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說起錢,我們各自在想什麼?

當我們說起錢,我們各自在想什麼?

之前說起收入分配方式的時候,有介紹過“六個罐子理財法”( ),這個方法來自一個叫哈維·艾克的人。

這個人很有意思。他曾經創業十幾次都沒成功,後來開了一家販售體育用品的公司,兩年半內迅速成長,開了十幾家分店,最後賣給了一家500強企業,賺了一大筆錢。結果因為投資失誤,不到兩年又把錢全部敗光。

賺錢,敗光;賺錢,敗光。這麼反覆下來,他開始思考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他發現,每個人其實都自帶一張“金錢藍圖”,這張藍圖的模式直接影響了一個人的金錢觀。他之前的藍圖邏輯就是“賺錢,花光;再賺錢,再花光”,於是他徹底修改自己的金錢藍圖,現在成了富翁——他現在是巔峰潛能訓練公司的董事長,致力於幫助更多人實現致富夢想——Anyway,帶著好奇,我看完了他寫的一本書《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其中有些觀點還蠻有啟發的。

地上的東西,是地面下的東西創造出來的;我們看得見的東西,來自我們看不見的東西。

這句話說的,其實跟《能斷金剛》講的“銘印”是一回事——你的言行舉止體現了你的所思所想。

而你的所思所想,是否真的是你的想法呢?

這本書給我提供的第一個新思路,即在於這——我們年幼時聽過的任何有關金錢的話,都會留在我們的潛意識裡,成為支配我們金錢觀的一股力量。換句話說,我們的金錢觀與其說是“我們”的,不如說是我們父母的、老師的或周圍人的想法。

所以覺察自己的金錢觀的方式,除了跟自己對話,還可以觀察周圍人對錢的看法。

而怎麼看錢,決定了我們與錢相處的方式。

比如,談到怎麼掙錢,我腦海裡的反應會有“血汗錢”“不努力怎麼可能掙錢”這些觀念,在我的認知裡,要掙錢一定得付出許多,這是個“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規則,而我看到的世界也是一份努力一份收穫的案例。

而我最近認識了個神奇的小夥伴,90後,已經財富自由。她對於掙錢的觀念跟網易創始人丁磊很像,“生活就是玩啊,掙錢就是你玩著玩著順便的事”。她把自己的賺錢模式設定為玩家,結果就是她真的是一邊輕鬆地玩一邊輕鬆地賺錢。

很多時候,真的是我們的思維困住了我們自己。當你覺得生活很難的時候,覺察一下自己的想法,或許會發現,“這就是命啊”是不一定的。

超支,以及渴望立即得到滿足,這兩種行為跟你實際上買了什麼東西是無關的,而跟你在生活中缺乏滿足感有關。

超支消費,某種意義上是想要通過消費來“花掉”情緒。書中說,“窮人選擇現在,富人選擇平衡”,情緒人人皆有,但如何處理情緒會導致不一樣的結果。

《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強調要保持平衡,鼓勵的是將可支配收入按照不同角色分配——你必須有一部分錢是存起來的,也會有一部分錢是專門用來浪費的,保證基本生存,也照顧偶爾想要奢侈的情緒。

有些人某段時間內會很狠地控制自己消費,攢錢,就跟減肥節食一樣,一段時間後心裡撐不住了,反而暴飲暴食,大量消費。來來回回,既折磨了自己,也沒存下什麼錢。

六個賬戶理財法我實踐有快三年了,目測也會繼續用下去。自律才有自由,設定簡單的邊界,在邊界內花錢不容易失衡,心情穩定。

這本書整理了17個有錢人與窮人的思維差異檔案,邊讀邊比對,感覺是次很好的思維更新。

比如,

有錢人玩金錢遊戲是為了贏;窮人玩金錢遊戲是為了不要輸。

有錢人大於他們的問題;窮人小於他們的問題。

有錢人是很棒的接受者;窮人是很差的接受者。

有錢人就算恐懼也會採取行動;窮人卻會讓恐懼擋住他們行動。

有錢人持續學習成長;窮人認為他們已經知道一切。

不過書裡也不斷在提及作者自己的巔峰訓練營,還有建議參與直銷什麼的,大家就見仁見智了。

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買來看看(有機會飯聊的話我們可以換書)。

財富宣言:

你所專注的事物會擴大。

所以,專注於你想要的。

祝得償所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