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小生意人」的「大生意」 看積木盒子的普惠生意經

陳偉給自己點了支菸,當看到貸款信息披露在積木盒子的官網上,顯示著:投標完成,陳偉揪著的心放下了。6萬塊錢,可以幫他解決第一批設備的更新。

陳偉是湖北荊州的一名服裝加工廠廠長,在行業浸淫已久,眼見生意越做越大,卻在急需用錢的時候屢屢碰壁。

服務“小生意人”的“大生意” 看積木盒子的普惠生意經

成本增加、產能過剩,陳偉經歷著針織鎮服裝加工業的變遷

陳偉的窘況只是國內眾多小微群體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實有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佔全部市場主體的94.8%,從業人員3.41億人。

這些群體,在經營過程中有非常明確和合理的信貸需求,卻因為生產經營規模小、抵押物少等因素,難以被傳統金融機構服務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聚焦普惠金融,提出著力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作為技術驅動型的金融創新,互聯網金融恰是助力小微企業、振興實體經濟的有力工具。據瞭解,就陳偉所在的湖北省而言,積木盒子2017年面向小微群體提供了5258萬元撮合借款服務;全國範圍內,為31個省(直轄市)的小微企業提供了約15億元的撮合融資。

“小生意人”的窘境

陳偉所居住的小鎮,是遠近聞名的“針織鎮”,有大大小小好幾百家服裝加工廠,陳偉家開了30多年的老廠子也是其中之一。

隨著市場的飽和,競爭日益激烈,陳偉決意尋求突破,謀求更大的空間。

2005年,陳偉將家裡原來的工廠留給姐姐經營,選擇了獨立創業。他成立了自己的服裝加工廠,投身服裝外貿的生意,專門接國外的訂單,生產出來的產品全部通過中間商銷往歐洲、非洲和中東等國家。

服務“小生意人”的“大生意” 看積木盒子的普惠生意經

陳偉的工廠迅速發展起來,由之前十多人的小作坊逐漸發展到佔地面積3000多平米

由於擁有多年的服裝加工經驗和管理經驗,加之初期缺少競爭對手,陳偉的工廠迅速發展起來,由之前十多人的小作坊逐漸發展成佔地面積3000多平米、擁有40多名固定員工的正規工廠。

陳偉深知,每一年鎮上都有像他這樣的廠子倒下,能活下來實屬不易。當月產能基本固定在10萬件左右的時候,陳偉開始意識到需要更新機器設備來提高生產效率和產能。

然而,賺的錢一步步用來建廠跟購買原材料了,現在去哪裡找錢呢?

別看陳偉表面上當著老闆,實際上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想要融資改善運營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陳偉的首選是銀行,但經過了解,銀行的審批難,週期長、需要抵押,貸款額度還不到廠房估值的一半。再加上自己是分批分次地更新設備,一次不需要借太多。

正當陳偉為了資金週轉一籌莫展之時,事情有了轉折。

“紮根”小微群體

一天,小微信貸信息服務商積木時代的線下信貸員找到了陳偉。

積木時代是積木盒子的兄弟公司,同屬積木拼圖集團,前者專注線下資產發掘管理和實地盡調,後者則負責線上風控和交易撮合,雙方合作服務小微企業。

資料顯示,從收集客戶資料到資金到賬,積木盒子面向線下入口的小微經營類借款人的平均放款時效為39.2個小時

在瞭解了基本情況之後,陳偉覺得放款週期較短,利率也相對較低可以接受,雙方便確定了初步合作意向。接下來的就是確定借款人資質最重要的環節——風控。

“紮根”小微群體多年,積木盒子與積木時代共同借鑑並改良了一套國際風控模式:IPC小微信貸模式

具體來說,就是“交叉驗證信息”,通過人工驗證流水、線下信息收集和實地拜訪、線上數據獲取,得到相應數據,再通過報表還原和大數據量化風控技術綜合評估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願。

積木時代的信貸員會首先去到陳偉的廠子裡進行實地考察。進出貨單、銀行流水、工人每月的工資流水,連庫房的存貨、水電消耗和機器數量等等都會逐一核實,聯繫他上下游的合作方,並走訪周邊的工廠瞭解陳偉的情況。這是第一重數據交叉驗證。梳理出信息彙總成表,分析還款能力、還款意願和潛在風險。

生意數據、人工驗證、上下游核實以及其他體系的線下數據,再與積木盒子獲取的線上數據進行第二重交叉檢驗。而後,積木盒子的量化風控模型會對全套數據和線下評估結果進行二次評估。

就這樣,符合風控要求的陳偉,才能通過積木盒子發佈融資信息。從撥出第一通諮詢電話,到積木時代上門盡調,再到積木盒子線上風險評估,最後項目在平臺上融資成功,整個過程只花了兩天時間。拿到第一筆融資6萬塊錢後,陳偉加緊更新了一批機器,度過了轉型的艱難期。

服務“小生意人”的“大生意” 看積木盒子的普惠生意經

陳偉廠房裡的用了十多年舊機器設備都急需更新

“小生意”與“大生意”

服務陳偉這樣的小生意人,是積木盒子一直以來堅持的大生意。

積木盒子上線於2013年8月,註冊資本2億元,緊接著在2014-2015年完成了3輪共1.3億美元的融資,融資方為銀泰資本、小米、順為資本、經緯中國等知名投資機構。

2013年是互聯網金融井噴之年。彼時,為了加速跑馬圈地,非常流行做法是:平臺與第三方機構進行合作,平臺搭建資金端,資產由第三方提供。

然而,在任何行業,都要有屬於自己的壁壘才能活得更久。與創業中的陳偉謀求轉型一樣,2014年,積木盒子組建直營資產團隊,其中一塊很重要的資產業務就是瞄準小微企業和三農信貸。據介紹,2015年,積木盒子全年累計完成小微企業借貸金額就已經達到2億多人民幣。這一金額在之後兩年間提升了五倍。

服務“小生意人”的“大生意” 看積木盒子的普惠生意經

積木盒子面向小微群體當年累計借貸金額(單位:萬)

數據顯示,截止到2013年,全國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總額為39.5萬億元,而當年銀監會公佈的小微企業貸款餘額僅為17.8萬億元,這意味著有近22萬億的資金需求尚未得到滿足。

實際上,傳統金融體系未能滿足的小微金融需求,也確實給互金平臺帶來了另一藍海。

在積木盒子上的小微經營類融資需求,主要來自於跟陳偉家鄉類似的金融資源匱乏的三四線城鎮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農戶。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銀行流水不多、徵信空白,難以被傳統金融機構服務到,但是有著對資金的強烈需求同時現金收入比較穩定。

服務“小生意人”的“大生意” 看積木盒子的普惠生意經

2017年積木盒子面向小微群體的借款服務的地理分佈情況(單位:萬)

資料顯示,積木盒子2017年面向小微企業累計借貸金額約15億元,服務了數萬小微企業與個體戶,年末借貸餘額貸款餘額超過11億,覆蓋全國30多個省份和直轄市。在小微借款人收入情況中,年收入50萬以上的自然人借款數量最多,年累計借貸金額為45764萬元。

其服務的小微企業包含了中小製造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餐飲等等難以向傳統金融機構獲得信貸支持的草根行業。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日益成熟,互聯網金融通過對科技的深耕細作,使得科技有效觸達到金融的方方面面。

然而,在發展中,欣喜於時代帶來的新技術、新模式,一些機構奉行“以錢為本”,急功近利,跑馬圈地,卻沒有把服務實體作為行為準則。

當監管大浪突至,加強風險管理,落實監管政策、加快合規備案是成為行業發展趨勢。面對激烈競爭,吃相難看的企業問題暴露,被淘汰出局,那些

誠心實意地支持實體經濟,謀求創新與突破的企業,路才剛剛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