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常識普及

佛學常識普及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四聖諦:苦、集、滅、道。

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十二因緣: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三學:戒、定、慧。

三慧:聞、思、修。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六道: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三皈依:從本質上講是皈依覺、正、淨自性三寶,從形式上講指的是皈依佛、法、僧三寶。

三根本:上師、本尊、空行。

四威儀: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

五停心觀:一、不淨觀,二、慈悲觀,三、因緣觀,四、唸佛觀,五、數息觀。

學佛應讀的十大經典佛經:《心經》《金剛經》《楞嚴經》《妙法蓮華經》《華嚴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長阿含經》《地藏經》

三藏:經、律、論。

五毒:貪、嗔、痴、慢、疑。

無財七施:第一、和顏施,第二、言施,第三、心施,第四、眼施,第五、身施,第六、座施,第七、房施。

六根:眼 耳 鼻 舌 身 意

六塵:色 聲 香 味 觸 法

六識: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十法界:佛---菩薩---緣覺---羅漢---天道---修羅道---人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

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

四禪:初禪(定生喜樂)、二禪(離生喜樂)、三禪(離喜妙樂)、四禪(舍念清淨)。

四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四正勤:(一)為除斷已生之惡,而勤精進。(二)為使未生之惡不生,而勤精進。(三)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進。(四)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長,而勤精進。

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進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

五力: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菩提分:(一)念覺支、(二)擇法覺支、(三)精進覺支、(四)喜覺支、(五)輕安覺支、(六)定覺支、 (七)舍覺支。

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四攝:第一是佈施,第二是愛語,第三是利行,第四是同事。

三世:過去世(有無量世)、現在世(唯此一世)、未來世(亦無量世)。

三世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

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三少三多:閒心少操多想佛,閒話少說多唸佛,閒事少管多拜佛。

三不三隻:閒心不操只想佛,閒話不說只念佛,閒事不管只拜佛。

五種唸佛方法:1、持名唸佛,2、觀像唸佛,3、觀想念佛,4、憶佛唸佛,5、實相念佛。

佛教徒有四眾之分,即是出家男女二眾,在家男女二眾。出家男眾名為“比丘”,出家女眾名為“比丘尼”。在家男眾稱為“優婆塞”;在家女眾稱為“優婆夷”,俱為梵語音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