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來到生存臨界,實現我們的成長蛻變

共同來到生存臨界,實現我們的成長蛻變

晚於日本本土上映一年多的時間,我們才終於在國內的大銀幕上看到了電影《生存家族》。相信有不少朋友都已經欣賞過了,但對於這部頗具創意的影片,哪怕是作為重溫和回味,在這個時候也值得被再度提起。

共同來到生存臨界,實現我們的成長蛻變

《生存家族》以災難片加公路片的外殼包裹了一個沁人心脾、溫情脈脈的家庭故事。加之其間接二連三自然穿插的喜感十足的喜劇橋段,更讓觀者成為了一個時而捧腹哈哈大笑,時而內心嗚咽默默垂淚的“看戲的傻子”。

對於島國電影,大概在影迷圈中大家早已默契地達成了共識,那便是“腦洞不一般”。這回真是深深折服於《生存家族》中對災難獨特屬性反其道而行的界定。

共同來到生存臨界,實現我們的成長蛻變

提到災難片,恐怕大部分人都會聯想到常年被美國霸佔的題材豐富多樣的災難大片。其中包括《後天》和《2012》這種被異常氣候席捲的災難,《我是傳奇》和《殭屍世界大戰》此類快速傳播式異種侵襲的災難,還有《哥斯拉》和《環太平洋》裡抵禦巨型怪獸入侵的災難,等等,細數不全。

而在日影《生存家族》中,我們日常生活裡也偶爾會遇到的停電突發狀況都能經他們一番演化變成災難,說出來,怎麼那麼叫人難以置信呢?但創作團隊就是抱著信不信由你的態度,生動講述了因停電而引發群體性災難的故事,告訴你再細微不起眼的事物,當它發展惡化到一定程度,也便成了災難。

共同來到生存臨界,實現我們的成長蛻變

過著平靜生活的鈴木一家四口,父親、母親、姐姐和弟弟,平日裡以使用電視、洗衣機、手機、電腦等等電子電器填充著各自的時間。在毫無徵兆的大停電災難降臨時,起初雖然因停電停水,一切用電工具均都不能使用,造成了生活上的諸多不便,卻不以為意,仍然苦守家門。到後來逐漸發覺這場災難並不簡單,大範圍覆蓋,有著一發不可收拾之勢。繼而一家人決定逃離東京,前往定居鹿兒島的外公家,踏上了一條前途未卜的逃難之路。

共同來到生存臨界,實現我們的成長蛻變

如此生活化的災難屬性揭示,使得它在主打視效,構成感官刺激的美國鴻篇鉅製面前,反而顯得輕鬆詼諧,四兩撥千斤。專注深入地著眼於當下,無限貼近了我們真實的生活。

我們通常會評價在今年戛納電影節上斬獲了金棕櫚大獎的是枝裕和導演是以家庭生活的細碎化表達見長。也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由矢口史靖導演的《生存家族》也讓人深有同感。

共同來到生存臨界,實現我們的成長蛻變

片中對家庭場景的構建和日常生活的描摹細膩而樸實,寫實地呈現了人們的工作、生活狀態。即便是在逃難途中,也跳脫不出生火做飯、燒水洗衣、收納行李種種,人文主義色彩濃厚。

而一家人歷盡艱辛,在被養豬農戶收留的那段日子裡,過上了“守拙歸園田”,返璞歸真的生活。趕豬殺豬、醃肉燻肉、劈柴燒水,不僅將家庭生活化推向了極致,也讓我們天天穿梭於高樓林立之間的上班族,如同跟著長期生活在都市的主人公們一起放了個假,來到鄉下,好好體驗了一番自己不曾有過的生活,激起了內心深處“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一般,悠然恣意的生活嚮往。

共同來到生存臨界,實現我們的成長蛻變

同時,承載了令人忍俊不禁,密集笑點的與養豬農戶相識過程也不得不提。經受日曬乾渴、暴雨狂風、飢腸轆轆之後,過路田間,四人再也挺不住了,一個個癱坐在地,不經意間一抬眼竟發現不遠處有隻悠哉覓食的家養豬。看到了生存下去的希望,全家齊上陣,卯足最後一絲氣力發動了一次瘋狂大圍捕。大家手腳並用,使出渾身解數圍追堵截。情急之下,作為主力父親乾脆幾度直接趴到了豬背上,被拖著跑,最後更是連人帶豬一同滾落小田窪。打狗還得看主人,何況是殺人家的豬呢?養豬農戶見他們宰殺得如此笨拙吃力,倒出手相助,也算因豬結緣了。

共同來到生存臨界,實現我們的成長蛻變

在與鈴木一家經過一段和諧的朝夕相處後,善良的農戶提出如果他們不嫌棄,可長期居住,互相照應,一起度過大停電的艱難時日。如果你認為鈴木一家人會安於現狀,就此停止前行那就錯了。農戶向他們敞開大門的時候,鈴木一家做出了與《摩托日記》中切·格瓦拉不顧愛人苦苦挽留,毅然決然脫離她的溫柔鄉再次啟程如出一轍的選擇,整裝重新出發了。

在類似的人生岔路口,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選擇。而無論作何決定,都與人的格局不無關係。

共同來到生存臨界,實現我們的成長蛻變

人的格局分為三種,第一種“看自己”,看自己的人基本都是利己主義者;第二種“看天地”,看天地的人具備一定的理念;第三種“看眾生”,看眾生的人有一顆為全人類造福的心。

像《摩托日記》裡切·格瓦拉那樣能夠不斷放大格局,通過看自己、看天地,進而成長為一個看眾生的人畢竟是鳳毛麟角啊!而鈴木一家才代表了大多數普通人的真實情況。

共同來到生存臨界,實現我們的成長蛻變

如果說切·格瓦拉本就擁有廣闊胸懷,是抱著看天地的決心而繼續上路,那鈴木一家則多多少少仍然帶有看自己的初心,堅持去往外公家。

人在最初,看自己的利己主義者居多,而隨著閱歷豐富,眼界開闊,心中也能容得下更多的人和事。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中,我們形成了自己作人的理念,得以成為看天地的人。

共同來到生存臨界,實現我們的成長蛻變

在開闊眼界的過程中,遇到的當然不都是美好,恰恰相反,磨礪和苦難佔據了大部分。對於他人的苦楚和難言之隱也越來越能感同身受,鈴木他們不就是這樣。

從先前閃躲遮掩不願將米分給旁邊身無半點吃食的夫妻,到後來一次夜裡睡覺時被人偷走一瓶飲用水,弟弟追去一路找到了男子的“藏匿之處”,卻看到了他照顧著自己妻兒,給孩子喂水喝的感人一幕。弟弟不禁退卻了腳步,默默不語,悄聲離開。此時的他們,已然實現了自身格局的跨越。

共同來到生存臨界,實現我們的成長蛻變

有一句話說得好,“眼界,就是有的人相信這真的太倒黴了,而有的人還可以談笑風生”。

鈴木一家在前往鹿兒島的中途,遇到過另外一個高顏值的四口之家。在鈴木他們疲憊不堪吃貓狗罐頭裹腹,喝電解液解渴之時,對面那一家四口卻灑脫得如同在全家郊遊,憑藉自身超強的野外生存技能,在災難來臨時臨危不亂,仍然不忘享受當下。狼狽不堪與談笑風生,兩者間相隔的一條馬路好似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共同來到生存臨界,實現我們的成長蛻變

這並不只是生存技能的差異,還有生活態度和觀念上的巨大差距。若境遇限定了人生活的質量,那反過來人持有的態度和觀念會不會決定了境遇呢?

很多時候,我們走入某一境遇絕非自覺自願的第一選擇。《肥伊不容易》中陷入人生低谷,患上抑鬱症的肥伊,獨自穿越國境堅決送棺到終點不是自願;《比利時國王》中比利時國王出訪時獲悉國家突發變故,歸心似箭卻因當地遭遇特殊天氣無法乘坐飛機,一行人只得開啟一場艱難困苦的囧途並非他的第一選擇;《生存家族》中遭遇大停電災難,連基本生活都無法保障,面臨生存危機的鈴木一家,騎行去往遠隔萬里的鄉下外公家豈不是被逼無奈?

共同來到生存臨界,實現我們的成長蛻變

外在一切都不是他們能左右的,能左右的只有自己的內心。跟隨著內心,公路片中主人公們踏上了各自未知的旅途,其動因也是林林總總,甚至其間的許多行為都不能為他人所理解。

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既然選擇了上路,要以怎樣的心態迎接未來,有沒有勇氣面對周遭的一切,或好或壞,最終又從中收穫了什麼。

對鈴木一家來說,此次旅程最大的收穫無疑是親情。將鏡頭對準家庭的公路片數見不鮮,《陽光小美女》就是這一題材的代表。

共同來到生存臨界,實現我們的成長蛻變

從家庭成員構成來說,《生存家族》更加簡單,沒有在人物身上添加強烈個性,或者不同於普通家庭的特徵、遭遇。但接受生存挑戰的《生存家族》卻有著更為濃烈而觸動人心的情感表達,這得益於置於災難之下的故事發生背景。當生命處於臨界狀態,有些感情在經歷共患難後,才明白它的彌足珍貴。

忙於工作,忽視家庭的父親,辛勞操持家務卻毫無存在感的母親,沉迷於電子設備,走入自己小世界的姐姐弟弟。生活在同一屋簷下時都能產生多少交集的四個人,等到一同走上逃難之路,風餐露宿,才真正找回了屬於家人之間的柴米油鹽、爭吵埋怨、相互溫暖和不離不棄。

共同來到生存臨界,實現我們的成長蛻變

姐姐會氣急敗壞把自行車摔在一邊,抱怨父親執意帶著他們來到大阪,可那裡卻同樣因停電失去了生活氣息。就在二人激烈的爭吵中,母親更是火上澆油,來了一句神補刀,全家人頓時都愣住了。父親身為家長,很久都沒有陪孩子們出遊過了,平常對家人的關心不知體現在了哪兒,卻會為了不讓孩子們捱餓,丟掉大男子主義,跪地求人施捨吃食。扎竹筏,雨中渡過高漲的河流時,奮不顧身,讓兒子先行上岸,自己則被湍急的河水淹沒,生死未卜……

整個途中波折不斷、磨難不止,什麼才是讓他們繼續一段旅程的動力?

共同來到生存臨界,實現我們的成長蛻變

除了面臨生存威脅時的求生本能,是心中有信守約定,使命必達的決心?是存有“一切未知都是美好”的篤定?是有需要自己用心去守護一輩子的家人?還是唯獨千里之行才能帶給人的成長蛻變,抑或自我救贖?

還記得臺灣小清新電影《練習曲》中那個完成獨自騎行環島返家,有著聽力障礙的年輕人嗎?《生存家族》鈴木一家人經過那些不經意間的成長,兩年多以後終於回到了家中。他們此時的心境竟與那位年輕人有了某種神奇的重疊。

共同來到生存臨界,實現我們的成長蛻變

家中一應全然沒有改變,卻彷彿一夜間又什麼都變了。爸爸早已扔掉假髮,騎車上班去了,媽媽在家熟練地收拾著鮮魚,姐姐弟弟拿上便當出門上學,可弟弟的耳機呢?不見了。

那段經歷無需記錄,卻已深深烙印在心中。失去了用電帶來的生活便利,卻得以抬頭第一次見到了懸於城市上空璀璨的銀河。有了照片中那段讓自己灰頭土臉,茫然無助的難忘經歷,才換來了如今更加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和會心一笑。是不堪回首,還是彌足珍貴,勇敢邁出腳步的人才知道。

共同來到生存臨界,實現我們的成長蛻變

共同來到生存臨界,實現我們的成長蛻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