊炮指哪打哪。但是這個趙章成可是被紅軍譽為“炮神”的人物好不好。若普通的一個士兵,不是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哪裡玩得轉擲彈筒這種高難度玩意。所以當時日軍裝備的擲彈筒,就是這麼個看上去簡單,用起來卻撩人的玩意。

蕩寇神器,記中國抗戰時期的迫擊炮(一)

神炮手趙章成

國民政府傾向於選擇學習日軍,給自己的軍隊也裝備擲彈筒,真是一大敗筆,國民政府完全沒有考慮到自己和小日本比起來,還欠缺兩個重要的因素,一是小日本的軍隊火炮配置遠比中國軍隊合理,擲彈筒只是作為日軍火炮裝備中的一個序列而已,日軍還有另有其他的火炮裝備配合,可以共同形成完整的火力覆蓋和補充體系,而中國軍隊完全做不到這一點,基層有了門火炮就興奮得不要不要滴,完全當它是個包打天下的金疙瘩。

另外還有更要命的一點,就是中國軍隊缺乏訓練,本來中國軍隊就缺少彈藥,而擲彈筒的訓練要求又遠高於迫擊炮,擲彈筒的訓練還需要消耗大量的彈藥,這種消耗真是讓貧窮的中國軍隊捨不得。

蕩寇神器,記中國抗戰時期的迫擊炮(一)

日本人的擲彈筒訓練

及時到了今天,很多網絡上很多人還在大談軍隊的成本應當如何如何,其實這種水平和清朝的水平都差不多。當清朝的軍隊後期裝備了新式的洋槍以後,就有一位巡撫大人因為這些洋槍而大為頭疼。因為在洋槍的使用訓練中,需要有實彈射擊,可是一旦實彈射擊訓練,就需要花錢買子彈,而買子彈就需要巡撫大人支付費用(子彈可比磨刀石貴太多了)。這位英明的巡撫大人經過學習,大致地瞭解到子彈的軌跡是一種叫拋物線的神奇事物以後,他最終毅然決定,士兵的訓練仍以拳腳功夫為主,實彈射擊訓練用同樣的拋物線運動來代替完成,每天洋槍隊的士兵都要加練扔石頭若干(後期改為扔土塊,據說是方便觀察著彈點),士兵即可深刻的理解子彈拋物線原理,還完全不需要耗費巡撫大人的銅板。一個完美的大清山西新式陸軍實彈射擊訓練解決方案,就此隆重出爐。

時代變了,只要人的思想不變,即使已經學習了一點知識的皮毛。也不會有什麼用,別以為換身馬甲,別人就不認得了。

本以為在國民政府的輕型迫擊炮規劃步入誤區以後,國民黨就只能緊跟日本人的步伐,一心一意的去研製擲彈筒,原來這還不算完。國民政府不僅僅是在輕型支援武器的選項上左右搖擺,就是辦起事情來下個決心,也非要等到最後關頭。

直到抗戰全面爆發以後,國民黨軍才猛然發覺,如果說日本人的92步兵炮堪稱國軍重機槍殺手的話,那日軍的擲彈筒簡直就是國軍的輕機槍剋星。在嚴酷的戰場損失擺到了面前,此時的國民政府才如夢初醒,開始病急亂投醫。急忙嚴命第30兵工廠加緊研發擲彈筒。隨後又如夢遊般的安排了第50兵工廠,開始仿製M1935試驗的60毫米迫擊炮。

到了1938年12月,國民政府千呼萬喚的擲彈筒終於研製成功,在1939年量產的民27 式50毫米擲彈筒,年產量為1.03萬具,最大射程220米。這些應急裝備,當然是被配給了國軍嫡系的步兵排。可是這些良苦用心的國府大員運氣實在比不上大清的巡撫,大清巡撫的嶄亮洋槍,無論打的準不準都能嚇唬住山西的老百姓。可是小日本卻偏偏是個愣頭青,一定要上來試試國軍嫡系的新式武器,究竟好不好使,小日本嘗試的最終結果,當然是這批優先且緊急生產的擲彈筒,毫無疑問的水銀瀉地般給國府大員們帶來了罵聲一片。

蕩寇神器,記中國抗戰時期的迫擊炮(一)

擲彈筒

回頭再說說仿製60迫擊炮的第50兵工廠吧,50廠就沒有第30兵工廠的好運氣了,他們經過反覆試製以後,居然將M1935式迫擊炮的研製工作陷入了停頓。停頓的原因也非常簡單,中國當時生產不了迫擊炮必須的鋼材。兵工廠需要試製出合適的鋼材後,才能把仿製工作繼續推進下去。這時的前線在不停的死人,國土和陣地都在不停的丟失,可後方能做的,只能是不停的鍊鋼和嘗試。這情景真是應了老祖宗的一句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一直等到了1941年,在前面已經丟了先機,可現在又被罵的不行,實在等不下去的國民政府,緊急從美國進口了6000件迫擊炮的炮身鋼材,這批炮管的到來,才讓M1935迫擊炮的仿製工作才得以繼續推進。

蕩寇神器,記中國抗戰時期的迫擊炮(一)

民31式迫擊炮

就在差不多同時,中國軍工人的前期努力也開始有了回報,在兵工部門經過幾年的大練鋼鐵以後,居然也找出了碳素鋼自鍛炮管,鋼板卷制等等土辦法,大致解決了炮管問題,此時除了迫擊炮的彈簧鋼絲還需要進口以外,已經基本解決了火炮的鋼材問題。在1943年時,國民政府仿製M1935的民31式迫擊炮正式定型,此炮在抗戰期間共生產了近一萬七千門。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