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兩個關於真誠的故事,巧詐不如拙誠,相處貴在一個「誠」字

明朝萬曆首輔張居正在他的著作《權謀殘卷》裡有這樣一句話:事上宜以誠,誠則無隙,故寧忤不欺。

意思是:侍奉上級,一定要真誠,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真誠就不會產生嫌隙,因此寧可因為說實話當面忤逆上級領導,也不能欺騙他。

這應該算是張首輔在他的宦海沉浮的一生中,通過對人性、人心的透徹領悟和把握而總結出來的。

其實,又何止是侍奉上級。無論是與朋友、親人、同事之間相處,都應本著一個”誠“字,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對方的信任。

我記得某一年我妹妹曾在我祖父去世十多年後在博客上寫過一篇紀念祖父的文章給我看,看後我當時就指給她說你寫的某某地方與真實發生的不符。然而她得意洋洋的說:我知道不符合事實,但我這樣一改寫能讓讀者更覺得感人。

我當時感覺很無語,確實你的文學修辭水平值得肯定,但是從此之後,你再在我面前說一些家庭裡的是非之事的時候,我也就會懷疑你會不會是又用上什麼修辭手法了,甚至懷疑她是在搖唇鼓舌。

或許甚至她自己都不知道,對她的不信任竟然是從那篇她自以為修辭很好的文章開始的。

歷史上兩個關於真誠的故事,巧詐不如拙誠,相處貴在一個“誠”字

《韓非子》裡有兩個小故事,也同樣論證了“巧詐不如拙誠”這個觀點,或許假如她當初早讀到這兩個故事的話,就不會在我這個“猜忌”的大哥面前賣弄修辭了。

話說春秋時期,有一次魯國權臣孟孫帶著家臣秦西巴等人去打獵時,活捉了一隻小鹿。那天孟孫興致很高,一高興就把這隻小鹿賞給了秦西巴,吩咐他回家後把小鹿煮了吃。

秦西巴回到家後,想起母鹿哀啼著緊隨被捕小鹿不肯離去的場景,實在不忍心,就私自把小鹿給放生了。

幾天後,孟孫問起秦西巴:那天的鹿肉味道如何?

秦西巴如實回答:我把小鹿放了,沒吃。

孟孫認為秦西巴忤逆自己的旨意,大怒,當即把他給炒魷魚了。

過了大約一年後,孟孫竟然又把秦西巴給請了回來,讓他擔任自己兒子的師傅。

身邊人對此很不解。

孟孫說:秦西巴寧可忤逆我,也不忍心去傷害一隻小鹿,他會傷害我的兒子嗎?

歷史上兩個關於真誠的故事,巧詐不如拙誠,相處貴在一個“誠”字

秦西巴釋鹿

戰國時期,魏文侯任命樂羊為大將去攻打中山國。

然而不巧的是,樂羊的兒子在前幾天被中山國國主給抓了起來,因此中山國國主便拿樂少爺做人質要挾樂羊不要用兵。

然而,樂羊卻絲毫不理會這一套,照攻不誤。

一怒之下中山國主把樂少爺給煮熟了,並派人送了一碗樂少爺人肉羹給樂羊。

樂羊真是個大神,當著全軍將士的面吃下了那碗人肉羹。

此後魏軍上下同仇敵愾,一鼓作氣攻下了中山國。

魏文侯也無比感慨的對人說:樂羊對我真是忠心耿耿,為了國事,竟然能犧牲自己的親生兒子。

然而,另一個人卻又這樣提醒了魏文侯一句:他連自己的兒子的肉都能吃,還有什麼事做不出來。

從此,魏文侯雖然賞了樂羊的戰功,但內心卻未免不對他多了一份猜忌。

歷史上兩個關於真誠的故事,巧詐不如拙誠,相處貴在一個“誠”字

樂羊為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