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財豬的文化

豬還有一個名字叫“豕”,甲骨文寫成像一頭野豬被箭射中的形象,在古人心目中,野豬大多是被箭射中才獲得的。《說文解字》對“豕”的解釋說:“豕,也,竭其局,故謂之豕。”

“豬”字原是個象形字,後來演變成“豕”字,後來在“豕”字旁加“者”,成了“豬”。大約到了唐代,“豬”字又改成犬字旁的“豬”,並使用至今。

發財豬的文化

在漫長的人類社會中,豬和人的關係非常密切,“豬入門,百福臻”。古代人以擁有豬頭骨和豬下顎骨的數量作為富有程度的象徵,人死後將豬骨作為陪葬品,是對死者的安慰和尊重。

豬在人們的眼中,其形象並不美,但豬卻是很有才能的。生物學家達爾文曾說過,豬的智能並不亞於狗,英國劍橋大學的實驗表明,在許多情況下,豬不比狗差。如豬會游泳,捕魚,嗅覺靈,經過訓練,能在戰場上嗅出地雷,也能成為輯毒的能手。

在我國古代豬文化中,豬是褒貶兼半的。在風水學上,豬是具有財富的靈動力。一般的祭拜中都有豬的出現,就是取其增進財源的意思。在早些年過春節時,年畫剪紙常有豬的形象,像豬背上馱著聚寶盆,肥豬拱門等,所以有俗語說:“豬是家中寶,糞是地裡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