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思維識中醫

1中醫是幾千年歷史長河中逐步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不論中醫學理論,中藥學,針灸學,腧穴學等等,無一不是。我們不僅要從其橫向學習,認識中醫,也要學會從縱向的認識中醫,只有這樣,才能認識的更加全面,準確。


立體思維識中醫

舉例說明:從一本書來看,如《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等等都是無數前輩經驗與智慧的總結,歷經數年,而不是一人一時之作。從一門學問的延續來說,同是本草著作,不同時期(先秦與明清)對同一種藥物的認識也會有所改變。比如水銀一藥。在《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認為味辛寒。主疥瘻痂瘍白禿,殺皮膚中蝨,墮胎,除熱,殺金銀銅錫毒。熔化還復為丹,久服神仙不死。生平土。沒有提到水銀有毒。
立體思維識中醫​而到了李時珍《明.本草綱目》就已認為氣味:辛、寒、有毒。《清.本草崇原》認為氣味辛寒,有毒。主治基本沒有改變,後仍有久服神仙不死記載。但是認為後六個字是方士所加。由此可見一斑。如果沒有立體的,動態的,縱向的學習體會中醫,而是抓住神農本草經那個奴隸社會的認識水平,不去看其後來的發展與糾正。那麼站在現代的角度來看當時的論述或結論,肯定是有錯誤,甚至有可笑之處。但是用現代的知識水平如評判當時的結論,也是不客觀的。

再如陳士鐸《清.石室秘錄》中記載了虎傷一篇,雷公真君曰∶世人被虎咬傷,血必大出,其傷口立時潰爛,其疼不可當。急用豬肉貼之,隨貼隨化,隨化隨易。速用地榆一斤,為細末,加入三七根末三兩,苦參末四兩,和勻摻之、隨溼隨摻,血即止而痛即定。蓋地榆涼血,苦參止痛,三七根末止血,合三者之長,故奏功實神。以現在看來,這個方子您肯定不信了。但是陳士鐸可是當時的大家,一代名醫只是年代限制了他。

所以,用中醫一定要縱向的,立體的角度如學習,體會。

2中醫是結合當時所處時代知識水平逐步修正進步的,從黃帝內經來講,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其主要功能是主血脈,主神志。
立體思維識中醫​但是到了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辛夷篇提出,腦為元神之府,補充與修正了前代醫家論述。說明中醫也是不斷進步的,不斷自我完善的。也是不斷的吐故納新,而不是一成不變的。

3中醫是中國人以獨特的東方思維認識人體生理病理的方式方法。首先,中醫是哲學,是帶有樸素唯物觀的哲學。與西方思想認識世界的角度有所不用。中國以集體的,多數的,來完成事情,西方多是單一的,個體的來完成。比如電影,我們多是突出集體的智慧,西方多是個人英雄突出。再如烹飪,我們多是炒菜,燉肉,講究色香味俱全,用料以多種調料共同完成,再加之主材配菜,以綜合為主。西方則是相對單一,如牛扒,主要用油煎,最後配香料,胡椒等。中醫也是講究君臣佐使,共同完成,西藥則多是單一成分。病因來看,我們認為疾病多由情志,飲食,起居,外界氣候,時令等都有影響,
立體思維識中醫​西醫也是細菌,病毒等單一原因為多。什麼原因呢,主要是認識方式方法,角度,思維過程的不同。

4中醫是從宏觀認識逐步向微觀認識過度,宏觀與微觀同用的。中醫歷史幾千年,也是從簡至繁逐步發展來的。黃帝內經,難經等經典為何千年屹立,是因為它從最根本上(大方向上)做了講解,是原則性的,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過時。但是,大的原則在戰略上指明瞭方向,我們平時面對患者需要的是具體戰術,具體方法。兩者既有重合,也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論,造成了學習時學戰略,工作中用戰術。這也是中醫之所以難學的原因。好在歷代醫家不斷在試圖解釋,闡釋,說明經典,把它們轉化為具體戰術,來幫助後學者搞清楚中醫思想,即便如此,歷代醫家他們講述的戰術與方法,對於我們來說,也有很多還是屬於戰略層面的。正是這些不斷的闡釋,解釋,說明,是的中醫學不斷髮展,細化具體過程。總體來說,中醫是先認識大方向,宏觀的,逐漸向細的,小的去理解認識的。而西醫則是從微觀開始認識,逐步向大的,宏觀,多角度的,多層面的去發展。殊途而同歸而已。

5中醫也有其自己所擅長的領域,也有其不擅長的地方。並不是萬能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萬事萬物均在此列,中醫也不例外。比如,個子高的孩子被籃球隊選擇的幾率就大些,個矮的幾率就小。那麼個子矮就處於劣勢嗎?未必,體操,舉重選擇幾率就比高個孩子有優勢(簡單舉例而已,當然選拔需要很多治標,不僅如此,在此只是為了說明)。正確認識這點,我們就會了解中醫的優勢,更好的發展中醫,做到揚長避短,發揮長處。

談了一些個人感想,認識未必全面,不到之處敬請探討。

我是中醫隨感,如果您喜歡,請關注我,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