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晋阳暇想

古晋阳暇想

春秋时期晋国卿大夫赵鞅,他是赵氏家族的首领;他是“赵氏孤儿”中孤儿赵武之孙。赵鞅所在的都城就是古晋阳城,古晋阳城位于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村、东城角村、南城角村、金胜村、南北瓦窑村、罗城村一带,所以古晋阳城就是太原故城。1988年在太原市一电厂区发现的春秋古墓葬就证明了这一切。

《春秋.定公十三年》即公元前497年记载:“秋,赵鞅入晋阳以叛。”这是关于晋阳最早的史料记载。赵鞅史称赵简子,古晋阳城是赵鞅决定,由其家臣董安于亲自建造的,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建城史,赵鞅是晋阳城的第一位统治者。

公元前458年,赵简子去世之前,对他的继承者说:“他日赵氏有难,晋阳是以依靠。”

赵襄子子承父业,坚守晋阳城,抵御了很多风险,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祸害,古晋阳城屹立于晋阳大地1500年之久!

晋阳城曾经号称“龙城”历史上产生过十位皇帝:

一、汉文帝刘恒

汉文帝8岁时被封于晋阳(当时这里有一段时间叫代国),16年后入长安继帝位,开创中国历史上的“文景之治”。

二、汉赵帝刘渊

西晋末年,爆发了八王之乱,匈奴人刘渊趁机在晋阳起兵称帝,先是推尊刘禪为开国皇帝,自称自己是汉室正统。没过多久自己登上帝位,史称汉赵。

三、前秦苻丕

其父前秦宣昭帝苻坚去世后,在其父部属的拥带下,于晋阳称帝。

四、北齐高洋

以晋阳为根据地,逼东魏孝静帝禪让于他,国号为“齐”,史称北齐。天龙山上的“晋阳宫”以及“天龙山石窟”都是高洋的杰作!

五、隋炀帝杨广

杨广继位之前是以晋阳为封邑,称之为晋王,他和父亲隋文帝杨坚为统一中原,结束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可以说是呕心沥血,總成大业。但是杨广急功近利,三征高丽使老百姓不堪重负,尤其是忽略修养生息,最后导致国灭人亡。

六、唐太宗李世民

“太原公子”李世民为唐朝的建立是奋力拼杀,东征西讨,可以说是立下汗马功劳。公元626年发生“玄武门之变”李渊主动禪让于李世民。李世民在位期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七、唐高宗李治

唐太宗的三儿子李治,三岁即封晋王,19年后继位称帝是为唐高宗。

八、武则天

古晋阳文水县人(当时文水县归晋阳府管辖),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14岁入宫做唐太宗李世民跟前的“才人”,唐高宗时升为“昭仪”,没过几年升为“皇后”,与高宗共掌朝政。合称“二圣”,高宗死后自立为大周女皇帝。

九、李存勖

史称又一个“太原公子”李存勖,出生于太原西山上的晋阳宫,36岁称帝史为后唐。

十、刘知远

刘知远是晋阳人,现在的太原市晋源区赤桥村人,石敬塘死后,自晋阳起兵称帝,史为后汉。

上述帝王称帝之前,或者说成事之前大部分都潜伏在晋阳大地,一旦时机成熟,即“振臂一呼”,天下皆归。做晋王也罢,做藩王也罢简之都如愿以偿地做了皇帝,所以后人形容古晋阳是“龙潜之地”是有道理的。

说起太原我们肯定会想到唐朝的“龙兴之地”,也会想到更久远的周初唐叔虞和晋王祠,但是太原的历史比这要久远的多。

经过几次发掘发现早在八、九千年之前太原周边已经出现了古人活动的遗址。太原市义井地区和东太堡地区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义井遗址东临义井村,西临黄坡旧村,南临黄坡沟沙河,北临黄坡烈士陵园。出土文物有墓葬、生活用具、装饰品、乐器以及烧制陶器的古窑遗址。考古学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遗址。

古晋阳暇想

东太堡遗址位于东太堡、许坦、狄村一带,占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通过两次挖掘出土鼎、爵、斗、盆、壶等古代青铜器、陶器若干。属于晋阳早期夏文化的典型代表。

史传晋阳最早的开拓者为台骀,他是大禹时代派来治理汾河,开拓太原盆地的一位官员。被后人尊为治汾之神。

公元前2070年禹接舜位,曾经封帝尧的后人于唐国,也称之为唐氏国。即现在太原市晋源区一带。

公元前1898年,唐国刘累触犯了夏帝孔甲,唐国封地被其收回。唐国民众四处逃散。其中一支祁姓族群趁夏末之乱逃回今太原市晋源区附近建立了北唐国。春秋时期的古晋阳城选址,就是在北唐国的遗址上重建。

所以,在夏末殷商时期,晋阳就是古北唐国,晋阳古城就是北唐国古都城。

西周初期,周成王把这里封于其弟姬虞,因为封地在古唐国所以称其为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晋侯燮则临晋水建城更国名唐为晋,这就是晋国形成的开始,也是晋阳古城形成的开始,赫赫有名的晋国霸业也是从这里开始。

晋国的名字来源于晋水——它是一条发源于晋祠背后悬瓮山(天龙山、西山一带)的远古之河。这是公元前1033年的历史,由于地理条件变化当时的晋水与汾水汇集在古晋阳古城周围,可以想象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致呢!以次推算晋国的历史距今约3000年之久。

后来由于政治需要晋国政治中心南移,晋阳一带成了晋国的飞地。被戎狄所包围,或者暂时占据。春秋末期,晋国持续向北扩展,公元前541年晋国大将荀吴率兵北伐,晋阳一带再次纳入晋国版图。

春秋末期,晋国内部发生内乱,六卿专权,互相征伐,互相吞并,越演越烈。公元前497年,赵简子决定重修晋阳城,由其家臣董安于亲自督建,从那时到现在已经2500年有余。

其实,从夏朝末期开始,晋阳地区就已经建立起都城,只是规模大小而已,如果从那时算起到现在晋阳城的建城史可达3800年。

“太原”汉语本意是广大至极的平原,我国最早记载“太原”的文献首推《尚书.禹贡篇》,书中记载的“大卤”即指以晋阳为中心的太原盆地。

“太原”真正成为建制名是战国后期的事。公元前247年,秦国在这里设“太原郡”治理晋阳。因为晋阳是太原郡城和后来的太原府府城,从此以后晋阳也就兼称太原。

如此称谓直致隋唐五代十国时期一直没有改变。

在冷兵器时代,得山西者得天下,得太原者得天下。为什么这样说呢?晋阳城在中国古代不属于中原地区,因为下了中条山进入河南才是中原地区。也不属于塞外,因为出了雁门关才是塞外。所以晋阳处于古代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民族的交汇地带。在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想攻入中原,最快的捷径就是直入晋阳北境过雁门关,攻击晋阳,然后才有可能入住中原。往南可以攻打洛阳,往西可以攻打长安。而且晋阳三面环山,一旦占领易守难攻。晋阳可以说是中原的北大门,晋阳是曾经的“北京”,唐代大诗人李白形容“天王三京,北都其一。”就是晋阳城。大唐的三大都城: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到了宋代赵家兄弟几乎把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攻下,唯独晋阳城久攻不下,“三下河东”说的就是这里发生的故事。赵匡胤病故,其弟赵光义在攻下晋阳城后,觉得这地方太神奇,出了好多皇帝,号称是“龙兴之地”,为了自己狭隘的思想观念决定烧毁“龙城”,并且引晋水浇灌。存世1500年的晋阳城毁于一旦!宋家自毁长城的做法,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伏笔”。赵光义执政以后,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是虎视眈眈,他这时才醒悟过来,赶紧派大将潘仁美重建晋阳城。北门大开,屏障全无,后果如何就不言而喻!我们也可以通过唐宋两代的实际经历看出晋阳或者太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性!

古晋阳暇想

由于晋阳乃至太原在古代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所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几大战役: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宋代的宋辽之战、以及近代的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特别是八路军与日本侵略者的主战场——太行山,都发生在山西地区。

“浙江的秀才山西的将”赵武灵王、关羽、霍去病、卫青、薛仁贵、尉迟恭、杨业、常遇春、袁崇焕、左宗堂,不一而足。山西在历史上出了很多能打敢拼的将军,能打是技术,不是无赖,敢拼是胆略,不是盲动。归根到底说明山西在古代社会是如此重要!这里经常打仗,造就了很多人才。这与当时的氛围非常有关。山西简称“晋”,“晋”在甲骨文里解释为古代战士在战场上背箭的袋子,也寓意打仗时搭弓射箭。“太原”简称“并”,“并”在相关历史资料里解释为两支放在一起的枪(长矛),也寓意着打仗用的冷兵器。多么有意思的两个字让人浮想联翩!

巍巍太行山,滔滔黄河水。是山西人民留给中华民族的底色。

太行山位于山西与华北平原之间,也是山西省的东部屏障,其纵跨北京、河北、河南、山西四省,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400公里。就是这样一座巍峨的山脉,它是中华民族的魂魄,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鲁豫”边区,是华北最大的抗日根据地,它的创建倾注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血,凝聚了八路军指战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百折不挠、浴血奋战、不怕牺牲、团结抗日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因此太行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太行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太行山也被誉为“共和国”的摇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每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我们耳边都能响起黄河的咆哮声,它那不折不挠的性格;它那开拓拼博的精神;它那奔腾不息的生命力,尤其太行山的“担当”精神,鼓舞着优秀中华儿女赴汤蹈火,奋勇杀敌。太行山的“小米”,黄河之水哺育了无数山西儿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无私奉献!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太行儿女!

黄河的精神:团结,务实,开拓,

进取,奉献也将永远发扬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