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劉禪還當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噢nini

有一句話叫“

少年英主老昏聵”,劉禪大抵就是這樣的人。劉禪之所以被後人爭議不斷,就是因為大家對他的一生沒有分開看,所以得出了以偏概全的結論,要麼說劉禪昏庸無能,要麼說劉禪是個英主,沒有傳說的那麼笨。那麼劉禪到底是個什麼樣人?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知子莫如父,劉備臨死時對劉禪有過評價:聽聞諸葛丞相稱讚你聰明而有度量,高於眾人的期望。如果真的如此,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要努力呀!

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脩,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

由此可見,在劉備心中,他明白諸葛亮誇劉禪是言過其實,因此勉勵劉禪要加強自我修養,多努力提高自己的學識,以繼承大業,執掌朝政。

劉禪在劉備死後,尊諸葛亮為相父。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那麼劉禪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劉備死後,蜀漢分兩派,一派為蜀地當地的官員,一派為荊州外來的官員。而能夠平衡兩方關係的只有諸葛亮一人而已。因此,有諸葛亮主政,方才能保持蜀地太平。即使如此,還是發生了多起叛亂,牂牁郡太守朱褒佔據本郡反叛,南中地區也相繼叛亂。後來叛亂被平息。

還有一重要事項就是攻還是守的問題,作為益州的本地官員,當初迎劉備入蜀是為了強大益州,而非統一天下,因此他們的主要論調為守。而作為外來勢力的劉備集團,以諸葛亮為首,他們的主要論調為攻,目標是統一天下。是戰還是守,基調由諸葛亮來倡導,最終由劉禪來拍板

於是就形成了這樣的局面,劉禪極力贊成諸葛亮的建議,以攻為首,在數年間多次發動對魏的戰爭,保持了數年蜀漢在戰爭態勢上對魏的優勢。

諸葛亮死後,局勢很動盪。首先是楊儀和魏延爭權,劉禪在關鍵時刻,聽取了費禕、蔣琬等人的意見,果斷的站在了楊儀這一邊,斬殺了魏延,穩定住了局勢。其次大臣李邈趁機詆譭諸葛亮,說諸葛亮窮兵黷武,空耗國庫,致使蜀地民疲物凋,應該放棄戰爭,保境安民。劉禪聽後大怒,處死了李邈。

而後,劉禪繼續保持諸葛亮時期的基調,以攻為守,讓蔣琬代替諸葛亮主政來穩定局勢,順利完成了去諸葛亮時期的政權穩定。

蔣琬死後,劉禪開始親政。此時主守勢力抬頭,很多將領張翼、廖化等都不太支持北伐,文臣中也有許多人主張保境安民。劉禪力排眾議,繼續支持主戰派費禕、董允、陳祗等人,但是迫於眾大臣的壓力,北伐規模開始變小,主要集中在隴西一代進行局部戰爭。

多年的戰爭勞而無獲,尤其是姜維在作為大將軍錄尚書事期間,比諸葛亮更加熱衷於北伐,發動戰爭甚至比諸葛亮時期還要頻發。但是大多數戰爭都是損兵折將,勞而無功。最後劉禪有點灰心,再加上年齡老態,不再有雄心壯志,於是劉禪開始躲進深宮,讓黃皓專權。

其實黃皓對於劉禪來說只是一個宦官而已,掀不起什麼大的風浪。即使在黃皓和姜維之間發生矛盾時,劉禪還是站在了姜維這一邊,讓黃皓向姜維道歉。但是姜維有點想多了,姜維認為黃皓在朝中有盤根錯節的勢力,生怕自己回朝後遭到報復,於是請求留在沓中屯田,劉禪無奈,於是同意了。

從此時起,劉禪的執政開始進入老年昏聵期。鍾會在關中部署兵力,有南下漢中的跡象。姜維給劉禪寫信告知,提醒劉禪急早派兵加強防守漢中的兵力,但是黃皓卻告訴劉禪魏兵不會進攻漢中。劉禪此時選擇相信黃皓,錯誤自此犯下

後來,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伐蜀,幾乎兵不血刃的就佔領了漢中。隨後鄧艾偷渡陰平,佔領了江油,然後在綿竹擊敗了諸葛瞻,威脅成都。

劉禪在最後時刻再次頭腦清醒,急忙組織了人生最後一次御前會議,在會議上有人主張逃,有人主張戰,有人主張降。大儒譙周力排眾議,為劉禪分析了大形勢,認為投降是最好的出路。劉禪採納了眾人的意見,最後獻城投降。

劉禪的晚年過的很安穩,以至於有樂不思蜀之說。因此劉禪背上了千古罵名,人稱“付不起的阿斗”。

劉禪就是這樣一個人,年少時和大臣同進同退,是個合格的君主。經過多年的折騰,沒有什麼效果,自己也心灰意冷,於是變成了老年昏聵的君主。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劉禪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們需要分時期來說,不能簡單的給劉禪貼標籤,說他是個扶不起的阿斗。少年及中年的阿斗還是很有作為的,但是到了晚年,鬥志喪失,變成了昏聵之君。這是個很正常的現象,孫權也是這樣的人,因此我們不能求全責備劉禪一人!


每日趣評

劉禪,劉備的長子,蜀國的皇帝。據說他母親晚上做夢,夢到吞下了北斗星而懷孕,所以又有小名叫“阿斗”。


劉禪做了幾十年的皇帝,最後將父輩們奮鬥了一輩子的江山拱手相送,而被後人譽為“扶不起的阿斗”,以形容他的庸碌無為。


然而,有書君卻認為劉禪雖不是一個有大作為的皇帝,但也不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



一、治國有方,在位時間最長


17歲的劉禪於公元223年登基稱帝,至公元263年降魏下臺,在位時間共41年,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


諸葛亮輔佐劉禪十來年後,死於公元234年,他死後,劉禪還做了29年的皇帝,在群雄爭霸、兵荒馬亂的動盪年代,劉禪的蜀國沒有發生內亂,也沒有被其它國家吞併,還能存在這麼久,說明劉禪還是有相當的才能的。


二、飽讀詩書,遇事有主見


為了培養劉禪,劉備可是費了不少心思,從小就讓他讀《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又讓他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還讓他學武,學射箭。諸葛亮評價劉禪“仁愛機警,德行好,尊重學者。”


劉禪是一個很有主見的皇帝,對於諸葛亮的北伐主張,他是持反對意見的,但是為了尊重諸葛亮,劉禪還是全力支持他。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叫停了耗費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並注重發展農業生產,以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


劉禪治理國家也有自己獨特的方式。他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管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既滿足了大臣職位高升的心理,又杜絕了大臣權力太重問題。


蔣琬死後,劉禪開始自理國事,獨掌大權,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來大小事情由丞相裁決的政局。



三、用人不疑,寬宏大量


劉禪小時候由於戰亂,被父親遺失在外,是趙雲七進七出將他救回,他從小跟隨父親四處奔波,對父親身邊的大臣們非常依賴信任,登基後冊立的兩位皇后都是張飛之女,還尊諸葛亮為相父。


諸葛亮死後,官員李邈上書誣衊並欲清算諸葛亮,被劉禪當即處死。劉禪對諸葛亮就如親生父親,生前對他孝順有加,死後為他立太廟,安頓好他的子孫。可見他重情義,恢宏大氣。


對於降將,劉禪也做到用人不疑。司馬懿發動政變,夏侯霸被迫前來投奔蜀漢,但因山路難行,在途中迷了路。劉禪得知後派人去接應,待見到夏侯霸後還安慰他說:“你的父親是在戰場上戰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殺死的。”劉禪又指著自己的兒子說:“這是夏侯家的外甥。”最後封夏侯霸為車騎將軍。


對於罪臣,劉禪也能做到寬容大度,不牽連其他人。魏延造反,卻誣造楊儀造反。劉禪提出疑問“以魏延你自己的能力,足夠對付楊儀,為什麼要自斷出路?”劉禪將魏延殺掉後,沒有將他一概否定,也沒有追究他的家人,而是感恩他之前的功勞,給他賞賜了棺材,這在歷史上是極其少見的。


四、樂觀豁達,大智若愚


劉禪由於過度相信宦官黃皓,以至於耽誤了戰機,魏國大舉伐蜀,劉禪唯有舉手投降。劉禪被俘到洛陽後,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還把他的子孫和原來蜀漢的大臣五十多人都封了侯。


司馬昭為了試探劉禪,特意大擺宴席,並請歌女表演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漢大臣看後傷心落淚,唯有劉禪笑顏逐開。


過了幾天,司馬昭又問劉禪“是否還想念蜀地?”劉禪樂呵呵地回答說“這兒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於是就有了“樂不思蜀”這個成語。


許多人包括司馬昭都認為劉禪是個不思進取,沒心沒肺的無用之人。其實不然,劉禪是大智若愚,他很清楚目前自己的形勢,根本無力抵抗,唯有順從,才能保全自己,保全一群大臣,保全蜀國的子民不用因為戰爭而生靈塗炭、流離失所。


試想一下,做了忘國君,痛失家園,成了千古罪人,誰的心裡會好受!劉禪心中肯定悲痛萬分,可是他是一國之君,身系千萬子民的生命,他必須為他們負責,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唯有忍辱負重,樂觀面對。



綜上所述,有書君認為劉禪不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而是一個有智慧、宅心仁厚、愛民如子的好皇帝。



有書共讀

劉禪在人們的心目中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對庸人的戲稱。事實果真如此嗎?在充滿著詭計與狡詐的三國鬥爭形勢之下,有時候聰明反被聰明誤,例如曹操,例如周瑜……我們常說大智若愚,這句話可以用在一直被我們小看的阿斗身上。

劉禪,劉備之子,於劉備去世後繼位成為蜀國皇帝。諸葛亮等賢臣相繼去世後,蜀國逐漸衰敗。後魏國大舉伐蜀,劉禪投降。劉禪被俘虜到洛陽後,司馬昭為了籠絡人心,穩住對蜀漢地區的統治,用魏元帝的名義封他為安樂公,還把他的子孫和原來蜀漢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有一次,司馬昭大擺酒宴,請劉禪和原來蜀漢的大臣參加。宴會中間,還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漢的大臣看了這些歌舞,想起了亡國的痛苦,傷心得掉下了眼淚。只有劉禪看得喜笑顏開,就像在他自己的宮裡一樣。司馬昭觀察了他的神情,宴會後,對賈充說:“劉禪這個人沒有心肝到了這步田地,即使諸葛亮活到現在,恐怕也沒法使蜀漢維持下去,何況是姜維呢!”

過了幾天,司馬昭在接見劉禪的時候,問劉禪說:“您還想念蜀地嗎?”劉禪樂呵呵地回答說:“這兒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此間樂,不思蜀”。“樂不思蜀”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一直陪伴劉禪的大臣邵正在旁邊聽了,都覺得太不像話。但司馬昭認為自己看清了劉禪是個不求上進的人,不會對自己造成威脅,就沒有想殺害他。劉禪也因此在人們的心目中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對庸人的戲稱。事實果真如此嗎?

一種觀點認為劉禪雖然不是一個聰明有為的君主,也不是一個完全懦弱無能的人,他起碼擁有中等的智慧,那一頂”扶不起來的阿斗”的帽子,實在應該給他摘掉。理由是:劉禪於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臺,稱帝在位41年,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在那種群雄割據、兵連禍結的動亂年頭,能執政這麼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不行的。有人把劉禪安穩地做皇帝歸因於諸葛亮的輔佐。其實,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他死後,劉禪還做了29年的皇帝,很難說全是諸葛亮的輔佐之功的。

為了讓劉禪見多識廣,掌握治國本領,劉備讓其多學《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並由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讓他讀;又令其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不僅如此,還令其學武。《寰宇記》有記載:“射山,在成都縣北十五里,劉主禪學射於此。”對於劉禪的表現,諸葛亮是很滿意的。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這個敏字可說明阿斗並非愚蠢之人,不然諸葛亮豈不是有心諷刺了?《晉書·李密傳》中也記載,李密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劉禪得諸葛亮而與強魏抗衡。

不僅如此,在北伐的問題上,劉禪的頭腦也非常清楚,諸葛亮急於北伐的時候,他規勸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儘管諸葛亮置自己的規勸與不顧,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魏延造反,卻誣奏楊儀造反。劉禪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說:“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魏延被殺後,劉禪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為了防止權臣權力太重問題,劉禪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管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蔣琬死後,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獨攬,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鉅細,鹹決於丞相”的政局。因此,從歷史的真相來看,劉禪決不是個庸主。


史記英雄傳

嘆口氣,替阿斗翻案也不是上面這倆答案的翻法。先捋一下罷丞相捎帶蔣琬、費禕權力分屬問題。

漢末制度,事歸臺閣,三公具位,換句話說,尚書檯才是國家權力中樞。因此,錄尚書事,也即總領尚書檯事便可職無不總。

扒拉扒拉漢末三國另兩家幾位錄尚書事的:曹操、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全尚。

皇帝臨時抱佛腳產物的全國丈暫且不提,這幾位是幹啥的,一目瞭然。三馬同槽攬權時並非丞相,但有一點必須必,那就是錄尚書事。錄了尚書事才是貨真價實的權臣。至於剩下的職稱,是叫丞相也好,叫司空也罷,叫撫軍大將軍神馬都沒有本質區別。

懂得制度,才能明白劉備一登基即命諸葛亮以丞相錄尚書事的分量,不懂制度,才會糾纏於開不開府,冒出大耳朵不完全信任孔明的大新聞。

嗯,我說的就是易中天。此公聊了半天蜀漢政治,說了半天諸葛、蔣琬、費禕,卻沒一句涉及錄尚書事問題,可見此公完全不瞭解官制。研究歷史卻不懂制度,即便是玩票都談不上資深,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於是阿斗收權說流佈一時。

捎帶一說,在記憶中早年有學者為阿斗翻案,提過廢相說。論壇大戰,亦有人以此作為阿斗不滿孔明集權之旁證。反正易大教授使用他人觀點不說明也不是一回兩回,甚至解釋三顧茅廬與孔明自薦問題都是據十多年前的論壇剩料為己有,又欠缺史學常識,見風就是雨,拉到籃裡就是菜,鬧出笑話也在所難免。(為一些看官擬問:以XXX之尊咋會跑網上找論點?——╮(╯▽╰)╭)

再回到蔣琬、費禕,蔣琬掌權時的職位為何?

亮卒,以琬為尚書令,俄而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

此時費禕的職位為何?

亮卒,禕為後軍師。頃之,代蔣琬為尚書令。

這叫蔣琬、費禕共掌朝政,蔣琬掌政,費禕統軍?

是的,費禕傳後頭緊跟著一句:

琬自漢中還涪,禕遷大將軍,錄尚書事。

易教授於是想當然耳,但查一下實為本紀體的後主傳:

(建興)十三年……夏四月,進蔣琬位為大將軍。……(延熙)六年冬十月,大司馬蔣琬自漢中還,住涪。十一月,大赦。以尚書令費禕為大將軍。

這前後兩句就隔了八年有餘╮(╯▽╰)╭

再看看費禕分權原因:由是琬遂還住涪。疾轉增劇,至九年卒,諡曰恭。

至少蔣琬疾病,不能理政是主因,看不出後主因素。倘若後主打算分權,這八年多幹嘛去了?蜀漢中樞真正分權,是在蔣琬身後,標誌便是(姜維)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其後董厥、樊建、諸葛瞻等均【平】尚書檯事。

可見制度問題何等關鍵,不懂制度談政治,難免牛頭不對馬嘴。替易中天挑臭蟲也算是當初應景的“顯學”,其實長篇大論說錯兩句無傷大雅,於基本制度一團漿糊,才是根本性錯誤,足以導致政治分析悉成鬼話抑或廢話。論證的第一步就錯了,還用往下看?一句洩底而已。

孔明身後無相,完全不必往分權上想,若是分權便不會令蔣琬獨錄尚書事。只要細讀史料,答案自顯:

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諡君為忠武侯。

這是遼東管寧當年的觀點,我以為然。丞相成為諸葛亮的專有稱號,與建興年號不易同例,表達的是對諸葛亮的至高尊崇。

阿斗固未在孔明身後即行分權,但此公並非打醬油,細讀史料便知玄機:

亮卒,以琬為尚書令,俄而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時新喪元帥,遠近危悚。琬出類拔萃,處群僚之右,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守舉止,有如平日,由是眾望漸服,延熙元年,詔琬曰:“寇難未弭,曹叡驕兇,遼東三郡苦其暴虐,遂相糾結,與之離隔。叡大興眾役,還相攻伐。曩秦之亡,勝、廣首難,今有此變,斯乃天時。君其治嚴,總帥諸軍屯住漢中,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又命琬開府,明年就加為大司馬。

可見,蔣琬並非立即大權獨攬,而是歷經考察,才堪大任,阿斗方授予全權。這像是提線木偶所為麼?

再看其後搭的班子,費禕是保守派,姜維是激進派,共同特點是廉潔奉公,又可相互制衡。這又像是提線木偶所為麼?

至於對外態度,眾所周知,姜維與陳祗一條線,陳祗和誰一條線?陳祗因支持姜維北伐,與譙周對噴,而這位的政治名片便是上承主指,借問後主於北伐態度如何?

再看其後,滿朝文武都對姜維不滿,這位又好死不死去找黃公公的麻煩,結果如何呢?莫說喪家喪命,兵權削了沒有?平尚書事的諸葛瞻等打算架空換馬,黃公公又新結仇怨,若無皇帝罩著,試問姜伯約是如何全身退出成都的?

末了國破,姜維一計害三賢,只是因為心存漢室?拜託,這位當年可是正兒八經被迫降的魏臣。再想想?

再看一位:董允。

這位是蜀漢海剛峰,阿斗打算選美,被這位給批了。須知,比起曹丕之流選美選來一堆後媽,後主不過小清新而已。黃皓同志打算掙個政治前途,又被此公給碾壓了。種種打臉,阿斗自然不爽,忍了很久,找姜維同志吐槽:“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

問題來了。皇帝一生氣,後果很嚴重,現下阿斗受了這麼多年窩囊氣,咋董允同志打諸葛亮時代混到費禕時代,捎帶官運亨通,位列“四相”?難不成阿斗果然是牌位?

十二年正月,琰妻胡氏入賀太后,太后令特留胡氏,經月乃出。胡氏有美色,琰疑其與後主有私,呼(卒)五百撾胡,至於以履搏面,而後棄遣。胡具以告言琰,琰坐下獄。有司議曰:“卒非撾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琰竟棄市。
十二年,亮卒,後主素服發哀三日,邈上疏曰:“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偪,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沒,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後主怒,下獄誅之。

血淋淋的事實告訴我們,別拿皇帝不當領導。神馬安漢將軍,神馬車騎將軍資深元老,阿斗一怒,嗚呼哀哉,十足的法家風範。

對比董允便可發現,同樣是批逆鱗,劉琰是資深醬油黨,李邈是資深JY,換句話說,這倆殺之於政治穩定無礙抑或有利,有益則從,無益則去,阿斗扶不起乎?

阿斗晚年的確多昏,但看其中樞用人,姜維、陳祗、董厥、樊建、諸葛瞻,有哪個可以戴上奸臣帽子?能吐槽的無非一黃皓而已。陳祗之後,黃公公在外朝勾搭了誰?居然有如此能量,一人亡一國?若把賬算到陳祗頭上,感情黃公公連接上下,鼎立支持北伐?╮(╯▽╰)╭

黃公公固然很可能不是啥好東西,但把蜀漢滅亡的鍋丟給一黃門背,嘿嘿:

瞻、厥等以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宜表後主,召還為益州刺史,奪其兵權;蜀長老猶有瞻表以閻宇代維故事。晉永和三年,蜀史常璩說蜀長老雲:“陳壽嘗為瞻吏,為瞻所辱,故因此事歸惡黃皓,而云瞻不能匡矯也。”

以當時的實力對比,吳蜀不能居半,鼎立已然勉強。曹魏固然可以一次戰損上萬人卻無傷大雅,甚至可以從容內訌,蜀漢施政略有閃失即招滅頂之災。因此,亡國之鍋阿斗固責無旁貸,但就此論其無能草包,未免太過。四十年聖明天子,古今可有一人?相較梁武帝、唐玄宗抑或你懂的晚年,阿斗算得可恕。

於虎爭之際,偏居一隅,穩坐皇位四十年,外卻強敵,內無變亂,眾正盈朝,可議者一宦而已。明明生殺予奪,大權在握,卻深諳白手套之道,以至於要細查史料方能分析出皇權干涉的蛛絲馬跡,這種人是昏君?看官若是打工的,看看領導;若是老闆,捫心自問,業績手段比阿斗如何?若阿斗是中人之資,不如者即凡下;若阿斗是凡下,不如者即蠢材,如是而已。

末了一說,別以為老爹留下一賢明二爹,尊用便無需過腦,對,烏江邊那個重瞳耍酷的,說的就是你,你二爹呢?╮(╯▽╰)╭

末了再說,孫伯符託孤張昭,吳中稱謂之仲父,對,張府門口那個堆土縱火的長上短下羅圈腿,說的就是你,你二爹呢?╮(╯▽╰)╭——從善如流,補黑如左(~ ̄▽ ̄)~

覓心小鎮

劉備去世後,由兒子劉禪繼位,劉禪的小名叫阿斗,是個愚笨無能的人。一開始,由於有諸葛亮等有才能的人輔佐,所以還沒有什麼大問題。後來,這些賢人先後去世,蜀國也就很快被魏國滅了,劉禪因此投降並被安排到魏國的京城許昌居住,被封為安樂公。

有一次,司馬昭說:“安樂公,您離開蜀地已經很久了,因此我今天特別安排了一場蜀國的舞蹈,讓你欣賞!”有這種美事,劉禪很高興。

《三國志》為晉代陳壽所寫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歷史書,也是現在考證三國曆史重要文獻。

司馬昭問道:“你還想不想回西蜀的家鄉呢?”劉禪答道:“這裡有歌有舞,又有美酒好喝,我怎麼捨得回西蜀國呢!”正因為如此,劉禪的昏庸無能在歷史上出了名,後來,他被冠以“扶不起的阿斗”之名廣泛流傳。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人們對此歷來有不同的觀點。

大多數人認為劉禪的確是昏庸誤國。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說法。他們認為劉禪雖然不是一個聰明有為的君主,但也不是一個如此懦弱無能的人,他起碼擁有中等的智慧。理由是:據《三國志》記載,劉備給劉禪的遺詔中有這麼一段話:“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白:諸葛亮對射君稱讚劉禪的智慧,射君又將這些讚辭告訴了劉備。劉備很高興予以勉勵。諸葛亮不是阿諛奉承的人,劉備更是精明,所以劉禪則不是愚蠢無能的人。

司馬懿葬於洛陽首陽山,因臨終囑咐:喪事從簡,不起墳頭,不立碑,不設葬品,不栽樹,不修陵道等,後稱“高原陵”。

事實也是這樣,劉禪從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臺,稱帝在位41年,是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有人把劉禪安穩地做皇帝歸因於諸葛亮的輔佐,其實,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他死後,劉禪還做了29年的皇帝。在那個群雄割據、兵連禍結的動亂年頭,能執政這麼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不行的。

還有,為了讓劉禪見多識廣,掌握治國本領,劉備讓他多學《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不僅如此,還讓他學武。《寰宇記》有記載:“射山,在成都縣北十五里,劉主禪學射於此。”對於劉禪的表現,諸葛亮也是很滿意的。

蜀漢時期盛水器壺,為三國時期蜀國軍隊遺留物,現藏於恩施博物館。

而且在北伐的問題上,劉禪的頭腦也非常清醒,他規勸諸葛亮道:“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儘管諸葛亮置他的規勸於不顧,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

雖然劉禪與諸葛亮君臣之間也存在著一些不和諧的音調,但劉禪卻一直保持著剋制的態度,顧全大局。諸葛亮死亡的消息傳來,劉禪連日傷感,不能上朝,竟哭倒於龍床之上。當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

劉禪墓位於洛陽市孟津縣一個鄉村,如今就只剩下這麼一個玩意兒。

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劉禪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後來,魏延造反卻誣奏楊儀造反。劉禪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魏延被殺後。劉禪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還有,為了防止權臣權力太重問題,劉禪以費秫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官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等蔣琬死後,劉禪大權獨攬,解決了蜀國多年大小事取決於丞相的局面。

對於劉禪“樂不思蜀”的故事,我們大概可以這樣解釋:同樣是投降後宣佈退位的皇帝。劉禪做了八年的安樂公後壽終正寢,東吳的孫皓則被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賜毒酒殺了。人要懂得變通,這也許是劉禪的高明之處吧。


圖文繪歷史

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目中,劉阿斗是廢材無能、沒心沒肺、昏君蠢貨的代名詞,坐在皇位上一事無成,還淨拖諸葛亮、姜維等人的後腿。然而諸葛亮對於這位劉阿斗,一度的評價還頗高。據劉備的遺詔中說,諸葛亮曾經感嘆,劉禪最近表現的智慧和度量大有提升,超過了期望值。劉備還就此評論說,阿斗乖乖,你真能如此,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這事兒當然可能是諸葛亮為了顧及劉備和朝廷的面子,空泛地稱讚一下劉禪,讓病榻垂危的劉備高興。但劉阿斗確實不能同歷史上那些純粹昏庸無能,禍國殃民的皇帝相提並論。

阿斗的父親劉備大半生輾轉中國,從河北省一路顛沛到湖北省,阿斗的母親不是劉備正妻,而是姨太太甘氏,在死後才被追封為皇后。阿斗生下來一年就遇上了當陽大潰敗,差點陷沒在亂軍之中,幸虧趙雲拼死相救才得以存活,沒兩年又差點被繼母孫夫人給綁票到東吳,稱得上幾經風雨了。

223年劉備去世時,劉禪年僅17歲,對一個皇帝來說,算比較年輕了。這位年輕的皇帝,從公元223年到公元264年,連頭尾坐了42年的皇位,三國11位皇帝中名列第一。在這42年中,蜀漢始終是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國,而且屢屢與強大的魏國處於軍事對抗狀態。按照通常理解,就是窮兵黷武,自取滅亡。但就在這種情況下,蜀國前期政通人和,後期雖然民眾負擔重,但政治依然保持整體穩定。

後三代的魏國、吳國,都是權臣橫行,挾持君主。魏國的司馬懿父子把持國政,吳國先後有諸葛恪、孫峻、孫綝擅權。“聰明”的孫亮被廢黜帝位,而“勇敢”的曹髦被司馬昭的家將直接殺死。

相反,外表昏昏碌碌的劉阿斗,卻繼續坐在君位上。他的國家,朝臣之間的爭鬥,其烈度遠小於魏、吳後期動不動舉兵造反。即使與吳魏的開國皇帝曹丕、孫權相比,阿斗本人也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對待臣下,多數時候是相對溫和的,更不怎麼逼死臣僚。與吳國末代皇帝——暴君孫皓當然就更不能比了。

這些固然可以歸功為劉備、諸葛亮在前期打下的基礎,但劉阿斗本人的素質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樣是決定性的。劉阿斗的治國,頗有“順其自然”的味道。前期諸葛亮位高權重,而且行事謹慎,劉阿斗就老老實實把國政完全託付給諸葛丞相,自個放手吃喝玩樂。等諸葛亮去世後,蔣琬、費禕等先後遵行諸葛亮的遺命,為政同樣謹慎,但才能、威望不如諸葛亮,阿斗就逐步把權力收回來,同時給予他們足夠的支持和發揮空間(諸葛亮死後,就不設丞相了;蔣琬死後,阿斗開始自己管理政務)。而在費禕之後是姜維掌握軍權,阿斗對姜維的支持就不是百分百的了,同時任用諸葛瞻、董厥、樊建等人分權。

總之,劉阿斗並不能稱為通常意義上的聖君明君,但知道怎樣確保自己的安全和帝位。他能看似昏昏碌碌地在皇位上坐42年,尤其後30年是在離開諸葛亮輔佐的情況下。至於最後在鄧艾兵臨城下時的不戰而降,或者投降後“樂不思蜀”的表演,更多都是屬於明哲保身的手段。我們可以指責他的選擇毫無氣節,愧對老爹劉備和相父諸葛亮,但至少劉阿斗確實圓滿地達成了自己的目的。

(摘自老巴的作品《諸葛亮》,2017年出版)


巴山夜雨涮鍋

劉禪,凡人,罷了;

目前針對阿斗眾說紛紜,有認為阿斗“此間樂,不思蜀”,扶不起之主;也有些人認為阿斗是識時務,明哲保身,但有幾人設身處地現在阿斗的立場,問過自己,你要是他,你面對當時的局面會怎麼做呢?

晉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至於是!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況姜維邪!”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也。”郤正聞之,謂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先人墳墓,遠在岷、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禪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從這段描述可以看出,劉禪在演戲,他的目的呢?活命!這是本能的趨勢,當他面對虎狼環飼的局面時,他本能的會保護自己,因其性格偏弱的原因,第一反應會是向對方示弱,玩些拙劣的把戲以博眾人一笑,緩和氣氛,從而增加自己的存活概率,這是阿斗的邏輯,但是,他並不夠聰明,他只是在本能的趨勢下用最基礎的當時展現他的求生欲,難道大家要問了,還有更高級的麼?當然!可以參考跟阿斗同命運的吳少主孫皓。

庚寅,帝臨軒,大會文武有位及四方使者,國子學生皆預焉。引見歸命侯皓及吳降人,皓登殿稽顙。帝謂皓曰:“朕設此座以待卿久矣。”皓曰:“臣於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賈充謂皓曰:“聞君在南方鑿人目,剝人面皮,此何等刑也?”皓曰:“人臣有弒其君及奸回不忠者,則加此刑耳。”充默然甚愧,而皓顏色無怍。


看見了麼!完全不虛!全面開懟。他怎麼就敢這麼囂張,為什麼?因為他比劉禪聰明,因為他知道他是西晉君臣“混一之功”的招牌,過過嘴癮,實際上對西晉再無任何威脅,殺他沒有好處反而名聲差,所以即使他的處境比劉禪惡劣,照樣表現的如此有骨氣。

劉禪如果表現為孫皓的狀態會被砍頭麼?當然不會!一則東吳未滅,留著劉禪在,好吃好喝招待,才能吸引吳國投降;二則司馬氏正要憑藉滅蜀之功篡位,有劉禪在,就是他們篡位的功勞簿,怎麼可能殺你?所以說劉禪未能完全審視當時的局面,結果白白當了千年的阿斗,貽笑大方!

所以說,劉禪,一凡人而已,甚至還是一個不怎麼聰明的凡人~


魔典裡情詩

蜀漢後主劉禪,小名阿斗,年幼時,命途多舛,多次被趙雲所救。劉備入蜀之後,劉禪被立為太子。公元223年,劉禪即位,諸葛亮為相父,劉禪共在位42年,但是由於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步走向滅亡。

在民間,劉禪一直是一個有名的昏君加亡國之君。有“扶不起的阿斗”之說,甚至,在民間傳說中,阿斗還有點智障。但是,仔細想一想,一個皇帝能在位這麼長時間,如果沒點過人之處,也說不過去。



諸葛亮曾誇劉禪“智量甚大”,所以,他並沒有人們想象中那麼無能。劉備死後,劉禪就像對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諸葛亮大權獨攬,對外北伐,對內找大臣照顧劉禪,諸葛亮對劉禪也是像一個父親對兒子一樣。這一切,對於一代君王來說,很多人都不能忍受,但是劉禪忍住了,他知道必須團結,王朝才能存活。雖然自己並不支持諸葛亮北伐,但是也沒有說什麼。這體現出了一個政治家博大的胸懷。


諸葛亮死後,劉禪廢除丞相,這樣,就再也不會出現大權被一人獨攬的情況。人事任免,戰事出兵等事都需要劉禪同意才行,他又通過改革把皇權攬住了,在位的幾十年裡,劉禪對於治國很有一套。最後,曹魏攻城之時,劉禪並沒有抵抗,因為他注重國人的現實利益,如果奮力抵抗,曹魏便會屠城。成王敗寇,被俘後的劉禪,把自己偽裝成了一個傻子,所以在後人的印象裡,他就是一個軟弱無能的昏君。


歷史密探

個人認為劉禪是“扶的起”的。但前提條件是得有人“扶”。

劉禪當皇帝的前期,先是有諸葛亮,之後又有蔣琬、費禕、董允等人輔佐,蜀漢政治清明、國泰民安。可見,只要有良臣輔佐,劉禪是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皇帝的。

但在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等人都去世後,蜀漢國內已經缺少良臣了。如諸葛瞻,能力是不夠的。姜維則一直在外征戰,沒有留在國內輔佐劉禪。在這種情況下,蜀漢國政日益混亂、內部不合、失去人心。

劉禪本身是一個平庸的皇帝。諸葛亮曾經誇獎過劉禪聰明過人。但這是在劉備病危的情況下說的。劉備一直憂慮劉禪能力不夠,諸葛亮此時誇獎一下劉禪,是在安慰劉備。

不過劉禪卻有一點好處,就是不貪權、不猜忌。諸葛亮獨攬蜀國朝政,將劉禪完全架空。正常人都會因此憤怒的,但劉禪卻並沒有(可能也會有稍許不滿)。可以參考一下漢宣帝、萬曆皇帝是怎麼對待前任權臣的。

劉禪後來說出“樂不思蜀”的話,可見他是個很“心大”的人。後來蔣琬、費禕、姜維主政,權力都超過正常範圍,但劉禪卻對他們很放心。尤其是姜維,帶著蜀國軍隊長期在外不回。換別的皇帝,姜維早就以謀反罪被殺了。這樣不戀權的皇帝,是很少見的。

劉禪不戀權,也說明他沒有野心、沒有理想。最後他手握七八萬大軍,卻不戰而降,讓人憤怒。


國史拾遺



後主劉禪,生於公元207年,卒於271年,字公嗣,又字升之。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蜀漢最後一位皇帝,公園223年到263年期間在位,共四十一年。歷史上,鞠躬盡粹,死而後已,神機妙算,忠君報國,雄才大略這些詞都屬於諸葛亮,而軟弱無能,投降賣國,紈絝敗家,樂不思蜀這些負面的評價都屬於劉禪。這其實是一個在諸葛亮光輝的巨大陰影下生存的歷史人物,他的任何成就,智慧,苦衷都被人主觀地遺忘和抹去。

劉禪是由劉備之妾甘夫人所生,是庶出兄弟劉永,劉理三人中最年長的。公元212年,劉備入蜀,孫權接孫夫人回吳,孫夫人想將年幼的劉禪帶走,被趙雲阻攔,這也就成為了後來《三國演義》中趙雲單騎救主的故事的原型。只不過《三國演義》裡面講的是劉備在新野大敗曹軍後,遭遇報復,在當陽縣與妻兒失散,趙雲拼命將阿斗找到,殺出重圍。這些,其實都是演繹和杜撰。

關於劉禪幼年,曾還有拐賣一說,根據《魏略》記載,劉備在徐州戰敗後,與妻兒走失,這和《三國演義》中關羽千里走單騎,掛印封金的內容其實也是對應的。幼年劉禪到了漢中,被一個叫做劉括的人收養。後來劉備入蜀,派出簡雍出使漢中,劉禪找到簡雍並且準確描述自己兒時的經歷,才被接回劉備身邊。當然,後來裴松之根據《三國志》對這個說法予以了質疑。

從劉禪早年的經歷來看,可以概括為顛沛流離。換做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老爹忙工作,沒事就被扔外面街上不管其死活的留守兒童。

作為年少吃苦的留守兒童,和嬴政,康熙的童年經歷其實是很像的,有句話叫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一般來說,這樣長大的人,就像從早就住校,混社會的孩子,自理能力是很強的。而且劉禪也知道在亂境中求生,尋找生父,所以足見他並不是個弱智無能。

劉禪繼位以後,嚴格遵照父親劉備的遺囑,完全放權給諸葛亮,內政外交,“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偏安於西南的巴蜀其實並沒有能力和曹魏抗衡,更好的國策應該是嚴格把住關隘,然後利用天府之國的便利條件努力發展經濟,偏安一隅是沒有問題的。然而他們遭遇了一個很尷尬的局面,諸葛亮要證明自己存在的合法性,就要去證明巴蜀是匡扶正宗漢室的主力軍,就要不斷的窮兵黷武,勞民傷財,耗盡國力一次又一次舉國伐魏。說實話,蜀國就是這樣被活活拖垮的。在此期間,劉禪什麼都做不了,也不能做,因為法理上,匡復漢室並沒有錯,情理上,不能殺諸葛亮,諸葛亮是大大的勞模忠臣,所以只能任由他折騰了。諸葛亮死後,根據《三國志》記載,劉禪廢除了丞相制,設立尚書令、大將軍和大司馬三職互相制衡,軍政事務分開。由蔣琬、費禕、董允等人主政,修養生息,積蓄力量。他這樣做,其實也非常正確,諸葛亮死後,創造了蜀漢三十年和平穩定。然後又冒出來個姜維,又要北伐,劉禪與蔣琬對他進行了制衡。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據史料記載,劉禪因為相信黃皓,相信鬼巫,沒有給姜維增兵,導致鄧艾偷渡陰平成功,這可能是他一生最大的黑點。後來諸葛瞻戰敗,劉禪在農曆263年12月1日向曹魏投降。蜀漢亡國後,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封為安樂縣公,活到271年。

其實從這裡就看得出來,劉禪的一生,就是無奈,小時候爹做不了主,青少年活在相父的包辦之中,相父又喜歡折騰,老年了,手下又跳贊,玩得讓人不放心,對手又強大。最後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能活到老死,你能說他是個傻子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