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媽媽不知道,最近孩子便祕,上火,長痘其實是吃了這些惹的禍

99%媽媽不知道,最近孩子便秘,上火,長痘其實是吃了這些惹的禍

99%媽媽不知道,最近孩子便秘,上火,長痘其實是吃了這些惹的禍

99%媽媽不知道,最近孩子便秘,上火,長痘其實是吃了這些惹的禍

入夏天之後

很多水果陸續上市了

比如荔枝,楊梅,桃子,李子,杏子

朋友圈裡幾乎天天可以看到

荔枝,楊梅的拼團鏈接

而且基本上都是5-10斤的拼團購。。。。

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那麼大的量

是要把它們當飯吃嗎?

之前我就寫了過食車釐子,櫻桃

對小兒弊大於利

甚至還可能誘發肺部疾患的文章

沒看過的

一定要記得穿越回去

營養磚家說補血水果即將上市

但家長請注意它可能會要了你孩子的命

今天再說一下荔枝,楊梅。。。吧

主要因為最近氣候悶熱潮溼

再多吃這些甘溫,熱性的水果

真的會加重你

各種便秘,失眠,上火,皮膚病等

一系列問題

先來說說荔枝

在《中藥大辭典》裡寫到

性味甘酸,溫

陰虛火旺者慎服

什麼是陰虛火旺?

舉個拿鍋煮水的例子

鍋就好比你身體的軀殼

而鍋裡的水呢

就是你身體裡流動的陰液,血等物質

中醫所說的陰虛火旺

就是鍋裡的水被煮開後

水慢慢被大火蒸發得更少了

陰(體內津液 ,血液)虛了

通常這個時候

鍋的四周溫度就開始升高。。。發燙

99%媽媽不知道,最近孩子便秘,上火,長痘其實是吃了這些惹的禍

所以陰虛火旺的人往往容易出現:

身體(鍋)午後潮熱

夜間手足心發熱

容易心煩、多夢、口乾咽燥

大便乾結,尿少色黃

舌質乾紅或有裂紋

無苔或少苔,脈細數等

一系列熱象

同時還會有口腔潰瘍,腰痠乏力等表現。

所以對陰虛火旺的人來說

吃甘涼的梨等於是往鍋里加水

而吃溫性的荔枝呢?

等於把下面的火量繼續開大

So,早在唐代

大才子孟詵寫的《食療本草》裡就說到

荔枝多食則發熱

《本草綱目》裡也寫到:

鮮者食多即齦腫口痛,或衄血(流鼻血)

清代美食大醫王孟英也說

此物多食發熱,動血,損齒

凡上焦有火者忌之。

So,如果你熱咳

或牙齦腫痛的時候

再大吃特吃荔枝的話

真的是在給自己火上加火

我之前就有個病人來看診

她本來就是痰溼鬱熱體質

然後帶著孩子去荔枝園採荔枝

一不小心就吃多了

事後她說自己渾身感覺脹滿

就像有把火堵在裡面出不來

特別難受

但話又說回來

雖然荔枝肉要小心點吃

但荔枝核和荔枝殼卻是好東西

荔枝殼燒了可以避蛇,可以和香

荔枝核還能理氣止痛,祛寒散滯

造物者真的是很神奇啊

99%媽媽不知道,最近孩子便秘,上火,長痘其實是吃了這些惹的禍

第二個再說說「天生上火」的楊梅

在中藥大辭典裡

楊梅也是性味甘酸,溫

同樣,唐代孟詵說到此物:

切不可多食,甚能損齒及筋。

所以你以為給孩子多吃楊梅

是對他好?

不好意思,你是害他

《開寶本草》是古代中國藥物學的著作

其中關於楊梅

它說到:

多食令人發熱

其次還有

《本經逢原》:血熱火旺人,不宜多食。

《本草從新》:多食發瘡致痰。

《本草求真》:

若或多食,則有損傷動血致衄之虞。

很多有皮膚病

溼疹,牛皮癬,痘痘之人

都是血熱火旺體質

真的奉勸你們少食楊梅

或者乾脆繞道

清代名醫王孟英

曾在《隨息居飲食譜》裡也曾寫到

楊梅多食動血

酸者尤甚,諸病挾熱者忌之。

現在來門診找我看病的

十個病人8個挾熱

所以楊梅可以隨隨便便

一筐一筐吃嗎?

真的不能

99%媽媽不知道,最近孩子便秘,上火,長痘其實是吃了這些惹的禍

最後再說說桃子,杏子,李子

對這三個水果

古語早已有云

「桃養人,杏傷人,李子樹下埋死人」

看到這,大家要問了

桃養人,多吃點總沒事了吧?

不好意思,並沒有

因為古人說這句話的時候

是在拿桃跟杏&李子做對比

桃子也是甘酸,溫性的

《名醫別錄》裡寫到:

多食令人有熱

《滇南本草圖說》裡寫到:

多食動脾助熱,發瘡癤

《隨息居飲食譜》:

多食生熱,發癰瘡、瘧、痢、蟲疳諸患。

99%媽媽不知道,最近孩子便秘,上火,長痘其實是吃了這些惹的禍

最後杏子和李子呢

杏子酸甘,溫

北宋《本草衍義》裡劃重點到:

小兒尤不可食,多致瘡癰及上膈熱。

李子就更不用多說了

民間有種說法:

“李子不沉水則有毒”

指的就是未成熟

而且苦澀的青李是不可食用的

但即使熟透的李子也不能多吃

否則就容易生痰助溼

甚至引發瘧疾或痢疾

尤其是脾胃虛弱的人

出自清代王孟英之《隨息居飲食譜》

除此之外

還有石榴也一樣是性溫的

多吃會傷牙齒,助火生痰

99%媽媽不知道,最近孩子便秘,上火,長痘其實是吃了這些惹的禍

吃著上火的水果

喝著降火的涼茶

民眾的生活水平

確實提高了

。。。

【素問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