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舞蹈之毛古斯舞

中国民族舞蹈之毛古斯舞

2006年5月20日,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毛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形式中,是湘西土家族一种最具古老的舞蹈,被称是中国民族舞蹈的最远源头。

毛古斯舞表演粗犷豪放,刚劲激昂,让人们领略到五荒时代的原始艺术之美,土家族虽无文字,但毛古斯代代相传不衰,并在传承中不断完善,其表演形态中所保留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神崇拜等远古信仰符号和写意性,虚拟性,模仿性等艺术元素,体现了父系社会初期至五代时期的“酉溪人群”的渔猎,农耕的生产生活,婚姻习俗情况,以及湘西原始毛人的生存繁衍状况,以丰富的内容与湘西酉水洗域旧石器,新石器考古遗址相佐证。

毛古斯舞形式风格异常古朴,别致,表演人数由10一20人不等,从动作到内容,都别具一格,演出自始至终,讲土话,唱土歌,形态滑稽,诙谐有趣,碎步进退,曲膝抖身,左跳右摆,浑身颤动,摇头耸肩,茅草刷刷作响,全是模仿古人粗犷的仪态,跳舞的形式相当自由,不受内容的限制,无论辈分高低,他们都身披稻草扎成的草衣,赤着双脚,面部用稻草扎成的帽子遮挡,头上用稻草和棕树叶拧成冲天而竖的单数草辫,四个单辨是“牛”的扮演者,在摆手舞场不远的树林中等待,摆手舞跳到一定的时候,他们轰动入场,摆手舞立即停止,为之让场,一人身着土家族服饰,饰老毛古斯,他代表土家族先祖,由他主持祭祖和表演活动,其余为小毛古斯,代表子孙后代,跳演至{接亲}时,特别要用稻草扎根男性生殖器,夹在两腿中。规模大者要跳六个晚上,大致以土家族的历史,渔猎,婚姻,工作等内容,融歌,舞,话为一体的原始祭神戏剧。

毛古斯舞土家族语称“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拨步卡”,是“老公公”的意思,是土家族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等创世业迹的一种古老舞蹈,汉语又称“毛古斯”,“毛猎舞”。每逢过年节跳摆手,都会跳这种古老的舞蹈。

中国民族舞蹈之毛古斯舞

中国民族舞蹈之毛古斯舞

中国民族舞蹈之毛古斯舞

中国民族舞蹈之毛古斯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