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想与你“彻底分手”不容易

手足口病是危及低龄婴幼儿群体健康成长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主要致病原为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

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不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或皮疹,少数患者可伴随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急性弛缓性麻痹、心肌炎、急性呼吸道疾病等严重并发症,个别患者病情危重,易致死亡。

01流行特征(一)

人普遍易感人普遍易感,各年龄段均可感染发病,尤以学龄前期儿童,特别是3岁及以下年龄组感染率、发病率最高、且重症和死亡概率最大。

(二)发病无明显地域性限制

自1957年,新西兰Seddon首次报道手足口病以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日本、越南等国家或地区也相继出现该病的暴发与流行。

(三)具规律性及季节性特征

国内外研究资料显示,手足口病具连续2年高发、间隔1年或2年较大规模暴发的规律性特征,其中,肠道病毒71型感染每隔2年出现一次高发。

此外,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节多见,在中国内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及新加坡等地,5~7月为手足口病发病高峰、10~11月还会出现一次小高峰。

(四)传播途径多样、传染力强

手足口病不仅可以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由人群间的密切接触广为散播,如经呼吸道的飞沫传播、接触病患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口鼻分泌物或唾液、被污染的手、物品甚至地下水源。其传染力始于发病前几天,发病后1周内传染力最强,肠病毒可持续存在于病患口鼻分泌物中达3~4周,而经由肠道排出病毒则可持续6~8周之久。

(五)流行期间,易发生聚集性感染

据资料显示,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常以托幼机构为主要场所,如某直辖市2次较大流行中,托幼机构单位儿童发病率显著高于散居儿童。

02预防措施

(一)托幼机构、中小学从业人员及家长应多了解手足口病健康知识,做好宝宝的预防工作。除做好预防疾病15字箴言: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晾衣被及减少在疾病流行期间儿童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和接触病患的机会外,应定期对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及个人卫生用具进行清洗、消毒。

(二)疫苗接种

目前,国内已有3种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疾病的疫苗上市。家长可在所在辖区的预防接种门诊咨询、接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