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穩定的孩子,都有高情商的父母

(文: JK不二子)

前幾天,我陪孩子在兒童樂園玩,看到一個小男孩的玩具被搶了,哭著去找爸爸求助。

結果,在一旁玩手機的爸爸很不耐煩,兇巴巴地衝孩子嚷嚷∶“哭什麼?有什麼好哭的?再玩別的玩具就不得了!不許哭!聽到沒有?”

小男孩愣了一小會,估計是沒想到爸爸會是這種反應,接著,他哭得越來越響亮,場面一度失控。

這種情況太常見了,孩子受了委屈或者傷害,會很自然地會表達一些負面情緒,而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會是∶

  • 簡單粗暴地喝止,不讓孩子表達情緒:不許哭!
  • 否定孩子的情緒:再哭就不是男子漢(或者哭就不漂亮了)。
  • 好言相勸,然後溫柔地制止:你可以哭, 但是不能哭太久,有什麼你就說。

我們都知道第一種,是不耐煩的父母,孩子不應該被呵斥,但我們往往沒有意識到,看似溫柔的後兩種方式,同樣是“溫柔的暴力”。

因為,目的都是阻止孩子的情緒表達。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教育是儘量控制負面情緒,最好不要表達。

可是,阻止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真的好嗎?

01

被阻止的情緒,都停止了流動

情緒穩定的孩子,都有高情商的父母

每個人都需要表達生命的出口,情緒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種。從某種意義上說,情緒也是一種能量,你不讓它流動,它也總要有一個歸處。

成年人因為心智相對成熟,有一定能力掌控情緒的流動。但是,因為年紀太小,孩子自我管理情緒的能力有限。

如果父母經常忽視孩子的情緒,不培養孩子合理表達情緒的能力,本該向外流動的情緒無法流露,會讓有些孩子選擇自我攻擊。

為什麼有的孩子不能好好溝通,而用強烈的情緒表達自己? 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說的話,父母經常聽不到,或者不以為意,經驗告訴他們:只有強烈的情緒才能被父母看見。

臨床心理學家Dr. Jonice Webb認為:

如果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不關注孩子的真實想法,這種童年期情感忽視(簡稱CEN )會造成孩子的低自尊與自卑,沒有歸屬感,沒有安全感,甚至陷入抑鬱。

電影《神奇動物在哪裡》裡的默默然,因為從小被母親虐待,母親不允許他表達情緒。於是,當他一旦察覺自己被隨便對待時,他會爆發出一股毀滅性的負面能量。

不能流動的情緒,會在孩子小小的身體裡埋下記憶,隨著年紀的增長,要麼他們會外化攻擊別人,要麼他們會向內攻擊自己,不管哪種,都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陰影。

02

擁抱孩子的每一種情緒

情緒穩定的孩子,都有高情商的父母

為什麼父母想讓孩子停下情緒的表達,因為很多人下意識認為,情緒是不好的。

其實,就像硬幣有兩面,情緒也沒有好壞之分。負面情緒和正面情緒同樣重要,只有體驗過悲傷的人,才知道快樂的可貴。 因為體驗豐富的情緒,生命才更加鮮活。

關於這一點,電影《頭腦特工隊》詮釋得非常完美。

情緒穩定的孩子,都有高情商的父母

電影用五個情緒小人來比喻一個人的基本情緒:喜悅Joy、悲傷Sadness、憤怒Anger、恐懼Fear和厭惡Disgust。

在每個人的大腦中,都會有某一個情緒作為主導者,每種情緒都有自己重要的作用,不同情緒的共同作用,組合成一個完整的人格:

  • 因為害怕,你可以躲避危險;
  • 因為厭惡,可以讓你遠離中毒;
  • 因為憤怒,讓你對公正有高度敏感;
  • 因為悲傷,會幫你獲得來自他人的支持。

這些看似負面的情緒,只要合理表達,都有重要的意義。

情緒穩定的孩子,都有高情商的父母

孩子天然地知道對情緒做出反應,他們的哭鬧背後,也許是害怕、無助、難過、憤怒,他們的笑容背後,也許是喜悅、滿足、安心,重要的是,他們的每一種情緒,都需要被看見和尊重,而不是:

不準再哭了,像什麼樣子。

還有心情笑,作業做完了嗎?

孩子不是為了情緒而情緒,他們是為了得到愛和回應。

03

孩子的情緒,更需要被好好對待

情緒穩定的孩子,都有高情商的父母

成年人都有這樣的體會:情緒低落時,最不想聽到的就是建議和大道理,更何況是反對甚至攻擊。孩子也是一樣的。

孩子的情緒,更需要被好好對待,因為這影響著他們未來如何對待自己和他人,用什麼樣的姿勢擁抱這個世界。

  • 1.允許孩子表達:情緒就是一種療愈

別小看這份“允許”,這代表著自己被父母接納、看見,被無條件地愛著, 是培養孩子內在安全感的重要方式。

當他覺得在父母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安全的,就會表達自己的各種情緒。孩子對自己情緒的認識和掌控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一次的情緒體驗都是他們成長的機會。

拿哭鬧來說,它是孩子表達情感的最常用的一種方式,也是孩子癒合感情創傷的必要過程。

當孩子哭夠了,自然會平靜下來。如果父母強行制止孩子的哭泣,他的負面情緒沒有發洩出來,創傷也就沒有機會癒合。

有時候,大人給孩子哭鬧的自由,是為了給他們留下自我思考的空間和機會,讓他們慢慢明白:哭鬧不能解決這些問題,更重要的是哭鬧之後的行動。

這就是孩子逐漸成長的過程。所以,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標籤,而是主動接納孩子的情緒。

情緒穩定的孩子,都有高情商的父母

  • 2.引導孩子去表達

允許孩子表達負面情緒,不等同父母可以放任孩子肆意發洩情緒,做出破壞性的行為。而是說,父母要體察孩子的情緒,給予他們更多支持,引導他們說出感受,讓他們更舒適地成長。

很多孩子不是天生愛鬧,而是不太擅長表達。

作為父母,首先要教孩子認識自己各種不同的情緒,面對喜悅、興奮,面對憂慮、擔心、害怕,如何表達和反應,會讓自己的身體更舒服,內心更自在。

如果孩子還是不會表達,不如先認同他們的情緒。比如,孩子特別不想練琴,有情緒但不表達,一個人悶悶不樂。一句“媽媽知道你現在對練琴這件事特別不耐煩”,就能讓孩子舒服很多。

當孩子覺得自己的感受被認同,情緒就會慢慢平復下來,然後再引導他更細緻地表達感受。有時候,表達情緒不止可以靠說,還可以是寫字、畫畫、唱歌、運動。

這一切,都是為了幫孩子建立和自己內在感受的聯結。無論是誰,這一生都要為自己找到一個自我生命存在的表達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慰藉和釋放心靈。

電影《奇異博士》中幾乎無所不能的古一法師說,“我們永遠無法消除我們的魔性,我們只能學會生活在它之上”。

情緒亦是如此,我們要做的不是消滅它,事實上也無法消滅,而是要學會和它相處,活在它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