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者」魏思上榜《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科技創新青年

最近,全球第一部人工智能配音的紀錄片《創新中國》播出。為配音提供技術支持的科大訊飛亮相最後一集,訊飛AI研究院副院長魏思面對鏡頭,分享了他對於創新的心得:“

創新裡,失敗是常態,我們並不懼”。

“遠見者”魏思上榜《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科技創新青年

喜歡用筆捕捉思考靈感的魏思,在昨天收穫了一份靈感的回饋:在北京正式發佈的《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35位35歲以下科技創新青年”(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以下簡稱MIT TR35)中國區榜單裡,他名列其中,被歸入“遠見者”一列。

“遠見者”魏思上榜《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科技創新青年

部分獲獎者合影 左三為魏思

“對於喬納森來說,活著是為了飛翔”

從1999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每年都會評選出 35 位 35 歲以下的青年科技創新者,今年這份全球權威榜單首次落地中國,旨在以全球視野挖掘最有創新能力的中國籍科技青年。

緣何魏思入選?作為科大訊飛“訊飛超腦”計劃的主要負責人,他一直是引領“讓機器能聽會說、能理解會思考”的主心骨。紮根科研,魏思帶領他的團隊在語音識別、語音合成、語義理解、知識譜圖、機器學習等領域取得多項成果,多次摘取國際權威比賽桂冠;技術上的進步也已融入各行業的應用之中。

“遠見者”魏思上榜《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科技創新青年

魏思讀過一本書,《海鷗喬納森》。他始終對這本書中的一個片段印象深刻:成千上萬只海鷗,撲面而來,圍繞在海船的周圍,爭搶一點食物殘渣,而喬納森遠離則鷗群,獨自練習飛翔。對大部分的海鷗來說,飛翔是為了活著,而對喬納森來說,活著是為了飛翔。正是“飛翔”的這份追求和理想,支持他不斷前行。

“我很幸福”

在MIT TR35頒獎禮的現場,魏思沒有選擇談熟悉的人工智能,“我想拋開技術,講講我的成長曆程”。

“我生長在農村,原生家庭給我帶來了很好的影響。父親是一位老師,特別喜歡閱讀;他的毅力也特別好,說不喝酒從此就幾十年不再碰酒。我母親在村子裡是管家、是支柱”。魏思娓娓道來,“我從原生家庭裡獲得了求知慾、毅力和大局觀,這跟隨了我一輩子”。

“遠見者”魏思上榜《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科技創新青年

魏思在現場同樣感謝了妻子、岳母和女兒,“她們堅定不移的支持,是讓我專心做研究的巨大動力”。

在訊飛大家庭裡,他既是一名嚴格的院長,也是一位勤勉的研究人員。事業上,與他朝夕相處的團隊也是魏思現場感謝的對象。“從我2003年讀研開始,就一直跟著訊飛成長,一夥人一起摸爬滾打。”他強調:“特別重要的是,這十幾年裡我慢慢找到了一輩子的目標”。

“我很幸福”。魏思坦言。

胸懷星辰大海 下一步海闊天空

上榜《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科技創新青年,話題自然離不開創新。如果說有什麼在驅動魏思不斷創新,必定少不了他對現有技術的“不滿足”。

“雖然近幾年深度神經網絡的興起使得語音識別性能獲得了極大的提升,但是我們並不能迷信於現有的技術,總有一天新技術的提出會替代現有的技術

”,魏思表示。

回顧智能語音技術的發展歷史和訊飛智能語音的最新進展,他也發現,技術的突破總是艱難而緩慢的,重要的是堅持和不斷思考。“現在是一個偉大的時代”。魏思堅信。

“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我們的征途是什麼呢?我覺得有一句話非常能夠表現我自己或者是訊飛AI研究院這麼多年的思考,那就是:在中國,可以改變世界”。魏思認為,在這10年中,中國原創能力的蓬勃發展已經顯現出來,與全世界同臺競技,“我們毫不怯場”

“遠見者”魏思上榜《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科技創新青年

展望下一個10年,魏思和他的團隊同樣有幾個小目標:將訊飛AI研究院打造成一個世界知名的研究機構,培養出一批世界頂級的科學家,最後,能夠解決幾個基本的科學問題。

“在下一個10年或者20年,希望我們終將可以觸及智能的本質,解開智慧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