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引爆仿制药话题,抗癌药的价格为何如此之高?

程万慧


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进口药格列卫,价格确实高,超出了普通家庭的负担,使很多不幸罹患白血病的患者家庭因病致贫。《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引爆了仿制药的话题,也让人们将关注的目光注视到癌症群体。



【小哥哥】认为,作为治癌的靶向药物,格列卫的价格昂贵,首先在于,制药公司在研发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从事过成千上万次临床实验。这些成本最终都会被折合到药价里。因为一种药物,更何况是特效治疗癌症的靶向药物,从理论研发到临床实验,再到投入患者使用,其过程是漫长的,成本非常高昂,这也能反映出一定的市场和价值规律。

除研发成本高企之外,药企尤其是跨国药企,在研发成功药物之后,申请的专利保护和长达数十年的专利保护期限,也导致药价居高不下;另外,现有对相关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规定和有关世贸规则,一些国家在仿制药上存在道义上和法律上的考量,再加上相关税,也使得一些抗癌药物在进入一些国家市场过程中的价格再度被抬高。



实际上,不只在发展中国家,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普通家庭和中产阶级,也负担不起高昂的医药费,这就使得这些国家的保险行业异常发达。奥巴马在任时,就推出强制医疗保险(ObamaCare),目的就是要覆盖更广的人群范围,借助政府、企业和家庭的力量,共同对抗重大疾患给普通家庭带来的沉重负担。



欢迎关注头条号【小哥哥打算盘】,专注美国,百姓视角,专业解读。


小哥哥打算盘


《我不是药神》以9.7的评分席卷各大影院,收获普遍好评。其中抗癌药“格列宁”的定价成为了拦在患者康复之路上的障碍,笔者认为抗癌药定价高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不得不承认,抗癌药的研发是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时间投入的。抗癌药的综合成本绝不仅仅是原料所能代表的,科技是附加的价值才是这类药珍稀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这样,公司也不得不设置较高的定价。

其次,公司处于自身盈利考虑也会将价格定的较高。由于技术壁垒较高的原因,瑞士诺华公司自然而然拥有了行业垄断地位。垄断就意味着它拥有定价权,可以获得大量的超额利润,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公司为了利润提高售价也无可厚非。

最后,市场上迫切的需求也是造成价格较高的原因。格列宁在当时的慢粒白血病相关药物中,除了仿制品以外,没有其他同质竞争品。而且,就以慢粒白血病为例,中国患者近10万人,还以每年新增1.3万的速度增长,市场上对治疗该病的药物有着大量的需求,而又由于缺少同质商品,所有需求都转变为了对格列宁的需求,从而拉高了价格。

我们也应该看到,正如电影最后的结局一样,格列宁被列入医保,大家不再需要购买仿制品了,我们应当看到国家在扩大医保范围,惠及人民群众上的努力,但不得不说,一个格列宁解决了,还有更多种疾病的“格列宁”没有解决,这条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盘和林看经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在高科技行业以及医药行业都显得特别突出。


一枚小小的芯片,所用原材料最多不超过几十元,却可以卖出几百元甚至几千元的高价,就在于科技赋予其远超材料价格的附加价值。


一枚小小的药片,仅算原料成本的话,最多不过几元钱,但是背后是数以亿计的研发成本。

格列卫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功研制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慢粒白血病人的染色体变异。

格列卫的出现,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十年生存率从以前的不到50%,增加到了现在的90%左右,并且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但是在中国格列卫一个月的服用费用是23500元,尽管诺华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措施,一年7.2万依然必不可少。

要知道,中国慢粒性白血病患者近10万人,每年还会新增约1.3万患者。如果每人每年7.2万元服药费用,总费用将超过70亿。


值得注意的是,格列卫在美国的售价一盒1.3万元人民币,澳大利亚售价1万元(医保居民则不到200元),日本的售价1.6万元,医保后6240元。


国内进口药品售价超英赶美,则跟各种奢侈品、进口汽车一样有着独特的地域因素。


首先是进口专利药品有单独定价权,相关机构显然没有为患者努力争取权益。


其次是一款新药需要漫长的研发时间,并且要投入巨大的成本去做临床试验,研发成本动辄高达十几亿美元,所以跟芯片一样有着较高的售价。

瑞士诺华公司在1997年到2011年间研发花费大概在836亿美元,在这期间只批准了21个新药,平均算起来每个新药花费为40亿美元,这其中还包含了很多研发失败的项目。


最后,则是最为特色的一点,层层加价和高回扣,这一点也是广大病患最为深恶痛绝的,医药价格居高不下的元凶之一。


作为发展中国家,一款进口药物全球最贵,跟某些奢侈品一样,这一点,我们只感到痛心,没有一丝骄傲。


印度有专利强制许可体系,所以仿制药盛行,堪称平价药天堂。

专利实施强制许可,指在未经专利所有权人同意的情况下,一国政府允许第三方生产专利产品或使用专利过程。


印度仿制的格列卫,一盒最多几百元,不超过一千元,但是在国内,却被认为是假药。


说起“假药”,不由得想起曾经关于陆勇的专题,当时财智成功看后就有很多感慨。


一款救命的药物,通过代理商层层加价,三层代理商就能加价50%以上,再给医院15%左右的回扣,到了患者手中往往是正常售价的两三倍。


最后则是国内风气有关,真正搞创新的企业太少,一方面是成本原因,创新需要巨大的投入,而产出太慢。另一方面则是山寨盛行,盗版猖獗,缺乏创新受益的环境。


当山寨者随便修改一点点药物成分,不用搞多少实验就能搞出一种“新药”,转眼就能上市赚钱时,谁还愿意投入巨资去研发一款真正的新药呢?


国内医药行业就跟很多行业一样,只靠廉价低端的药物赚取一点微薄的利润,扮演者世界最底层的苦力角色,这就是科技和创新不足带来的恶果。


互联网时代了,能否取消医药代理,让厂家跟医院直接对接呢?


能否治病只看疗效和副作用,把山寨的所谓“新药”的一点点剔除呢?让创新者获得更高的收益。


印度的所谓“假药”,患者自己都不怕吃出毛病,能不能开放绿色通道,允许患者购买呢?


如果可以进步一点,能否把印度的药认定为真药,并且进口呢?


财智成功观点:假如你看到一个人陷入绝望,又不愿意拿出真金白银去拯救,那么,不阻止人家自救,也是一种善良。


期待这种善良,早日来临。


财智成功


7月6日上映的国产电影《我不是药神》,确实是一部难得的国产好电影,建议有空这家都可以去看,这部电影取材于2015的真实案件“陆勇案”。主要讲述的是陆勇替慢粒白血病患者购买印度仿制药物“格列宁”而被判刑的事件。

看完这个电影,估计很多人都有疑问:医药公司把抗癌药定价这么高,是不是为了赚钱而丧尽天良?毕竟电影中正版进口的格列宁一瓶4万元,相反的印度仿制药一瓶才500元,简直是暴利中的暴利。

为什么正版的格列宁药价这么高呢?

这是因为每一种新药想要成功研制出来并上市,在研发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研发成功后还得多次临床试验成功,方可上市!如果研发成功还好,一旦失败之前所有投入的大量资金和时间都将打水漂,而现实中新药研发的失败率可以说在90%以上。

据说研制出格列卫(电影中的格列宁的真实药名)的瑞士诺华公司在1997年到2011年间研发花费大概在836亿美元,在这期间只批准了21个新药,平均算起来每个新药花费为40亿美元。

资金和时间投入这么高,而且风险这么大,那为什么还有医药公司愿意去研发新药?这主要是因为新药上市后有专利保护,在专利保护下公司可以垄断市场。但是这个专利保护是有时间期限的。一旦专利保护过期,大量的仿制药就会出现,药价就被大幅度拉低。所以,在新药上市垄断市场的这些年里,医药公司必然会将药品定高价,以收回前期投入的巨大成本,并获得高额盈利,用以支持开发下一种新药。

这就是新药上市后价格高昂的原因,也只有暴利才能刺激医药公司冒着巨大的风险、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去研发新药。这些不断被研发出来的新药,才是病人的希望。

为什么印度的仿制药又快又便宜?

电影中男主角跑到印度去走私仿制药,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印度这么快就出现了仿制药,而且价格还这么便宜?而其他国家却没有呢?

按照国际《专利法》,所有药品必须在正版药的专利到期之后,才能生产仿制药。世界上主要的国家,美国、欧洲,包括中国都是严格执行药物专利保护。但是印度政府不理这一套,在这些抗癌新药上市后,印度政府立即授权本土制药企业生产仿制药。这一政策导致印度的仿制药水平非常高,“格列卫”、“易瑞沙”、“多吉美”等抗癌药物一上市,印度马上生产出了仿制药,又快又便宜。

中国应该鼓励仿制药吗?

中国是否也应该学习印度政府,授权企业快速生产仿制药,让老百姓能尽快用上便宜的抗癌新药。从短期来看,这样做确实能帮助癌症病人。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样会害了更多的癌症病人。

因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癌症病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救命药!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癌症,均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导致很多癌症病人在无药可治的情况下去世。所以当前抗癌最紧迫的任务是研发出更多有效的抗癌药,真正能救病人的是抗癌新药,而不是仿制药。

新药的昂贵价格确实会损害当前患病之人,但等到专利期过,可以生产仿制药后,其实可以惠及到更多以后的患者。而如果政府打破专利保护,一开始就让仿制药泛滥,那么医药公司将失去研发新药的动力,因为无利可图,最终人类抗癌的医疗技术将停步不前,这才是癌症病人最大的危难。

所以中国政府的选择是鼓励和扶持企业积极研发抗癌新药,提高药物研发创新能力,这才是有利于抗癌的明智之举。

如何降低进口抗癌药的价格?

当然每个生命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保护专利,必然会损害到当前患者的利益,所以要保护当前群体的利益,政府就要采取多重措施来降低进口药的价格,比如:


1、降低进口抗癌药的成本

通过“零关税”,缩短上市审批时间等措施,降低进口抗癌药进入国内市场的成本,促使降价。

2、推动药价谈判、医保准入

政府要积极与医药公司进行药价谈判,推动进口抗癌药进入医保目录,大幅降低药价。按照目前这个费用,即使纳入医保,政府也负担的起。根据2017年9月22日国际慢粒日,相关机构发布得调查显示:中国目前每年约新增慢粒患者5000人。按患病率计算,中国现有的慢粒患者约有3万至4万名,以中老年人为主。

而在慢粒患者创办的基金会调查显示,慢粒患者平均每年治疗费用为98327元,近10万元。按照4万名患者计算,一年也才40亿元人民币。而新药的专利权大部分就20年左右。

很庆幸的是在电影结尾我们看到了,截止2018年中国已经有19个省市将格列卫纳入了医保范围了。

3、推动国内抗癌新药研发

鼓励和扶持国内企业抗癌新药的研发,提高进口抗癌药面临的竞争,从而促使其降价。


鲤行者


昨晚,朋友圈就在传这部电影,《我不是药神》之所以引爆仿制药话题,莫不是诉到人们的痛点,它的故事原型,就来源于国内“抗癌药代购第一人”的陆勇以及他身边的癌症群体成员们的故事。

为什么抗癌神药,如格列卫,这么贵,是有多方面原因,我仅仅从商业角度谈谈个人看法。

一、药品研发,数十年磨一剑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研发过程一般耗时多年,投资巨大,不确定性极大,比如,格列卫——作为为数不多的仅通过了I期临床,就以“绿色通道”形式直接获批的临床一线新药,它从费城染色体算起,到面市,耗时长达41年,跨越了近半个世纪。

再比如国内冠昊生物——从事再生医学材料及再生型医用植入器械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科技企业,从1997年11月在美国加州发起成立,到2006年第一个产品——“生物型硬脑(脊)膜补片”获CFDA准产注册证,整整耗费十年,可谓是十年磨一剑。

但是,如此长的时间投入,不是一般的公司能够承受得起的,唯有资金雄厚的巨头才有资格参与;而资本又是逐利的,高投入、高风险,必然追求高回报。


我们再拿冠昊生物例子来看,“生物型硬脑(脊)膜补片”一面市,一直贡献营收大部分(甚至刚开始的几年,比例达到100%,创业板上市前夕,依然贡献营业收入的80-90%),毛利率90%多,占据近40%市场份额。冠昊生物,可以说凭借一个单品,实现企业的上市,创造了资本市场上的一个奇迹。

二、医改、山寨与两难

当然以上,讲的主要是商业研发的原因。然而,格列卫的贵不仅仅体现在单纯的贵,而且体现在地域上,如香港价格是18000元左右/盒,日本是16000元/盒,美国人民币13600元左右,韩国只需9700元,而中国内地,则高达24000元。

这个方面差异原因,确实涉及多方面因素,包括进口、税率、流通成本等,这也是国内这么多年医改函待解决的问题。

印度更便宜,则是因为采取专利强制许可,也就是对特殊药品,允许不经专利许可即可仿冒。这确实是一个解决的办法。但却出现一个两难的问题,即:

没有山寨神药(便宜),病人会倒在病床上;没有专利的保护,新药研发又没有动力;没有新药研发,每个人都可能倒在未来新病症的面前。


寄托于研发者的善良和伟大,确实不现实,但也未必没有出现过(如我国青蒿素的发现,让谈魔色变的疟疾,走下神坛;抗核神药异烟肼成功研发,让曾经的绝症结核病步入历史),这确实需要考验人类的智慧了。

一家之言,欢迎大家关注/留言共同探讨。

胡兄,一名商业、互联网观察者。


胡兄频道


抗癌药具有投入成本大,研发周期长,准入门槛高等诸多特点。抗癌新药在成功上市以后可以获得专利保护权,拥有垄断定价的权利,所以才会有高价抗癌药之称。

抗癌药都是来自进口。经过关税,代理商、医院等中间环节,最后到患者位置的零售价更是虚高不下。《我不是药神》影片中的瑞士抗癌药价格如此之高,本质上还是瑞士政府的成本转移到了别的国家身上。瑞士本国居民用药价格并不高,外国代理商以及医院患者必然要承担药品的研发费用。


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还是需要起主导作用。比如抗癌药的研发费用方面,要给予企业以及科研人员适当补贴,研发成功以后要给予大量奖励。对于进口抗癌药品,取消关税,直接进入医保,这样研发的成本就不会过渡转移到患者身上。

研发抗癌药应该属于政府的公益项目,财政补贴不可或缺。最近国家颁发“取消抗癌药关税”之举,乃深得民心的惠民政策。

国家鼓励本土科学家研发新药就迫在眉睫,虽然技术上可能有很多瓶颈,但是如果本国政府给予大量奖励,进行人才引进,相信也能研发出一些特效抗癌药。 必须加快房产税立法,降低房价使得科研人员能够安居乐业。

如果全民的目光还是停留在投资房地产,无暇潜心于抗癌药的推动和研发,那电影《我不是药神》等于对牛弹琴。整个社会该怎么还是怎么样!


欢迎批评指正,顺祝下周工作愉快!


陆燕青


随着《我不是药神》的热映,一种可以治疗白血病的药物也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它的名字叫格列卫。就如同电影的传奇热映,如同故事原型陆勇的传奇经历一样,格列卫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它把原本比较罕见的疾病,变成了一种相对普通的疾病,把闻之色变的癌症变成了一个与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它提高了全世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患病率(因为患者的寿命延长了),它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分水岭,以致人们称格列卫之后的时代为“后格列卫时代”。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格列卫”的故事。

格列卫,是药物的商品名,它的学名叫做伊马替尼,是一种激酶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主要用于某些白血病患者及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格列卫的问世,我们要感谢两个人和一个公司。

第一个人叫做尼克·莱登,是一个英国的生化学家,他把一组经过人工改造过的激酶抑制剂用在了细胞中的各种激酶上,证明了这组抑制剂的药效,并把它带到了肿瘤领域。

第二个人叫做布莱恩·德鲁克,后来成为了美国科学院院士,经过他的不懈努力,这个被称为“CGP57148”的激酶抑制剂,被应用到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中,并有力地推动了这个药物的临床开发。

我们还要感谢一个公司,就是制药巨头诺华公司(No-vartis)。诺华的前身汽巴-嘉基(Ciba-Geigy)是这组激酶抑制剂的真正开发者,而在汽巴-嘉基与山德士(Sandoz)合并为诺华后,1998年,诺华开始了对这个药物的临床开发。

就这样“格列卫”出现在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生命里。

追本溯源,我们先讲讲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吧。

1973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突然站到了癌症舞台的中央。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珍妮特·罗利教授在检查白血病细胞时,确定所有的白血病细胞中都存在一种独特的染色体畸变——称为“费城染色体异常”,它是染色体异位的结果,也就是人体中的第22号染色体尾部和第9号染色体头部发生融合,创造出了一种新基因所致。

罗利的研究显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具有鲜明和独特的基因异常。后来荷兰和美国的科研团队分别分离出了第9号染色体上的abl基因和第22号染色体上的Bcr基因。所以白血病细胞中的这个融合的基因就被命名为Bcr-abl。再后来科学家研究Bcr-abl基因的功能后发现它是一种激酶,它所编码的蛋白质通过向其他蛋白质添加磷酸基团标签,从而在细胞中释放出一连串的信号。在正常的细胞中,Bcr和abl基因各自独立存在,两者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都受到紧密的管控。但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中,染色体异位制造了一个新的嵌合体Bcr-abl,这是一种亢奋、过旺的激酶,它激活了迫使细胞不断分裂的通路。

这就好比两个独立的电路开关,当它们正常时,都能管控好自己线路上的电器。可一不小心,两个开关连电了,会怎么样?两条线路上的电器就会失去控制,要么被损坏,要么无休止地工作。癌细胞就是这样产生的。

Bcr-abl蛋白可以与ATP结合,完成酪氨酸激酶底物的磷酸化过程,达到释放信号迫使细胞持续分裂的目的。格列卫怎样抑制这个反应呢?它与ATP竞争,代替ATP结合到Bcr-abl蛋白上,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后续一系列促进细胞分裂的反应被终止了,癌细胞也就停止分裂了。

了解格列卫的作用原理,我们不难推测出,它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靶向药物,只对有“费城染色体异常”的白血病起作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费城染色体密切相关,大约有90%至95%的病人出现费城染色体,此时使用格列卫进行治疗是有效的,如果患者没有出现费城染色体,则可能需要更换其他的治疗方法。这也是肿瘤患者靶向用药前要做基因检测的原因。


为什么说格列卫有跨时代的意义呢?


在2000年以前,携带Bcr-abl突变基因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5年存活率不到30%,但经过20多年的科学研究,格列卫”横空出世,让罹患该病的患者5年生存率从30%一跃升到了90%,最初尝试格列卫的一批患者已经存活了超过20年。所以格列卫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它的存在证明了对癌症进行高特异性的无毒治疗是有可能的,它为癌症治疗推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

想象一下,18年前,当医生们看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时,只能告诉他们,这是重病,病程会致命,预后很差,平均生存期可能是3-6年。首选疗法是异体移植,没有其他疗法。而现在,医生们再看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时,会告诉他们,这是一种病程缓慢的白血病,预后良好,只要口服格列卫,通常能颐养天年。格列卫给了患者从地狱到天堂般的改变。

格列卫在中国的现状如何?

诺华为研发格列卫投入了上亿美元的资金,为了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它必须利用短暂的新药专利保护期尽快回笼资金,所以专利药必然贵,对此我们应该给予理解。

好消息是2013年格列卫的全球专利期已经到期,中国患者早已经可以买到国产药了。

更好的消息是,随着国家对于这方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目前有一部分抗肿瘤靶向治疗药物已经纳入医保了,而且这些药物肯定都是正版药物,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又减轻了患者负担,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抗肿瘤药物纳入医保,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会从中受益。

小小的一粒药丸,凝练的是几代人的智慧和跨时代的变迁。《我不是药神》讨论的是制度与人性的话题,而格列卫的故事则是医学界不断探索与砥砺前行的故事。它们同样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